APP下载

农业补贴与农业绿色发展实证研究

2018-06-09胡琴何蒲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3期

胡琴 何蒲明

[提要] 本文构建以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为基础的负向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并利用因素成对比较法测算其水平,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农业“三项补贴”与农业绿色发展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三项补贴”与负向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长期正向关系。基于此,提出改革农业补贴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补贴;因素成对比较法;农业绿色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并重为导向的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编号:17BGL250)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何蒲明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4月20日

一、引言

2004年开始,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该项政策是以产量为主要目标导向,对于我国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其政策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尤其是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调整完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优质绿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少、需求大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就农业绿色发展来说,相关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尤为重要。探讨我国已经实施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对于促進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还是促进农业绿色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二、负向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一)负向绿色农业指标体系构建。借鉴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本文构建的绿色农业发展指标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本文选取的指标体系要做到突出“农业绿色发展”的特点,能够真实地反映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二是可操作性,这里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求指标数据能够真实可得;三是相关性,本文最终研究的是农业“三项补贴”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在选取指标时,尽量要考虑选取与农业“三项补贴”相关的指标。由于绿色农业生态方面的指标,如生态农药、有机肥等使用量相关数据难以获取,本文以绿色农业发展的负向指标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单位面积农用柴油使用量来反向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使用量越多,则越不利于农药绿色发展。

(二)负向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1、数据来源和数据标准化。本文选取了1996~2015年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由于衡量的负向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口径有所不一致,因此必须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样这些数据指标才能放在一起进行计算。虽然本文所选取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都是负向指标,但是本文最终将反向评价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因此将所选取的指标采用正向指标极值化法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权重确定。由于所选取的指标全部为负向指标,且这4个指标对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影响的重要程度根据生态学和历史文献可以清楚的判断,因此在进行权重值赋值的时候可以首先参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来进行一个定性的判断,然后采用因素成对比较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表1)

从表1可知,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所占的权重最高,在选取的指标中,农药、化肥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影响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

3、负向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测算。在对负向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指标进行标准化和确定指标权重后,可以将历年的负向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计算出来,计算结果见表2。(表2)

为了追求产量的增加,我国农业发展历来依赖农药、化肥等的使用。1996~2013年农药化肥农膜和柴油的总体使用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使得我国负向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值呈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对绿色生态的高度重视,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有所减少,负向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值有所下降。

三、农业补贴对农业绿色发展影响机理分析

农业补贴可以从多个途径来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农业补贴可以对农业生产资料产生替代效益、收入效应来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一)替代效应。农业补贴可以对农业生产资料产生替代效益。受到补贴的农用物资等相比其他商品的价格会相对下降,在选择与其他能够相互替代的农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农户会优先选择补贴目录里面的农用物资,从而减少非补贴目录的农用物资,补贴目录的农用物资的购买量会随之而增加,这就是替代效应。假设国家能够增加绿色、生态安全的农用物资的补贴,减少补贴甚至不补贴不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农用物资的补贴,将会有利于农户多购买生态安全的农用物资,减少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农用物资的采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二)收入效应。补贴目录里面的农用物资的价格下降,会相应地增加农户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农户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后,农户可以利用这一部分资金来增加补贴目录里面的农用物资的采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这就是农业补贴的收入效应。同时,农户可以利用这一部分资金来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培育良种等等,从而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

四、农业补贴对农业绿色发展影响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农业“三项补贴”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测算了负向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值,用S表示。由于我国从2004年才开始在全国推广农业“三项补贴”,本文选取2004~2015年农业“三项补贴”相关数据,农业“三项补贴”总额用Y表示,为了消除伪回归问题将S和Y取自然对数分别为LNS和LNY。然后通过协整方程,定量地分析农业“三项补贴”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动态关系。本次数据分析的软件为Excel2007和Eviews8.0。

(一)相关性分析。在对农业“三项补贴”与农业绿色发展这两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需要对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只有两个显著相关的变量分析才更具有实际意义。变量的相关性一般用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一般介于-1~1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大。相关系数为0.903105,说明农业“三项补贴”与农业绿色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

(二)平稳性检验。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为了解决虚假回归问题,需要在分析之前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只有平稳的数据才能进行下一步分析。本文首先对农业“三项补贴”以及负向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指标数据以及差分后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分析结果见表3。(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LNY、LNS在5%的水平下是不平稳的,但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进行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水平下,DLNY、DLNS是平稳的,LNY、LNS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

(三)协整分析。由于LNY、LNS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则说明两个变量满足协整的前提。为研究LNY、LNS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需要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研究LNY、LNS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见表4。(表4)

由表4的结果可知,模型中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即农业“三项补贴”与负向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的LNS和LNY的协整方程为:

LNS=-1.930197+0.233662LNY (1)

(R2=0.807710 t=6.481111)

(1)式表明农业“三项补贴”与负向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农业补贴每增加1%,农药、化肥、农膜等的使用量增长约0.23%。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表明农业“三项补贴”和负向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但是究竟是农业“三项补贴”变动引起农药、化肥、农膜等的使用量变动还是农药、化肥、农膜等的使用量变动引起农业“三项补贴”变动,则需要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进一步探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见表5。(表5)

表5的結果表明,若P值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这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LNY是LNS的格兰杰原因,而LNS不是LNY的格兰杰原因,LNY和LNS只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关系。农业“三项补贴”的变化会引起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增加,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的变化则不会引起农业“三项补贴”的变化。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而实现粮食增产主要有两个途径,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则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即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等的投入。在农业“三项补贴”中,农药、化肥、农膜等作为农业“三项补贴”目录中的农用物资,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农户会相应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使用量。

五、结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一是农业“三项补贴”与农药、化肥、农膜等的使用量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业“三项补贴”每增加1%,对于农业化肥和农药等的使用量增加0.23%,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则说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是下降的,农业“三项补贴”并没有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业补贴需要进行调整,向有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向调整;二是农业“三项补贴”与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农业“三项补贴”是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而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增加并不是农业“三项补贴”的格兰杰原因。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对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合理调整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特别是农资综合补贴,向有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向转变,减少对化肥、农药等的补贴,推广有机化肥农药,增加对有机化肥、生态农药的补贴力度,加强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实施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从生产环节补贴,培育“绿色农民”。近些年,由于对于农资的补贴使得农药、化肥、农膜等破坏生态的物资大量使用,而目前农业绿色补贴的思路应该从农民的生产环节中,培育“绿色农民”。农业“三项补贴”应该从补贴面积逐步转向农产品质量补贴,在此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根据农药、化肥残留在农产品中的数量,进行检验后将农产品进行分等定级,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越少,产品越优质,等级越高,然后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实行阶梯式补贴方式,等级越高,补贴力度越大;反之,等级越低,补贴力度越小,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农户,不予任何补贴。同时,对农产品生产产地环境也可以加大补贴力度,对于生产环境好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环保专项补贴,激励农民加入到绿色农业的生产中。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慧萍,武拉平,王玉斌.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2004~2007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4).

[2]罗光强,谭江林.财政支粮政策、粮食产出稳定性及其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4).

[3]臧文如.新生代农民工信用卡消费使用行为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5(2).

[4]郭永俊,吴淑景,余聪.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9(25).

[5]张笑寒,金少涵.财政农业支出的农民收入增长效应——基于收入来源的角度[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

[6]乔翠霞.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完善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建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7]程国强,朱满德.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