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斗士刘半农

2018-06-09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刘半农江阴歌谣

□ 袁 贺

当今,如果一个人想凭初中学历担任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教授,估计人们会视之为异想天开。但回到100年前,这却是真事,刘半农先生就是这个当事人。他不仅以初中学历担任北大教授,而且在他短促的一生中,还成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多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领路人。

文坛的初生牛犊

刘半农,1891年5月出生于江苏江阴(今无锡)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之家,小名寿彭,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刘半农后面有弟刘寿椿,即后来中国著名民乐家、号称“二胡之父”的刘天华,又有弟刘寿慈,即为后来的著名民乐家刘北茂。兄弟三人成名后,时人冠以“刘氏三杰”的称号。

1907年11月,刘半农以江阴考生第一名的成绩入读新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在这里,刘半农受到了初步的科学教育,为他日后能够研究实验语音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常州府中学堂,刘半农几乎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被学校列入“最优等生”,一时声名大噪。然而在毕业前一年,出于对学校保守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失望,刘半农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从学校退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孙中山就任民国大总统。年仅21岁的刘半农在革命浪潮的鼓舞下,决心离家做革命党。他只身到了清江,在一位军官手下做文案,然而不久,袁世凯夺权,失望的刘半农只好转头到上海闯世界。初到上海,他做过短期杂工,又做过开明剧社的编辑,最后在徐半梅的介绍下,到中华书局编辑部做编译员。

1913年10月,刘半农在《时事新报·杂俎》上发表了一篇百字小说——《秋声》,揭露辫帅张勋镇压二次革命,荼毒地方百姓的罪行,该文荣获该报专栏悬赏的一等奖。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在上海5年时间里,刘半农以“半侬”等笔名发表翻译及创作小说达40多部,累计百万余字,成为享誉国内的著名作家和翻译家。刘半农的这些作品大多发表在《时事新报》《小说月报》《小说海》和《礼拜六》等后来被他本人讥为“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并且与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包天笑、张恨水、严独鹤、程小青、周瘦鹃等交往甚密。

刘半农的翻译,大多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世界名著,对开拓国人视野、吸收外国文化、针砭时弊、讨伐封建腐朽、启迪民众智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作品揭露旧社会昏庸黑暗、同情劳苦大众,与鸳鸯蝴蝶派的风格迥异。他创作的小说与鸳鸯蝴蝶派小说也有明显区别。

新文化运动的闯将

1916年,中华书局发生财务危机,刘半农不得不辞去编辑职务,另谋生路。1917年夏,他从上海返回江阴,一边在家中赋闲,一边思考着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在这时,刘半农接到一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寄来的聘书,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突然接到知名高等学府的聘书,他简直难以相信。只有弟弟刘天华不怀疑,他一向佩服哥哥的才华,相信以哥哥的能力早晚会做出一番大事。

事实也是如此,蔡元培慧眼识珠,不仅看出刘半农身上的锐气,更看出他是一个可造之才。就这样,这个连中学都未毕业的文学青年,跨入了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同校执教的还有钱玄同、周作人、胡适等人。最初,刘半农教授他擅长的诗歌、小说、文法概论和文典编纂法等,由于他国学功底深厚,又长于写作,加以上课认真准备,不久就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正是在北大任教期间,刘半农成长为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受震动。从1918年起,刘半农开始向《新青年》杂志投稿,表达自己文学改革的愿望。署名时,他斟酌再三,改为“半农”,去掉了偏旁,以示与过去决裂,从此,“半农”成了他正式的名字。在宣传文化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中,他冲锋陷阵,写了不少文章,但他觉得还不过瘾,希望与复古派、守旧派来一次彻底的决裂,给他们迎头痛击。这就导出了刘半农、钱玄同演双簧攻击旧文学的著名故事:刘半农提议两人合演一出双簧戏,一个扮演顽固的复古分子、封建文化的守旧者,一个扮演新文化的革命者。两人用这种双簧戏的形式把正反两个阵营的观点都亮出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这出双簧戏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插曲,也凸显了刘半农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苏雪林曾评价说:“(刘半农)虽不足与陈(独秀)、胡(适)方驾,却可与二周(鲁迅、周作人)并驱。事实上,他对新文学所尽的气力,比之鲁迅兄弟只有多,不会少。”鲁迅本人也不否认刘半农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他说:“(刘半农)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打了几次大仗。”

中国民歌俗曲收集与创作的实践者

1918年1月底的一天,刘半农对北大国文系主任沈尹默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不征集一下呢?”沈尹默表示赞同。第二天,刘半农就将拟好的章程交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批交文牍处。2月1日的《北大月刊》发布了刘半农草拟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从此开场了。

歌谣学运动的兴起,使全国许多报刊也注意起民歌来。随后,相继出现了顾颉刚、钟敬文、魏建功等早期民间文艺学者搜集和研究民间文艺的大批成果。1919年,刘半农亲自采集《江阴船歌》二十首。1925年,他又到江阴采集到民歌数十首。1928年,刘半农任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民间文艺组主任时,曾提出对歌谣俗曲、传说故事、谚语谜语、切口语、叫卖声的研究计划。之后,他又率领李家瑞等人收集整理俗曲,于1932年出版了《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录了十一省区的六千多种俗曲曲目。由此,刘半农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早倡导民间文艺、亲自搜集民间歌谣的重要代表人物。

除亲自搜集民歌外,刘半农还不断利用方言和民歌体来创作新诗。1919年,他尝试着用江阴方言写“拟儿歌”;1920年,他又以江阴方言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写“拟民歌”;1924年,以北京方言写“拟拟曲”。在1925年出版的《瓦釜集》中,收录了他创作的民本诗作22首和收集的民歌19首。因该集,刘半农被戏曲史家赵景深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彭斯”。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则称:“民歌格调而为诗人所采取者,(刘半农)清黄遵宪以后第一人也。”

中国实验语音学的领路人

1920年2月,刘半农以北大教授身份受教育部派遣携妻带女赴欧学习,选择实验语音学作为主攻方向。他们先抵达英国伦敦,后迁居法国,转入巴黎大学学习。

1921年9月,刘半农写成《创设中国语音学实验室的计划书》,寄送给校长蔡元培。按北大规定,出国留学人员要写日记,按月交北大备查。但刘半农认为写日记琐屑,无关学问,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著书立说上。几年间,他著成《四声实验录》《汉诗声调实验录》和《语音学纲要》等重要学术作品。

经过多年的刻苦攻读,1925年3月17日,刘半农在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堂参加了国家博士考试。经过6个多小时的马拉松式问答,刘半农成功通过答辩,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1925年9月刘半农一家回到祖国,他重返北大担任国文系教授、国学门导师。他以“扎硬寨,打死仗”的精神继续着他实验语音学的事业,把研究方向牢牢地定位在语音方面。他先后发明了声调推算尺与四声模拟器,写成《声调之推断及“声调推断尺”之制造与用法》和《“四声模拟器”之创制》等一批专业论文。他把这些器材和发明悉数贡献出来,因陋就简地在北大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此外,他打算编一本《四声新谱》,把中国重要方言中的声调,用曲线画出来,同时还要参照法国《语言地图》的办法,编一本《中国方言地图》。1934年,刘半农赴西北调查。行前,弟弟刘北茂曾劝他慎行,因他心脏衰弱,恐不宜远行。他说:“平时实在没有工夫,现在正可利用假期去考察一下。”接着又说:“人生不过数十年,假使因循偷安,还能有什么成就呢?”7月5日,刘半农一行到达大同,停二日,调查了雁北十三县的方言,并收录当地歌谣五筒。由于一路上工作劳累,又受到当地毒虱的叮咬,7月7日到达张家口时,刘半农已开始发烧,但他仍抱病给第一师范师生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当夜回京,被误诊为感冒,到14 日才确诊为回归热,但已难以挽救,于当日下午2时病逝。一代文化斗士英年早逝,年仅43岁。

猜你喜欢

刘半农江阴歌谣
魅力江阴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教我如何不想她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登江阴黄山要塞》
《春天的歌谣》
江阴特产——马蹄酥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教我如何不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