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黄色素协同抗蛇毒血清对重型蝮蛇咬伤患者炎症及安全性的影响
2018-06-09,
,
(长沙市第四医院急诊科,湖南 长沙 41000)
湖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适宜蛇类繁衍,因此蛇类众多,在毒蛇咬伤这一类急症中,以蝮蛇咬伤为主。蝮蛇咬伤若不及时就诊,将会导致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受到严重损害,会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症状甚至死亡[1]。抗蛇毒血清是目前毒蛇咬伤首选特效药[2],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及治愈率。蛇毒作为一种毒素,一旦侵入机体,在血液循环中扩散,释放的毒素可诱导细胞因子释放,引起全身感染、中毒和全身炎症反应[3]。毒蛇咬伤的预后与机体免疫应答有着重要的关联,抑制毒蛇咬伤患者免疫反应可能有助于改善该症的预后[4]。药理学表明,红花的有效成分红花黄色素具有活血化瘀、清除自由基、降低炎症反应等药理作用[5],目前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及神经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尚未见到应用于腹蛇咬伤的报道。本研究主要观察红花黄色素治疗蝮蛇咬伤患者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凝血功能、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差异,探讨红花黄色素治疗腹蛇咬伤的机制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14年3月~2017年8月收治蝮蛇咬伤患者1454例,按第4届全国蛇伤学术会议临床病情分型标准分为轻型、重型、危重型,将其中重型及危重型病例125例纳入本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有严重心、肝和肾损害者和不能配合治疗者被排除入组。入组病例有男性74例,女性51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8岁,平均年龄37.4±13.2岁;咬伤至就诊时间最短25分钟,最长9小时,平均时间4.33±2.81 h;被咬伤部位中,足部48例,踝部46例,小腿25例和手部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8例采取抗蛇毒血清注射为主,辅以常规抗过敏、抗破伤风、利尿及抗感染综合治疗,实验组77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浙江永宁药业)。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咬伤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受试者已充分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两组病例入院后,均常规采取伤口急诊清创处理,于伤口牙痕处作“十”字切口,清洗后碘伏彻底消毒。常规进行全身系统性积极治疗,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行抗过敏、抗破伤风、利尿及抗感染治疗,必要时采取其它对症处理。
对照组:抗蝮蛇毒血清6000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滴,1次/d,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可酌情重复使用1次。若血清过敏试验阳性,则将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滴行脱敏治疗,然后再输注抗蝮蛇毒血清。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00 mg溶于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连续治疗7天。
1.3观察指标
1.3.1 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天、3天和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1000 g离心15 min后,ELISA法(试剂盒购自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TNF-α、IL-6和IL-10水平,并评估两组总有效率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
1.3.2 凝血功能比较 入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3天后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采用SysmexCA-500全自动血栓/止血分析仪检测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对其差异进行比较。
1.3.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基木恢复;显效:患者伤口局部肿痛显著缓解,全身症状消失,但肢体功能有一定限制;有效: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但肢体功能严重受限或截肢;无效: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或者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15天后评估有效率。
1.3.4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主要研究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反应、血清病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治疗前TNF-α、IL-6、IL-10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天后,两组TNF-α、IL-6均达到高峰,且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两组TNF-α、IL-6均逐渐降低,治疗3天后,观察组IL-6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3天、7天后,观察组TN F-α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随疾病进展,IL-10持续上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于治疗3天、治疗1天后达到高峰,两组随后均逐步下降,治疗3天、7天后观察组IL-1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NF-α、IL-6和IL-10水平
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比较两种疗法对腹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从表2可以得知,治疗前后两组PT、TT、APTT和FIB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n(%)]
2.3两种疗法对腹蛇咬伤患者有效率的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85.4%;观察组总有效率96.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52,P=0.033)。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4两种疗法对腹蛇咬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2%,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5.2%。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χ2=0.068,P=0.79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毒蛇咬伤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凝血毒素、心脏毒素、出血毒素等血循环毒为主的混合毒,然而除了毒素直接作用外,蛇毒可活化机体细胞免疫应答,促进炎性因子释放,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这种毒蛇咬伤后炎症反应可引起该症出现机体严重损伤[6],而这种炎症反应仅用抗蛇毒血清不能中和,应用相关细胞因子拮抗剂可有效抑制[6-7]。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毒蛇咬伤后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改善该症的预后。
红花黄色素是从红花中提取得到的多种水溶性查尔酮成分的混合物,为红花主要活性成分。李秋宇等[8]发现红花黄色素能降低脓毒血症大鼠血清IL1-a、TNF-α水平,起到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TNF-α,IL-1β及IL-6表达升高有抑制作用,且呈现一定的量效趋势[9]。还有学者研究指出[10],红花黄色素通过抑制动脉内皮细胞中TNFR1/NF-κB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炎作用。新近有一篇文献[11]报道红花黄色素对脓毒症有治疗作用,可减轻炎症介质导致的损伤,抑制亢进的炎症反应。
蝮蛇咬伤作为一种有害刺激源,作用于机体后,TNF-α水平迅速升高,并很快达到峰值,诱导产生多种炎症因子,这些促炎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后可形成许多正反馈,导致“炎症级联效应”的发生[11]。炎症因子越高,往往机体损伤越严重,提示炎性因子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可以作为评估蛇伤患者就诊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4]。有报道指出,IL-6表达的上调代表着不受控制的强烈炎症反应[12],其表达水平与炎症反应的损伤程度存在一致性[13]。本研究中,随着疾病进展,蝮蛇咬伤后TNF-α、IL-6急速增高,于咬伤1天后达到高峰,随着治疗的进行,TNF-α、IL-6随后逐渐下降,实验数据表明,蝮蛇咬伤后,常规处理能有效地降低TNF-α、IL-6的表达水平,然而加用红花黄色素后,TNF-α、IL-6降幅更明显,提示红花黄色素在抗炎症反应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IL-10在炎症反应中能抑制促炎因子合成分泌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然而,临床试验证实[14],毒蛇咬伤早期,应用有效抗炎药物治疗后,机体IL-10显著增高,因此认为IL-10过度表达可能激发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紊乱。本研究结果中,应用红花黄色素后,IL-10上升趋势于治疗1天后得到有效逆转。红花黄色素协同治疗3天、7天后,IL-10表达水平较常规处理显著降低,这可能有利于调节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平衡,改善蝮蛇咬伤预后。临床研究中,评价一种疗法是否更有优势取决于治疗后总有效率及安全性。尽管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理论上可能对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造成一定影响,然而本研究证实,应用红花黄色素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蝮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较单用抗蛇毒血清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应用红花黄色素未显著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且总有效率显著增高,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见显著性增加,提示红花黄色素协同抗蛇毒血清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是一种治疗蝮蛇咬伤的有效的临床用药方案。综上所述,
红花黄色素治疗蝮蛇咬伤上可有效降低TNF-α、IL-6表达,抑制IL-10增高,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且安全性高,可成为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辅助用药。
参考文献:
[1] 顾华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蝮蛇咬伤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552-3.
[2] 罗威.毒蛇咬伤治疗概况[J].蛇志,2013,25(1):46-9.
[3] 张晓芳,刘方竹,刘明建. 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早期炎症因子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1):51-4.
[4] 刘志国,曹阳,赵雅,等.炎性因子和递质在蛇咬伤患者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急诊杂志,2017,18(10):798-800.
[5] Fan S. Safflower yellow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14, 22 (2) :354-61.
[6] 周岁锋.眼镜蛇伤溃疡创面炎症细胞趋化及血管内皮因子表达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0(9):1268-70.
[7] 王媛媛.血清TNF-a,IL-1、IL-6及hsCliP水平与竹叶青蛇伤患者肢体肿胀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21-2.
[8] 李秋宇,金醒昉. 红花黄色素A对脓毒症大鼠血清TNF-α、TF及TFPI的调控和凝血机能的影响[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2):3-4.
[9] 宋丽娟,朱煜,金鸣. 羟基红花黄色素A抑制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炎症因子表达的研究[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6,15(6):577-82.
[10] 刘金连. 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抑制动脉内皮细胞中TNFR1/NF-κB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炎作用[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31(7):945-8.
[11] 王金平,王平,陈润桦,等.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脓毒症小鼠外周血促炎/抗炎因子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7,38(5):665-9.
[12] 许白叶,张静,王清海,等. 阻断白介素-3减轻脓毒血症小鼠的炎症反应[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3):28-36.
[13] 黎炼,罗志刚. 青藤碱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5,43(1):86-9.
[14] 张琦,于庆生,王景祥,等.解毒通腑汤治疗毒蛇咬伤肢体肿胀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4,21(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