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时间隐喻的异同认知分析

2018-06-08苏秀云

戏剧之家 2018年11期

苏秀云

【摘 要】时间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本文从时间隐喻的认知方式入手分析了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差异,从而印证了人类语言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关键词】时间隐喻;认知共性;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228-01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起,隐喻被许多语言学家视为一种认知手段,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更是激起了人们对认知语言学和概念隐喻的研究热情。时间隐喻作为一个常见的隐喻范畴亦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共性与差异。

二、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共性

人类无法用任何一种感知器官来体验到时间的存在,因此时间的概念需要借助于其他可感知的概念来传达及表述,即将某些具体可被感知的概念域投射到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域中。由于人类的认知和信息处理机制有共性,因此英语和汉语中的时间隐喻的重合现象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本文仅从两种常用的意象图式入手分析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共性。

(一)路径图式的认知共性

时间概念的表述过程中最常见的是把时间看作一条直线。直线的左边是时间的起点,直线的右端则是时间的终点。这种时间概念的表述正是马克·约翰逊所描述的“路径图示”。以路径图式为基础的时间隐喻中,人们一般是背朝过去,面向未来。例如英语中“We are facing the future”和“look back to the past”与汉语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相同的认知图式。另外,时间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时间的运动可以体现为时间与观察者的相对运动方式,此时的时间隐喻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指观察者的位置固定,时间则是运动着的,它面向运动的方向, 如汉语中的“春天来了”“逝去的年华”及英语中的“The deadline is approaching”,“days past and gone”。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则是强调自我或者观察者沿着时间轴向未来移动,如汉语中的“我们即将进入2018年”及英语中的“were coming up on Christmas”或“we passed the deadline”。

(二)容器图式的认知共性

容器图式是一种与人类自身体验息息相关的意象图式。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时间都被视为一种路径图式,但是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下,时间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容器。在这种时间容器内有明显的时间边界,在边界范围内的即视为“里”或“内”,在此范围外的即视为“外”。这种认知方式在英汉时间隐喻中都有体现,如in the first year 在第一年里、in spring在春天里、in March 在三月里。

三、英汉时间隐喻的认知差异

虽然英汉时间隐喻存在很多认知共性,但是英汉时间隐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受各自文化背景、传统习俗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英汉语在对时间进行隐喻认知时,所获经验相似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由此导致了两种文化中时间隐喻的表述差异。

(一)认知主导方式差异

英汉时间隐喻的主导方式存在着差异,一是以将来为主导的时间隐喻;另一种是以过去为主导的时间隐喻。例如:没准我还死在你前头呢!Maybe Ill die first.中西方在时间认知主导方式上的差别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于时间,西方人强调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在短时间内实现目标,以未来为取向,以进步和变化为目标;而中国人长期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在时间上很被动,更讲究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重视过去,崇尚先祖,尊重经验古训,喜欢效法先例。因此在时间隐喻的认知主导方式上中西方必然存在着上述差异。

(二)不同源域的认知差异

时间隐喻就是把抽象的无法感知的时间概念作为目标域,把具体的易感知易理解的概念作为源域,将源域的概念映射到目标域中,从而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时间这个概念。由于中英文化上的差异,中英时间隐喻的源域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英语多把时间拟人化而汉语多把时间物化。

当然汉语里也有拟人化的时间隐喻,但其数量较之英语中的时间隐喻要少很多。这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及文化有关。西方人的联想力比东方人更丰富,而且西方人崇尚推陈出新,拟人的时间隐喻更能形象生动地映射时间这个目标域;而中国人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更保守,更喜欢用实实在在的物体作为源域来映射时间这个目标域。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人类在生存形式,认知模式和生存环境的相似性,英汉时间隐喻在认知基本模式上有很多认知共性,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特点。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时间隐喻在具体的认知主导方式、源域概念选择上都存在差异,从而体现了每种语言的个性特点。

参考文献:

[1]Lakkoff,G.&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張林影.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