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豫剧艺术中的老生舞台表演
2018-06-08裴文龙
裴文龙
【摘 要】豫剧艺术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五大戏曲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在豫剧表演艺术中,分为黑脸、红脸、丑角、旦角四大类,其中红脸也被称之为老生或者是须生,按照豫剧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勾脸,由于以红脸为主,所以也被称之为红脸。本文首先对豫剧艺术的表现价值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豫剧艺术的历史发展,然后对豫剧艺术中的老生舞台表演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豫剧艺术;老生;舞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40-01
一、豫剧艺术的发展和表现价值
豫剧艺术的创作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无论是豫剧的编曲形式还是豫剧曲目的剧情发展方面,都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豫剧之所以被大众所接受,也正是曲目的剧情和唱法来源于群众,接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听众理解。豫剧曲目的发音准确,唱法通俗易懂,豫剧在表演过程中,会很快地带入观众的情绪,观众也可以从豫剧曲目的前奏和基调理解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豫剧在演唱过程中,伴奏会随着剧中角色的情绪发生变化,豫剧表演艺术中对表演者的唱功有较高的要求,演唱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舞台训练,来提高舞台艺术的表达技巧。
经过多年的发展,豫剧融合了各地的语言特色,在演唱和编曲方面具有明显的跨区域特点。在清末年代,洛阳等地区的豫剧在演唱时普遍用下五音,而开封一带大多用上五音,这也是由于地域造成的豫剧演唱差异。为了区别不同地域之间的豫剧唱法和唱腔,将洛阳一地的豫剧唱腔称之为豫西调或者西府调,将开封一地的豫剧唱腔称之为豫东调或者祥符调。随着豫剧被原来越多人所喜爱,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也来自各个地区和民族。
二、豫剧艺术中的老生舞台表演
在豫剧表演艺术中,红脸的老生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是几个行当中最为经典的,无论是老生的表现形式还是老生的唱腔唱法,与黑脸、丑角、旦角相比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价值。红脸老生经过了多年来表演艺术的熏陶,经过不断的实践演练和舞台表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豫剧的曲目与剧情发展来源于实际生活,其中的红脸行当不仅受到了地域发展特色的影响,具有浓重的地域特点,在演唱风格方面如行云流水,曲风正直,铿锵有力,在大部分的豫剧曲目中,红脸老生所扮演的都是一些比较正直的角色扮相,比如朝廷中的帝王将相或者是文官武将等。比如在经典豫剧《醉打金枝》中,红脸老生通过正直不阿的扮相和洪亮的演唱风格在一出场就展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和胸襟。该曲目主要讲述的是在唐朝时期,将升平公主许配给郭子仪的三子郭暧后,在一次寿辰中众人齐齐祝寿,唯独升平公主不愿意前往,引得大家议论纷纷,郭暧知道后十分生气,动手打了公主。公主向其父皇哭诉,希望可以给郭暧治罪。该曲目曲调优美、通俗易懂,尤其是其中的“为王我不传旨哪个敢斩?斩驸马,斩驸马本是把孤王来欺!”可以看出唐皇顾大局、明事理,既没有以权欺人,同时又爱惜人才的宽广胸襟。
在豫剧艺术表演中,老生的舞台唱腔与其他行当有很大的区别,豫剧经过了多年的艺术发展历程,在舞台表演方面具备基本的豫剧唱腔和表演形式。首先,红脸老生在演唱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真假唱腔,随着豫剧曲目剧情的变化可以灵活地转变真假唱腔,给人一种生动、形象、灵活的舞台印象。其次,在豫剧艺术表演中,红脸老生在演唱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豫剧的舞台表演技巧。在豫剧剧情发生转变时,老生可以通过润腔的演唱形式,让观众更加了解剧情所表现的情感内容。豫剧表演在近年来加入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中包括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语言表达形式。豫剧起源于河南,在豫剧表演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到豫东方言的词汇和语句,作为专业的豫剧演员,应该熟练掌握豫东方言,在演唱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表达和演唱,同时应该注意对豫东方言的保护和正确应用。以上几点就是在豫剧艺术中红脸老生在舞台表演中应该注意的细节和舞台表演技巧。
在豫剧表演中,红脸老生之所以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和喜爱,不仅是因为在唱腔方面与其他行当有所不同,更是因为在人物塑造方面刚正不阿,坚韧果敢。在豫剧表演中,塑造了大量经典的红脸老生形象,比如豫剧《十五贯》中的红脸老生况钟,《醉打金枝》中的唐王,都是比较经典的红脸老生形象,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在豫剧表演中,红脸老生的人物形象或是刚正不阿、为人清廉,或是明辨是非、平易近人,大多是积极正面的角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同时与我国的历史事件相结合,巧妙地融合了观众的观剧心理。
三、小结
在豫剧的舞台艺术表演中,红脸老生作为四大行当的重要表演部分,不僅要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同时要熟练掌握老生的唱腔和演唱技巧。红脸老生的舞台表演效果可以直接影响整部豫剧的舞台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曹长伟.曹光亮.张红莲.李莲娜,豫剧艺术中的老生舞台表演分析[J].戏剧之家,2017(10):53.
[2]左珊.梁笑笑.张晓娜.舞台灯光艺术与当代戏曲审美——浅析豫剧《斗笠县令》的灯光运用[J].东方艺术,2014(S1):74-75.
[3]陈福杰.徐敏.徐丽娜.浅析豫剧、音乐剧的成功融合——豫剧音乐剧《大别山的女儿》的艺术特征[J].当代戏剧,2011(0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