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别样”的青春之歌

2018-06-08李思慧

戏剧之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成长青春

李思慧

【摘 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讲述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电影并不局限于表现文革这个特殊题材,它所蕴含的“成长”主题才是这部影片具有跨时代和跨国界性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对电影的成长主题进行探析,分两部分解析主人公马小军的成长经历,具体而言即对成人世界的拒绝以及青春欲望的释放和转移。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春;成长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09-03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从文学作品变为电影的成功典范之一,描绘的是一群“大院孩子们”的故事,他们逃课、泡妞、打群架,空前的自由;他们知道自己的未来早就被设定在固定的框架之中,不用担心自己的前途。他们要消耗过剩的精力、寻找刺激的事情,因此他们的身上带着自以为是的狂傲以及漂泊不定的灵魂。

这部影片是超政治、超意识形态、超文革,甚至也是超民族超国度的,他最终是揭橥着人性,通向人类共同关注的情感、命运等大的命题。①电影折射出在特殊年代里的一群人的所思与所感、寻找与失去、嘈杂与迷惘。本文将围绕成长这个主题,对主人公的成长生活进行解读,探析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纯粹青春。

一、对成年世界的拒绝

姜文在电影里明确了主人公的名字叫马小军,并给他划分出三个年龄段:幼年、少年和成年。这是姜文对小说《动物凶猛》的一次成功升华。姜文原名姜小军,老家唐山,也有个弟弟,由此可见姜文对角色能更深入地“投入”。电影中主要以回忆往事的倒叙方式,巧妙运用第一人称视角,成年马小军的旁白娓娓道来,营造了和回忆相符的主观意味。在“回忆”的前提下,我们更多的是融入到这段年少记忆中,弱化某一具体事件的逻辑真实。

“北京变得这么快……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这段旁白向我们传达了即将发生的故事所处的年代、地点、季节以及为之后马小军不诚实的回忆埋下伏笔。

姜文通过一些成年人的否定形象表达了马小军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成年世界的拒绝。

(一)缺席的父亲

原著中介绍马小军认为父亲的死亡恰逢其时,让人一直对他保持敬意。怀念父亲的感情十分真挚,但也可以在摆脱父亲影响时不受道德的困扰。主人公因为被父母管束而和朋友们疏离,进而产生这样的想法,透露出人性里不易察觉的劣性。自己的欲望没办法满足,利益受到威胁,精神也没有臆想中的那样愉悦时,便去期望打碎阻碍自己的一切,而“我”想以父亲的生命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电影中的表达相对委婉,“‘九大以后,我爸爸他们部队接受了新任务,要去贵州进行‘三支两军工作,當军代表。”影片一开始,就把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呈现在我们面前。军营里,尘土飞扬,充斥着坦克声、飞机声,战士们身着不同时期的军装准备出发。成年人都去了战场,整座城市留给了未成年人。这样的开场白在中国电影中并不多见,短短几分钟让人感受到了速度、憧憬和希望。这样的开场白同时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父亲代表了成长中的权威和约束,父亲的缺席必然预示着青春激情最大程度地释放,这个成功的镜头使影片一开始就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即将上演的是一曲肆无忌惮的青春之歌。

(二)猥琐的老师

马小军到学校,猥琐的胡老师在讲课,当学生们扰乱课堂秩序时,他想立威可又怕被报复,因此胡老师对窗外学生的态度从那句“行,你等着”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马小军在米兰家通过望远镜看到了胡老师猥琐调戏女老师,甚至猥琐地上厕所。至于胡老师本人到底猥琐与否,那不重要,因为在马小军眼里他就是猥琐的样子。

(三)哭骂的母亲

母亲教育马小军似乎只有打骂这一招,“你就跟那些坏孩子混去吧你,干脆跟你爸一样,都别回来,滚蛋,走!”“你们马家没一个好种,从小看到大。你就跟你那贼爸爸一路货色呀你。”“你要是一只小鸡,我把你杀了我也不吃那肉。恨死我了你。”马小军对于母亲这样的泼妇式管教极其反感,也暗示他以后中意的女孩文静而温柔。

(四)成年的傻子

成年后的马小军们在加长林肯上,喝着“人头马”,可哥几个却没有了当初抽廉价烟的欣喜和激情了。刘忆苦,那时候在他们中最风光的人,在后来的中越战争中被炮弹震傻了。就连路边遇见的傻子面对他们过去的家常对话“古鲁姆”时,也不再回答“哦吧”了。一句“傻逼”让那些青春岁月如同车外的风景,和那些年的北京一起被远远地甩到了身后。删减版的电影里,成年情节就此一件。傻子破坏了最后一点关于那时的记忆,用黑白的画面与前两个年龄段的彩色形成强烈对比,也显示出马小军对过去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怀念。

这一系列对于成年人的否定形象,使我们很容易看出马小军对于成年世界的拒绝,而对于自己现在的成年人身份也是怀着一份无奈,阳光依旧,可却似乎已不再灿烂。

二、青春欲望的释放和转移

(一)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

马小军与所有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对生活充满热情,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崇拜获得荣誉勋章的战争英雄。马小军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主要受社会环境、家庭和同伴三方面的影响。因为社会环境的关系,他能接受到的信息只能使他在成长过程中崇拜战争英雄、崇拜毛泽东。而马小军的父亲又恰好是一名军人,周围的同伴整天追求打架斗殴带来的快感。所以,马小军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向往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电影旁白和小说里的情节都提到他幻想中苏开战,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他随之成为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是众多青少年的心声,他们幼年时期产生的这些想法,预示着日后的成长必将不平静。

影片以毛泽东雕像为开头,在结尾的车里,以后视镜下挂着的毛泽东吊饰结束,细微之处无不透露出姜文对毛泽东的崇拜。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曾询问姜文有没有兴趣饰演毛泽东,姜文回答:“我了解毛泽东的历史,理解他的内心,要演的话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演过我,只是我长得不够伟大。你也许无法理解一个中国人对毛泽东怀有的特殊感情。”②姜文将自己对于毛泽东的崇敬融入马小军的成长,使马小军更加符合那个时代的少年形象。马小军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

马小军在送军人父亲上飞机时吹响哨子,所有人都停了下来,马小军冲上前,把哨子给父亲带上。一个哨子能控制整个部队,在那个特殊时期才会发生。对马小军而言,他这样的举动是神圣的。马小军甚至将自己会开锁这一才能也归于父亲的遗传,当马小军打开父亲的抽屉,玩着匕首,别着勋章,对着镜子敬礼时,透露出马小军对父亲的崇拜,也可见父亲对他的影响之深。

马小军的同伴,以刘忆苦为首,经常打架惹事,希望有一天能够一战成名。院里的傻子被几个孩子欺负,羊搞帮傻子时被打伤。于是一伙人直奔那帮孩子所在的胡同,在激昂的《国际歌》中报了仇。在知道自己做不了真正的战争英雄后,马小军便想在兄弟中做个猛将。大家为了兄弟,都表现得相当凶狠。小说里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打架斗殴事件,在电影里姜文把这场架定义成一场为正义而战的英雄事迹,这是思想觉悟的一次提升。打架的后续是对方被打成重伤并扬言要带上百人和他们碴架。但由于“小坏蛋”的关系,这场架并没真打起来,反而和了,两帮人马涌进“老莫”庆祝。当“小坏蛋”被大家高高抛起时,马小军觉得他是神一样的人,此时他内心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向往变得有些畸形。

但对马小军他们来说,大家都不觉得自己是父母眼中“早晚到公安局做客”的流氓。那次他们在浴室洗澡,于北蓓闯入,马小军用水喷湿了她。当“羊搞”看着淋湿的于北蓓而“直了”的时候,刘忆苦发火骂道:“你丫怎么这么流氓!”所以他们不同于流氓,也自觉地跟流氓划清界限,驱使着他们的正是那种燃烧着的革命英雄主义热情,这是此时他们唯一追求的。

(二)对爱情的追逐

青春期里懵懂的爱情亦是成长过程里不可缺少的因素,马小军与米兰之间的爱是剧情里一条重要的线,他迷恋那个漂亮、洒脱的女孩,每个镜头都充满阳光。但结局却并不完美,电影中的马小军为了原始欲望而意圖侵犯米兰,最终被朋友们唾弃、排斥,为心中的爱恋而失去了朋友,也体现了马小军青春期的爱情既美好又遗憾。

通过对马小军与米兰之间爱情进程的剖析可以看出一些马小军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身体与心理上的一些变化,这是属于青春期的孩子所共有的特征。马小军与米兰的爱情开始于一次他开暗锁的经历。马小军鬼使神差地打开了一个暗锁,拿起墙上的单筒望远镜,在旋转中看见一张让他神魂颠倒的照片——米兰的彩色泳衣照。马小军卷起蚊帐,神圣地注视着照片,为这个画中人沉迷不已,日夜等候着照片上人物的出现。

马小军与米兰的相遇也极其特别,当马小军在地上捡火柴时,有人走过,准确地说应该是一双脚走过。他与米兰的几次相遇都是通过米兰的脚,那双很特别的拿钥匙当做脚链的脚。于是马小军追上去攀谈,“咱们仿佛在哪见过吧。”马小军一向厌恶传统教育,而这样一个正常人口语中都不会出现的“仿佛”从马小军口中讲出来显得那样浪漫——他已乱了阵脚。

米兰与他们的关系变亲近是在她去了大院之后,米兰与刘忆苦聊着,马小军跟大蚂蚁在别处玩了一会才加入谈话。他跟大家斗嘴,在言语上攻击刘忆苦,跳烟囱,跟刘忆苦的淡定相比,马小军的极力表现显得相当幼稚。“其实,马小军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因为他对刘忆苦的语言攻击和他的跳烟囱,才导致了最后失败的结局,毕竟爱情和勇敢并不是一回事。马小军的勇敢、冒险、无畏,反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他的爱情使人倍感同情和心酸。

这段感情由高潮转入低谷是在屋顶唱完歌的那个清晨,马小军幸福地骑着自行车送米兰去农场。他觉得那是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晨风的抚摸使我一阵阵起着鸡皮疙瘩,周身发麻”。这次相送应该是成年马小军回忆时编造的,正如旁白所说,夏天哪来的荒草呢,可见真实性有待考察。下车后米兰说:“就这样吧,小军。”除了马小军母亲,没有人这样称呼过他,米兰只会叫他“马小军”或者“马猴”,紧接着出现的旁白“昨天我在梦里又见到了米兰”。所以这一“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应该只是马小军做的一个梦。

被爱而不得的烦恼折磨的马小军终于鼓起勇气向米兰示爱,大声喊出“我喜欢你”,可等到米兰想要确认马小军说了什么的时候,马小军却回答“我车掉沟里了”,这表达出马小军面对爱情胆怯的性格特色。米兰对马小军始终是亲切中带着客气。马小军痛恨米兰这样的态度,米兰是他心中的女神,可他却得不到想要的回应,这对于青春期里敏感的男孩来说是一种打击。“我悲哀的发现,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的头脑混乱,真伪难辨。”

爆发后的马小军前去米兰家想要强暴米兰。他扯掉米兰脚上的钥匙链,一切从钥匙开始,也从钥匙结束。最后,马小军穿着米兰送给他的红泳裤登上高台准备跳水。起跳优雅,落水却狼狈,就像马小军的爱情一样,完美登场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泳池里的马小军,在游向池边准备上岸时,被昔日的同伴们轮流踩着上不了岸。失去爱情的马小军同时又失去了他的友情,他绝望地漂浮在水面上。

关于那张照片,此后马小军问起时,米兰说并没有什么彩色泳衣照,是马小军记错了?还是画中另有其人?“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的第一次相识就是伪造的,那天下午我和大蚂蚁受刘忆苦的委派在门口等米兰才是我们第一次认识。”旁白使我们得知成年马小军在回忆时伪造了记忆,尤其是与异性渴望相关的部分,这个从一开始就虚构的爱情故事,注定它没有好的结局。他把现实中的失败和寂寞,在记忆中进行了美化,使之变得浪漫、奇妙。与米兰奇遇般的相识,在甜蜜聊天中慢慢进入梦乡的温柔睡态以及在雨中激动的表白、热情相拥,这一切都是他心中特别渴望发生,有意识虚构出来的情景。

三、结语

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文革”表现的是通常是较为黑暗的日子。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却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平静客观叙事,没有一如既往地去表现沉痛,而是别具一格地将焦点聚集在一群青少年的生活中——在全民革命的大形势下,他们燃烧着自己的青春烈火,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度过属于自己的青春时代,在冲动中产生懵懂的爱情,在成长中渴求异性的隐秘与禁止之美,在幼稚与受挫中唏嘘着时光带给自己的改变。

好的作品探究是对事物更为纯粹的体验,它能够找寻出原初的准确感受。《阳光灿烂的日子》通过一个时代特定的故事,展现出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的社会与个人。年少时蒙昧无知、冲动热血,等待与失败,都拼成了值得追忆的似水流年画卷。

注释:

①刘心武.“大院”里的孩子们[J].读书,1995(3).

②姜文.姜文眼里的世界[J].文汇电影时报,2004-12-16.

猜你喜欢

成长青春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