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公路电影”叙事空间的地域性与文化价值
2018-06-08卫美伊
卫美伊
【摘 要】地域、空间、文化、流动是公路电影的核心特质,近年来成功的国产“公路电影”中的空间叙事背景都有特定的地域属性。路途与地域之间存在着既定的关联性,不同的地域空间叙事背景展现了多样的地域风情,传达了不同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地域;空间;文化;公路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136-01
国内著名学者李彬在《公路电影—现代性、类型与文化价值观》中提到“公路电影本身是一个空间概念,‘公路是一个形态,可以承载多种类型表现形式。”[1]“在路上”的空间电影形态表现了现代人消解精神困顿和寻求自我的方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将叙事背景放在路途之中,2013年徐峥成功借助了《人在囧途》的好口碑创作执导了《人再囧途之泰囧》打开了中国“公路电影”商业市场;2014年《人在囧途之港囧》上映,其高票房在国内引发热议;同年,由韩寒所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上映后好评如潮,自此在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公路电影”观影狂潮,这三部电影都有明确的地域指向,即泰国、香港、浙江舟山东极岛,这种“地域性”极强的叙事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电影”的视觉画面的表达和叙事语义,并且传达了特定的文化价值。
一、《泰囧》——异域空间与他者文化
影片《泰囧》讲述徐朗、高博、王宝三人围绕着“油霸”在泰国上演冒险传奇的故事。泰国在中国人眼中是充满着幻想的他者文化,《泰囧》通过一种文化漫游的方式打开了旅途叙事的异域空间之门,玩泰拳、看人妖、过泼水节等狂欢式的文化猎奇的背后,潜藏并衬托着主人公对主流价值观回归的内核,在奇幻与喧嚣的背后,强调的是爱的无价。在视觉表达上,影片中对自然环境的塑造大量利用了泰国本土的生态景观对电影的视觉环境进行塑造,如泰国茂密的丛林公路以及浓浓东南亚风情的热带雨林;在穿越泰北乡村的一场戏中,主人公穿梭于泰北植被林,营造了明朗清新的视觉感,给观众带来愉快的视觉体验;在误闯佛寺这场戏中,影片在室内用光上加强了环境光的使用,斑驳的黄色窗影落在泰国人的脸上,以强调地域性,呈现泰国独特的宗教氛围。在叙事上影片很大程度利用泰国的地域元素——佛教信仰、泰拳、大象、雨林以及泼水节场景,参与影片情节的设计,制造戏剧效果,让观众在领略泰国异域风情的同时捧腹大笑。
二、《港囧》——港式怀旧与时代记忆
影片《港囧》的叙事背景是中国香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是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该片对港式元素的植入正是想要唤醒人们的时代记忆。影片中有大量对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致敬的片段,如《倩女幽魂》的海报、《2046》的房间、《重庆森林》的凤梨罐头等。同时,影片充斥这大家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香港元素,旺角小街密集楼房及各式招牌、尖沙咀广东道、中环高耸的摩天大厦、铜锣湾繁华的购物商场,片头几十秒的香港风景略览成为视觉先导,浓缩了香港这座城市的传奇色彩。
电影开头就有描述徐来一家在茶餐厅的一场戏,茶餐厅是是香港平民化、本土化饮食的代表,该元素的选取加强了影片的“港式”风情,在混杂的茶餐厅中利用手持镜头拍摄,营造了影片“在地”氛围,背景即是香港平民的百态纪录。影片中还有关于主人公在旺角的一场追逐戏,徐来在密集的鸟笼式民居中奔走,激烈的情节与狭长而窄小的的楼宇空间相呼应,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效果,主人公流离在旺角街头密密麻麻的彩色广告牌与忙碌的小贩之间,伴随着嘈杂的广东话和旧港片的配乐,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港式”情怀。
三、《后会无期》——海岛与故乡
电影《后会无期》讲述几个在东极岛长大的年轻人为了寻求自己的梦想开车自驾横跨大陆的旅途故事。影片涉及地域不止一处,他们从浙江舟山的东极岛出发,途经上海、四川西昌、内蒙古赤峰等地,通过跨地域的旅程来寻找精神的方向,一次次相遇与告别象征着人生的成长与历练。影片中“东极岛”这一地域空间,是胡生、浩汉、江河共同生长的故乡,又是他们启程的地方。东极岛是浙江舟山群岛中最东侧的岛屿,本是一片美丽的海岛,散落的巨型礁石、蓝灰色奔腾的海水、鳞次栉比的渔村、高耸的灯塔,是主人公们热爱和依恋的故乡,充满着温情的色彩。然而“电影开头《东极岛之歌》对东极岛的歌颂与现实中东极岛的凋敝”[2],岛屿日渐的萧条使得居民逐渐外迁,而他们三个是最后离开的,浩汉甚至烧掉了自己的房子,来放下这座岛给他留下的痕迹。他们驾驶着汽车離乡,东极岛在这里成为他们不得不走也再难回去的地方。然而故乡的颓唐和衰败,也成为了他们出发上路的原因,去寻找“新世界”中的自己。东极岛在电影中代表着故乡,也代表着过去,影片的结尾,江河完成了振兴家乡的梦想,东极岛上燃放着绚烂的烟花,东极岛是他永远眷恋的地方。
地域是公路电影创作的文化载体,是承载价值观的空间所指。“公路电影”是以流动空间为叙事载体的电影形态,“全球化的时代里,个体身份在当代生活‘空间关系中被重新定义。”[3]它不仅是一个“在路上”形态的故事的阐述,而是通过对沿途地域体征的描述以及文化价值的渗透来寻找个体价值的解码。
参考文献:
[1]李彬.公路电影—现代性、类型与文化价值[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25.
[2]郑焕钊.国产公路喜剧电影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取向[J].当代电影,2016,(6):134.
[3]陈亦水.跨域景观中的身份位置[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0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