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幻想世界中的硬汉文化

2018-06-08李苏李秋辰

戏剧之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史泰龙施瓦辛格终结者

李苏 李秋辰

Sean French在1996年發布的《终结者》研究文章在学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的诸多观点仍然在发布后的十多年中被广泛引用。不可否认,在电影美学和技术理论上,随着电脑特效的飞速发展,当今幻想类电影(科幻、魔幻、奇幻等)的文化和产业价值的评判与二十世纪末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别,但Sean French的文章依然得到广泛引用的原因在于其对于《终结者》的分析并不局限在任何的拥有时效性的作者论观念或者美学主义观念中,还有从电影这一媒介与观众的基本互动入手的文化形象和明星学方面的分析。而从电影与观众的最基础互动入手的分析方法也是笔者所认同且热衷的,因此,笔者希望在French的观点之上稍加延伸,特别是结合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实际情况为其观点提供新的对照。

French在文中引用宝琳·凯尔的话指出一部电影拥有多重的评判标准,除了将电影文本放入文化、社会的范畴中去与各种思潮、趋势进行对照和勾连外,也可以从电影这一媒介本身的意义出发。因此,虽然任何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可分析的文本或者一件艺术品,但其本质仍然是一件让观众去消费的消费品,更为抽象的说法是,一部电影可能是一处景观,观众通过一定的付出到达该景观进行消费。因此,一部电影,特别是在商业回收上有着较大压力的好莱坞电影,其最大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电影背后的文化属性,而是其能激起什么量级的观众讨论。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中,其一大美学标准是电影的社交属性和话题性。而在好莱坞的多年实践中得出的一个扩大社交属性和话题性的方法正是在主角塑造上的文化形象加持。简单地说,一部电影的主人公如果有着电影出现时社会的某些文化象征(人物的特殊性)以及可延续的潜力(系列的延展性),更容易拥有更大的话题性和更好的票房。

而《终结者》这部电影从设置、选角到最后的拍摄都展示着这种好莱坞赖以生存的人物文化象征性。French在其对于《终结者》分析的文章中提到卡梅隆最初对于机器人T-800及各种动作场景的构想与T-800扮演者阿诺·施瓦辛格的形象严重不符,在卡梅隆的设想中,《终结者》是一部带着黑色电影趣味和科幻时空旅行元素的B级片,对悬疑氛围的构建应是该电影的核心。但在施瓦辛格试镜及拍摄后,卡梅隆对于该片的定位和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发现电影中的黑色电影场景因为施瓦辛格的身形而显得华丽起来,同时,施瓦辛格健美的体魄也让整部电影的重点瞬间转移。可以说,卡梅隆此时真正认识到,施瓦辛格演绎的T-800身上的独有硬汉属性与强健的体格是《终结者》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终结者》中充斥着大量曾被评论界诟病的施瓦辛格屠杀拦路者的血腥镜头,但以相反的角度来说,也正是这些镜头使得施瓦辛格身上的阳刚魅力在电影的放映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展现。

在T-800的极端硬汉形象之上,是《终结者》的一系列科幻包装,科幻类型与硬汉的结合在当时并不为评论界所注意,但正是科幻的外壳保证了终结者硬汉形象的成功。因为科幻类型电影的幻想属性,使其与观众的生活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这样一个观众并不熟悉的幻想世界里,因为观众对其结果的提前预想(人类必能打败机器人),使得许多观众在电影中人类与机器人T-800对抗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短暂的道德缺失和情绪偏移,让他们在过程中对于处于反面的终结者一方形成了道德错位的情感认同,而这种带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情绪认同使得终结者的硬汉形象得到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与其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硬汉文化在美国主流商业电影中形成了一种趋势,不如说是幻想世界中的硬汉文化(以《终结者》、《第一滴血》为代表)成为了主流商业电影中的一股潮流。

以幻想世界中的硬汉文化为主轴,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在好莱坞电影产业中的事件变得顺理成章,也可以发现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最成功的电影系列之一《速度与激情》正是幻想世界的硬汉文化在目前好莱坞文化形象中的代言人,而其能得到如今的地位也是硬汉文化传承中的时势造就的。

幻想世界中的硬汉文化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史泰龙主导的《第一滴血》和施瓦辛格的《终结者》为先驱,直到现在的《速度与激情》,其中堪称佼佼者的电影系列大致有“第一滴血”、“终结者”、“致命武器”、“虎胆龙威”、“潜龙升天”、“速度与激情”。这些系列的成本及全球票房见下列表格。

如果我们再将未成为系列但有较大影响力的幻想类硬汉电影(尚格·云顿与杜夫·龙格尔合作的《再造战士》系列仅第一部有较大影响力)与上述各系列中电影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将会得到下列图表。

根据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发现,硬汉幻想电影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1995年,第一阶段的前半段是属于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的时代,中后半段则是阿诺·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斯和梅尔·吉布森的黄金时代,在这一阶段中,四大硬汉动作巨星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系列,且每个电影系列在中后段的产品中的预算已经迈入好莱坞的最顶级,所以第一阶段可以被称为是硬汉电影的大片大明星时代。

第二阶段则是1996-2009年,在这一阶段中,我们看到了四大硬汉巨星走向下坡,史泰龙《第一滴血4》时隔多年重启票房惨淡;施瓦辛格自《终结者3》后从政,《终结者4》投资回报率极低;梅尔·吉布森转行做导演和演爱情喜剧;布鲁斯·威利斯《虎胆龙威4》票房还算过得去,但并不出彩。而在这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后期逐渐冒头的尚格·云·顿、席格和龙格尔因为主演电影量级的原因始终无法进入最主流市场最终被行业边缘化,杰森·斯坦森成为云·顿、席格等人在行业内的接班人,崭露头角却从未得到主流市场认可。在这个新老青黄不接的时期,“速度与激情”系列横空出世,有《极限特工》、《超级奶爸》等诸多作品的范·迪塞尔成为新的硬汉代名词。而从《速度与激情》到《速度与激情4》,八年经过多次换角的系列最终确认以硬汉范·迪塞尔为绝对视觉核心,以保罗·沃克为叙事核心的策略,从此迈向主流市场并且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第三阶段则是2010-2015年,在这五年里,基本上便是第一阶段的霸主史泰龙等人与第二阶段的新贵速激帮的对抗,但2010年才出第一部电影的“敢死队”系列比之“速度与激情”又有了许多劣势:1.史泰龙、龙格尔等人在二十一世纪代表作甚少。2.老人史泰龙开发的新系列“敢死队”比其早十年面世的“速度与激情”少了很多系列粉丝。3.“敢死队”在故事材质上依然延续“第一滴血”的战争动作风格,而以“赛车”为主打元素的“速度与激情”系列材质更新。在这样的一个对比之下,“敢死队”系列虽然有所斩获,但已无法撼动“速度与激情”系列在硬汉幻想电影第一的地位。可以说,“速度与激情”的崛起从内部来说是观众对硬汉幻想电影的需求,从外部来说则得益于二十一世纪初老牌硬汉电影系列缺失的环境。

虽然幻想电影中的硬汉文化代理人从最初的《终结者》、《第一滴血》变为“速度与激情”,但其内里的传统却是一以贯之的,这种对硬汉的塑造和以幻想元素包装的方式一直是好莱坞商业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们的成型脱胎于最基础的电影和观众互动的方式。

参考文献:

[1]Sean French.The Terminator.British Film Institute

[2]Darian Leader.Why do women write more letters than they post?.London:Faber & Faber.1996.

[3]Marc Weinberg.Brian DePalma's Sleaze Factor.Orange Coast Magazine (Emmis Communications).1984-11.

[4]李秋辰.从封闭到开放——好莱坞服务业转型过程[J].上海艺术评论,2016(6).

猜你喜欢

史泰龙施瓦辛格终结者
猛兽终结者
少年终结者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史泰龙要拍“第五滴血”
永不言败
《终结者:创世纪》:施瓦辛格重磅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