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纵横》的中和文化之美

2018-06-08郝天石

戏剧之家 2018年11期

郝天石

【摘 要】《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二十一世纪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翘楚之作,该剧以战国中期七雄争霸为主要历史背景。一方面,该剧在故事发展形态的安排上张弛有度,展现出平衡舒适的美感,从而较好地缓解了视听呈现时带给观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人物表演形态的设计上执中适度,准确地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度”的问题,成功地保留了优秀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价值,从而造成了良好的艺术传播效果。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之美”,上述两个方面也集中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艺术思维,从而使得该剧拥有了较高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中和之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100-0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思维可追溯到《周易》,主要形成于孔子及其儒家学派,这种思维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中和思维用于艺术创造之中,表现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①《大秦帝国之纵横》是在2013年播出的由丁黑导演的战国古装历史剧,讲述了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大胆重用外臣能将,平内乱、退外患、征巴蜀、定义渠,横扫六合,为秦之一统打下雄厚基础的故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集中绽放的时节,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提升电视剧《大秦帝国》的思想文化注入了动力。《大秦帝国之纵横》无论在思想品格还是在艺术品味上,都体现了较高的美学追求,其中就有与以中和之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完美融合。

剧情发展和人物表演对于影视叙事艺术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本文就从该剧故事发展形态安排上的张弛有度和人物表演形态设计上的执中适度两个角度,分析《大秦帝国之纵横》中体现出的中和之美。

一、故事发展形态安排上“张弛有度”

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中和之美就是强调一种适中精神,既是指美刺讽喻要适中,也是指艺术的表现形式要适中,更是指文艺作品的情感表现要适中。②影视艺术作品通过视听呈现美感,这种美感集中表现在故事情节刻画和人物形象塑造等之中,《大秦帝国之纵横》在故事发展形态的安排上张弛有度,呈现出中和之美的审美形态。

在剧作第二十一集张仪说服燕太子平退兵的情节中就体现出这一点。观泽之战后,公孙衍与五国联盟合纵攻秦,函谷关外战事紧急,张仪欲游说分化五国,他把首要目标指向了燕国。张仪和姬狐秘密潜入燕营,张仪被燕营将领刀剑相向,险些遇刺身亡,整个过程中,剧情刻画了五国合纵攻秦的紧张局面。张仪虽然出使燕营负伤,但却发现了姬狐对他的一片真心,剧情又刻画了他和姬狐在秦军帐中的“情人佳话”。张仪喝粥时的故意撒娇,姬狐害羞跑走时张仪两次感叹“舍不得”,显示出他对姬狐的爱慕之情。张仪好不容易遇上个能为自己博命的红颜知己,却得知她早与燕太子平订亲,于是心中更是不舍让姬狐为秦国与燕国联姻。演员细腻的动作、表情和对话,营造出轻松浪漫、诙谐搞笑的气氛。这段情节中,剧作一方面刻画紧张的前线战事,另一方面又刻画男女之间的甜蜜爱情,在紧张之外内含轻松,在轻松之外又暗伏汹涌。

在剧作第二十五集中,又上演了一出“张仪怕妻”的丑闻。张仪感受到苏萱的情意与其喜结良缘,可新婚之夜被妻子抓破了脸。此时正值公孙衍盟韩、魏再攻秦;蜀国攻打巴国之时,巴国王子向秦国求援,蜀国使臣又送重礼让秦国不要插手,于是秦廷陷入了紧张地思考之中。这时,张仪上殿,秦王嬴驷和众臣发现张仪被抓伤的脸,于是张仪怕妻的丑事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紧张地思考又转变为搞笑地嘲弄。一番玩笑之后,剧情又安排了张仪与司马错“攻韩伐蜀”的严肃辩论,背景音乐在此期间也不断地切换转变,剧情气氛在这一张一弛之间显得抑扬顿挫,从而使剧情大有看头,让人印象深刻。

在二十八集的情节安排中,秦国攻巴蜀,楚国攻商於,秦国前线战事危急。但剧情并没有一味描绘楚军压境的紧张气氛,而是在国家大事之外又安插了嬴驷与芈八子夫妻斗嘴,张仪为妻子苏萱出气的家庭琐事,诙谐幽默,令人情不自禁。这一段故事中,既有国家大事的严肃凝重,又有家苑小事的轻松搞笑,显示出该剧作在故事类型安排上有大有小,在情节叙事设计上张弛有度。

在二十九集中,巴蜀大捷,秦军又再破韩魏联军,于是秦廷上下举杯庆功,唱歌豪饮,十分开心。但士卒忽报义渠作乱,蹇平将军殉国,秦王嬴驷的表情瞬间从欢喜变为沉重,又从沉重变为愤怒,扬言要灭义渠国。整个过程中,剧情气氛在起承转合之间扣人心弦。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古人认为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任何事物的两面,可以用阴阳来划分。③对于电视艺術而言也同样适用,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紧张的战争故事为“阳”,轻松的人物故事为“阴”,这两个方面之间的过渡和转变共同构成故事的发展。另外,“冲气以为和”中的“和”是指和谐、平衡,受众除了对剧作画面、声音等方面的处理有要求之外,故事形态发展的平衡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一部长达43集的古装历史正剧,如果只有战争戏,一方面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叙事和传播上,都会显得单调和枯燥。《大秦帝国之纵横》选择了紧张刺激的战争故事与轻松幽默的人物故事交织叙述的方式,使故事形态发展呈现出平衡的美感,从而也能够使观众感受到一种舒适的审美平衡。

二、人物表演形态设计上“执中适度”

辨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变化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还有个度的问题,中和思维正是对事物关节点和度的把握,是一种特殊的辨证思维。④《大秦帝国之纵横》在人物表演形态的设计上就准确地把握住了“度”的问题。

传统的中和思维用于个性塑造上,就是要求个性的适中、恰当,达到中和之美、中庸之美。⑤剧作中,嬴驷对待亲人情感力度的把握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第七集中,因新任客卿张仪的外交政策,嬴驷决定将蒲阳、焦城、曲沃还给魏国以换取河西之地。蒲阳守将嬴华不服张仪的计策,于是擅离军营,非议国策,嬴驷晓之以理、通之以情,独自召见嬴华一人,先向其说明夺取河西之地的重要性,之后又说明单独召见是为了避免众将军聚众抗诏的廷前闹剧,人物此时的话语严肃而犀利。嬴华知错,嬴驷又转变话锋,用兄长式的温柔语气安慰这位内心愤懑不平的族弟。在这里,嬴驷用情理交融的方式成功劝服嬴华的过程,在人物表演形态上体现出他作为兄长对族弟“怨而不怒”的执中情感。在第三十九集中,赢壮设计陷害芈八子,在大牢中,嬴驷与芈八子夫妻两人激烈争吵,几乎恩断义绝。嬴稷因替母亲求亲也获罪于嬴驷。此时正值燕国内乱,为了秦燕联盟制衡齐国,于是张仪替嬴稷母子求情,两人入燕为质。嬴驷作为君王要稳定朝局,不能为私情所累,他明知是陷害,却仍不能顾及夫妻儿女的情面,为了秦国江山,他情愿做个冷血的君王,把娇妻幼儿送到苦寒之地的燕国。但嬴驷作为丈夫、父亲,他又十分担心嬴稷母子俩的处境,两人质燕,他不能相送,又不忍不送,只能手握竹箫,隔宫墙相望。母子两人质燕途中,嬴驷无不思念心疼妻儿,于是极力嘱托张仪入燕探望照顾,让他送去丰厚的吃食衣物。在这里,嬴驷这个人物一面是冷血严酷的君王形象,一面又是热血温情的丈夫、父亲形象,这种各执两端的人物塑造方式,使其形象呈现复杂深刻,人物情感丰富饱满。

孔子以“中和”為审美标准,在做人方面,其实质就是要求做人“允执其中”,文质兼备,实现中和之美。⑥这一点体现在剧中人物芈丫头“粗中有细”的人物性格特点上。在第九集中,芈丫头嫁入秦国,秦君数月不见,芈丫头嫌宫中太过烦闷,于是粗声向侍女诉苦,说这秦宫连个放屁的人都没有。在第十一集中,芈王妃入秦宫多年,却不知脂粉为何物,结果被列国贵妇嘲笑土得掉渣。在第二十三集中,芈王妃嘲弄张仪对待姬狐“磨磨唧唧”,便粗声说道“煮熟的鸭子都飞了!”,就连张仪都觉得她的措辞不雅。这些剧情都集中刻画了芈丫头粗俗的人物性格特点。在第十集中,芈丫头看出秦国龙门相王、嬴驷召见关内侯的真正意图,使得秦君夸赞她作为一介女子竟能有如此见识。芈丫头请求嬴驷救芈琰,嬴驷大怒,她却看出君上不忍驱逐自己的心思。在第十二集中,秦国龙门相王危机四伏,义渠王趁相王之机劫走芈王妃,本想与其私奔,不料却被芈王妃严词拒绝,她从为国、为夫、为父三个角度怒斥义渠王所作所为让人心寒。在第二十三集中,芈王妃私自答应张仪前往燕国,结果惹得秦王嬴驷大怒,她却不温不火道出燕国会趁机暗通齐国的隐患,从而使嬴驷大为惊异。这些剧情都集中表现出芈丫头聪慧细腻的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可见,芈丫头在剧中的人物表演形态上既有粗野风流的一面,又有细腻智慧的一面,在性格特点呈现上体现出执中适度之态。

含蓄性是中和之美的重要特色,中和的艺术表现婉转曲折、韵味深长⑦在剧中,张仪与苏萱、姬狐之间的爱情刻画方式是含蓄的。在第十一集中,张仪向苏萱示好,两人之间的对话支支吾吾、遮遮掩掩,张仪和苏萱都明白彼此的心意,可就是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在第十三集中,张仪大胆再次向苏萱提亲,可苏萱因为门第悬殊拒绝了张仪,她对张仪说:“你是相国,我只是一介草民。”。之后,张仪又请媒人提亲,苏萱仍然闭门不见,张仪和苏萱之间这种“发乎情,止于礼”的情感表达含蓄有度。在第二十四集中,姬狐为秦燕邦交,远嫁燕国,张仪又失去了一位红颜知己。后因韩国约战,张仪又无法出使燕国,燕国内乱,他心中非常牵挂姬狐。嬴驷得知犀首远赴齐国,秦王害怕齐国对秦国造成威胁,于是欲再派张仪出使燕国,张仪婉言拒绝,当得知姬狐在燕国无忧时,他这才松了口气,但还是推辞出使燕国。最终,嬴驷不耐烦,惹得张仪将自己对姬狐的不忍心和盘托出,但又要嘴硬,只说愧对其兄昭文君。张仪担心姬狐,这种想去又不想去燕国的纠结复杂的心态,既不过分强求,又于心不忍,其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被刻画得十分含蓄,从而塑造出执中适度的人物表演形态。

中和之美是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类型,它突出了审美过程中各种形式因素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⑧这一点表现在剧中张仪与公孙衍斗争关系的把控上。剧作中,张仪与公孙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人物性格设定,公孙衍为人真诚严肃、谨言慎行,张仪为人搞怪诙谐、鬼灵精怪,因此两人气场不合、政见不同,最终走上了相互争斗的道路。在第十四、十五集中,公孙衍连三晋合纵抗秦,张仪就连秦、楚、齐三国威慑三晋。张仪使反间计向魏国提出亲秦、盟楚、抗齐之策,公孙衍就连魏军暗通齐国致使秦军在观泽之战中惨败。在剧中,张仪的连横之策和公孙衍的合纵之策之间展开了多番的较量。但剧作并没有一直刻画两人的这种斗争关系,公孙衍函谷关一战失败后归隐山林,秦武王嬴荡继位后弃用张仪,在第四十三集中,剧情又安排公孙衍和张仪这两位苍髯老人相遇把酒言欢,共忆往事话当年。在剧中,张仪和公孙衍两人既是对手,又是知己;两人既相互对抗,又相互欣赏,这种二元对立共存的斗争关系其本质是一种和谐关系,所以电视剧对两人表演形态关系上的把控,符合中和之美的本质特征。

李跃森说:“衡量一部历史剧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⑨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就是要准确把握历史背景真实性与艺术表演虚构性之间“度”的问题,做到不偏不倚、执中适度。虽然,《大秦帝国之纵横》在人物表演形态设计方面的虚构性较多,比如嬴驷与魏纾、张仪与苏萱、姬狐之间的故事设计等等。但该剧还是把整体的创作背景和方向放在了真实可信的战国历史中,既不严肃过头造成曲高和寡,从而削弱历史剧艺术的传播效果,又不戏说过头造成媚俗观众,失去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从这一点上看,《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确集中综合地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审美特征。

三、结语

《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翘楚之作。它在故事发展形态的安排上张弛有度,在人物表演形态的设计上执中适度。它既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它的出现标志着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精彩回归。

注释:

①⑤⑥金元蒲.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01.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56.

③李乔.电视剧《三国》的审美意蕴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37.

④金元蒲.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00.

⑦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17.

⑧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16.

⑨李跃森.历史正剧正在回归荧屏[N].文艺报,2017-03-01(004).

参考文献:

[1]杨洪涛.历史正剧的精彩回归——兼谈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J].中国电视,20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