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在近代徐州琴书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2018-06-08苏明媚
苏明媚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古筝在近代徐州琴书发展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结合当下近代徐州琴书发展现状为根据,从徐州琴书发展中乐器与唱腔的变化、琴书变化与古筝发展关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近代徐州琴书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古筝;徐州琴书;徐州琴书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096-01
徐州琴书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有着较为广泛的流传,其主要以极为丰富的深厚的古彭大地为基础逐渐产生。徐州琴书作为中国三大琴书之一,江苏省三大曲种之一,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同时,其在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期间,也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特征与程式。
一、徐州琴书的发展
徐州琴书又被称之为丝弦,在清朝时期主要使用扬琴进行伴奏。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徐州琴书。徐州琴书主要以明清小曲为基础,在社会的不断变化过程中逐渐转变为联曲体与乐曲系共同组成的曲艺种类。在演唱期间有着较为独特的韵味,艺人在人群中进行搭板击琴,伴奏人在其附近通过坠子、扬琴以及手板等进行伴奏,其中还经常使用古筝、三弦、软弓胡琴等进行辅助配乐。徐州琴书表演模式有着较强的丰富性,例如对唱、单唱以及多人联唱等。同时其唱腔也极为丰富,不仅具有“剁子板”、“四句腔”等板式。
在清朝同治年间,庆延举将扬琴艺术与丝弦(徐州琴书)进行全面的融合。在抗日战争期间,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与城镇业余的徐州琴书艺人以及玩友,在生计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为职业艺人。并对丝弦中复杂的音乐曲牌进行创新与删减,并通过不断的完善,逐渐转变为以流水板以及慢板为基础。
在解放战争期间,在人民政府的组织下,徐州琴书艺人对新曲目进行演唱,为革命与战争进行服务。其中在淮海战役期间,琴书艺人云集于徐州,其演出场地多达80多处。并出现了“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会哼哼”的景象。
二、徐州琴书创新与古筝发展的联系
在社会发展期间,各时期唱腔也有着不同的创新与优化,伴奏乐器也不断进行着转变。随着徐州琴书名称的出现,其与前期古筝在需求的快速兴起在时间与空间因素的影响下,主要形成了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徐州琴书与古筝完美结合,共同发展。文章主要对古筝对现代徐州琴书伴奏模式进行分析,明确两者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在古筝演奏期间对于高音区挂奏以及协调各音像与音色较为重视。其在徐州琴书演唱期间的主要作用是对琴书曲牌腔韵的特征进行掌握并实施伴奏,其伴奏内容通常分为两种结构:其一,以筝乐存在的演奏方法为基础;其二,以琴书唱腔中的音韵含义为核心。另一方面,古筝与琴书演奏人员也不断促进小曲在曲调与指法上的有机结合寻找联奏模式,并将其编写成可进行独立演奏的曲目,使得徐州琴书腔韵运用各种模式进行演唱。
(一)随腔伴奏模式。这种模式也就是唱腔与伴奏之间的旋律较为相似,演奏人员需要对唱腔极为了解,实现伴奏如演唱,有重点的进行烘托,“垫头”具有科学性。这时古筝伴奏可对演唱人员实际演唱期间的问题进行弥补与解决,使得唱腔在没有“浑口”的同时,具有较强的流畅性。演唱人员在“随腔走”徐州琴书演奏期间,伴奏与唱腔旋律之间通常需要曲调上具有相应的性质。
例如:《小金钱》主要是由山东琴书《白蛇传》中《断桥》转变而来,现代徐州琴书对其之前的唱腔進行相应的调整与转变,使用古筝进行伴奏,有时利用低音进行衬托、有时通过高音进行伴唱,使得音韵与唱腔的旋律不仅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还可实现相互补充。
(二)拖腔送韵模式。在徐州琴书中利用古筝进行伴奏,不仅可实现良好的拖陈唱腔,还可对曲调进行点缀,提高其韵味。例如徐州琴书中《凤阳歌》中的古筝伴奏。近代徐州琴书表演人员对《凤阳歌》的曲调进行创新与调整,使其从之前的五音节转变为七声音阶,乐句与乐句之间增添了相应的过门儿,使其之前的曲调出现了变化,可利用古筝进行科学完善的伴奏。
(三)垫补空当结构。通常在唱腔间断与分布位置通过短小伴奏进行过门儿实现铺垫,可使唱腔具有较强的紧凑性与连续性,同时这也是现代徐州琴书演奏期间利用古筝进行伴奏的主要作用。例如《叠断桥》中的古筝伴奏,对《水漫金山》中《叠断桥》30小节至32小节的乐曲进行分析就可发现古筝的实际作用。
以工尺谱《叠断桥》为例进行分析,从唱词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有两处字重叠,也就是“妖与妖”以及“山与山”。从曲调处理方法角度进行研究,在叠字中都进行了断开演唱,叠与断充分结合,这也是《叠断桥》的形成原因。当前在近代《叠断桥》演唱期间叠字发生了改变,唱词结构也出现创新,这也使得古筝伴奏较好地实现了垫补空当这一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徐州琴书也不断进行着创新与完善。当前徐州琴书演员正将古筝艺术与徐州琴书进行着充分的结合。古筝也利用自身的思想与理念促进着徐州琴书的全面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徐州琴书与古筝的有机结合,为两者的协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晓旻.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古筝演奏艺术探研[D].武汉音乐学院,2015.
[2]李娜.古筝在云南传承的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