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民歌及其音乐特征分析
2018-06-08丁相明
丁相明
【摘 要】拉祜族集居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拉祜族民歌涵盖着文化和历史、文学和艺术、宗教和娱乐、传承和教育,以及内心的情感。同时,拉祜族灿烂的音乐文化,保留了许多的原始元素,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所在,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民族文化瑰宝。
【关键词】拉祜族;民歌;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058-05
拉祜族在我国境内主要集居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山地民族,可以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繁衍生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文化。诸多的史诗、神话、诗歌、谚语无一不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种类繁多、寓意深刻的拉祜族民歌堪称民族文化的瑰宝,曲式与调式特征以独特的方式呈现。拉祜族灿烂的音乐文化,保留了许多的原始元素,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所在,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它的起源、形成、发展、存在,影响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它对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乃至世界文化所做的贡献不容忽视。因此,这些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和进一步研究。
一、拉祜族历史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共有2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世世代代创造了璀璨、绚丽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在25个民族中,拉祜族属于云南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临沧11个世居民族之一,他们集居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可以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由甘肃、青海地区的拉祜族先民,随羌人南迁的一支,越过横断山脉、四川西南部山河纵横一带,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迁徙,最终定居于澜沧江两岸的山林地带,包括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红河、玉溪等地区。①“拉祜”是拉祜族的自称音译。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三种,他们的社会历史、经济形态、语言风俗习惯基本一致,只是方言有差异②。拉祜族人民身居亚热带山林,他们热情善良、淳朴厚道、崇尚礼仪,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越过世纪,越过国度,繁衍生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拉祜文化。拉祜族也称“鹏雅佩雅”意为葫芦的女儿,在拉祜族传统文化中,葫芦被看作是拉祜族繁衍生存的母体,拉祜族把葫芦作为标志。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拉祜族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拉祜文化。拉祜文化的主要形式有民间文学和民间歌舞,民间文学产生于社会生产生活中,并以口头形式传承。流传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是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它堪称拉祜族的“百科全书”,既有文本内容,又有曲调演唱,形象地反映了拉祜族人民如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历史风貌,具有多重文化研究价值,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芦笙舞在拉祜族群众中也广为流传,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民间舞蹈中。③民歌《快乐拉祜》也曾在2008陕西原生态民歌大赛中获优秀奖。
近年来,云南思茅地区澜沧县和临沧地区双江县充分利用地域特点、文化传统和独有的人文资源,创作出一批融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拉祜文化精品,包括有拉祜族文学作品集、拉祜族民间故事集、拉祜族歌舞光碟、拉祜族电视艺术宣传片、拉祜族民族服饰及工艺品,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拉祜情歌——芦笙恋歌》、拉祜山乡行、《2006年春节特别节目——情系拉祜山》及云南电视台录制的《非常大不同——探秘古茶树》等节目使拉祜文化被更多的人们所接触和认识,从而使拉祜文化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二、拉祜族民歌概要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浩如烟海,由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特点、生活方式、民间习俗、传统文化、地理环境等等,形成了无比丰富、绚丽多姿的各民族民间音乐④。民歌是劳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表达情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浓厚的地方性等特点。拉祜族民歌源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拉祜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拉祜族民歌语言简单质朴,音乐形象鲜明生动、通俗易懂、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区域色彩。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劳动人民就处于社会最底层,拉祜族人民终日劳累,创造了社会财富和灿烂的文化,却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官府的镇压,人们对剥削者、统治者的反抗、愤懑和控诉,在不少的民间诗歌中表现出来,如:拉祜族《锅锉不算人》、《锅锉只有光身子》、《等到哪天世道变》。在艰难的生活中,拉祜族人唱出生活种种不幸遭遇:繁重的劳动、穷困的生活、不公平的社会制度、长时间的迁徙劳顿、唱出了拉祜族对祖先的无限缅思,对和平、自由的向往,也唱出人们对爱情、幸福的追求。同时拉祜族也是一个热情向上的民族,他们用歌声唱诉着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财富。
由于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拉祜族民歌承载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文学和艺术、宗教和娱乐、传承和教育,为了表达内心的各种情感,拉祜族在漫长的进程中创造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田间路头、火塘边、大树下,都是他们尽情歌舞的场所,在歌唱时多以传统乐器芦笙、响篾、小三弦等作为伴奏,根据歌曲的内容、功能和歌唱对象主要分为叙事歌、祭祀歌、劳动歌、情歌、儿歌、习俗歌等。⑤
每一个民族在其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中,都会形成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及内涵,高尔基曾说过:谚语和歌曲总是短简的,然而它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⑥拉祜族民歌也如此,它充分体现着拉祜族民族的历史、灵魂、思想、生存方式、世界观、生活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俗、禁忌喜好及信仰崇拜,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是一个有着自己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漫长的历史造就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文学的形式来看,他们有自己的神话史诗、神话传说、谚语、生活故事、斗争故事、动物故事;从艺术的形式来看,他们创造了民族的歌谣、器乐、舞蹈和服饰,使得他们的生活如此绚烂多姿,丰富多彩,影响着一代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音乐和文学在表现形式上有某种一致性,即它们都可以通过声音展现出来,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声音自身之中,而文学的美主要存在于语言的含义之中⑦,拉祜族民歌既有声音的美也有文学的美,并且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笔者仅从音乐本体的角度谈谈拉祜族民歌体现的音乐特征。
三、拉祜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的民歌艺术博大精深,无论是在演唱形式还是区域特征、旋律的特点、调式调性上,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和积淀,需要漫长的岁月,与人民的生活风貌、自然环境、劳动方式、风土人情、民族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⑧比如蒙古族音乐和新疆维吾尔族音乐在音乐听觉上给人的感受是如此的大相径庭,有着不同的美的享受。拉祜族民歌属于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具有的古老文化特征和特殊的社会功能⑨。民歌大多为“诗、歌”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歌种齐全,在曲式特征和调式特征上以独特的方式呈现。
拉祜族的民歌多以单乐段变化重复的曲式结构为主,各乐句的旋律主干大致相同,乐句与乐句之间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乐曲的发展,曲调以宫调和徵调为主,羽调式和商调式也有出现,民歌的曲调较为平缓,没有太多的大跳,较多使用3/8、6/8、9/8拍,及混合拍子,较为欢快和充满活力,旋律进行的特点多以do re mi sol la的五声音阶组合,如我们所熟知的電影《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就是这几个音的重复变化组合,加以8/3拍的节拍,构成了旋律独特优美的宫调式民歌。下面例举几首不同类型拉祜族民歌进行音乐曲调特征分析。
谱例一:
“咕阔嘎阔⑩”拉祜语意为“叙事歌”,也叫古歌,以上这首古歌的旋律和我们所熟知的《婚誓》十分相似,除了4/4拍节拍和附点节奏型的不同,旋律的音级基本相同,同样是一首单乐段结构的歌曲,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以徵音结束,第三乐句与第一乐句相比,4/3拍变为4/2拍,少了一个音级,第四乐句是第三乐句的完全重复,整首歌曲既有乐句的重复也有节奏型的重复,两个重复的乐句之间含有一问一答的意味。每个乐句均结束在徵音上,为D徵调式歌曲。旋律主干音是sol do re mi。整首乐曲的旋律十分简单,除去虚词部分,曲子的主要旋律就是第一小节。附点节奏是主要节奏型。
谱例二:
阶波阶腊?拉祜语意为(祝福歌)是拉祜族老人对新人在举行婚礼仪式时唱的歌,这首民歌的曲式结构为:引子+单乐句的变化重复+尾声。引子部分结束在徵音上,在第二小节出现了七度向下大跳的旋律进行,四个乐句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比较工整对仗,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旋律随歌词内容稍有变化,第四句是第二句的完全重复,四个乐句都以徵音结尾,从调式上看,此乐曲为A徵调式,但是乐曲结尾并没有结束在调式主音上,而是却六度向下大跳之后结束在角音上,这样的终止在拉祜族的民歌中并不多见,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节拍上看,全曲运用了8/3、8/4、8/5、4/2拍子,节奏自由,速度也因人而异。节拍的频繁变换,使得乐曲的律动较为自由。徵音前面的倚音是该曲的旋律进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犹如贯穿的手法使得乐曲更加统一。全曲运用了8/3 、8/4、8/5、4/2拍子,节奏自由,速度也因人而异。
谱例三:
《亚娜阔》拉祜语为“哄娃娃歌”这首民歌为有引子的单乐段结构。引子:3小节,音阶式的下行使得音乐一开始就有一种舒缓、幽静的特征。主体部分由七个乐句构成。第二个乐句由虚词填写。最后一个乐句为7小节,兼有尾声的特点。乐曲的调式为五声宫调性。节拍除了引子部分有一小节的转换外,其余都是单拍子,八三拍。
谱例四:
这是一首反映农事生产时令及年节礼俗的叙事古歌,这首曲子也为单乐段结构,拍子在8/4、8/5、8/6拍中来回变换,具有自由朗诵的性质。节奏上的主要特点是均分律动。第一、二乐句结构较为方整,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压缩,第四小节的节奏型贯穿全曲始终,并以此作为该曲的终止,每一乐句的结束都以五度、六度音程向下跳进,结束在宫音上,曲式结构特点很明显,调式音阶do re mi sol la,调式为F宫调式。
谱例五:
“法达阔”拉祜语意为求爱歌,是拉祜族男女互相表达爱慕的情歌,在歌曲中相爱的男女互相赞美,进行对歌。这首歌也是单乐段的多次变化重复,共有10个乐句,都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二乐句变换第一乐句的最后一个小节,采用了换尾的曲调发展手法?,旋律随歌词的长短不一而变化起伏,旋律音阶为sol la do re mi,这首歌明显的特点是,六度的音程向上、向下大跳贯穿全曲,乐句间节奏也比较工整,结尾乐句与第一乐句相呼应,节奏完全一致,都以徵音结束,为五声徵调式歌曲。
谱例六:
这首咒魔歌是拉祜族人举行祭祀活动时,请磨巴驱魔赶鬼演唱的歌曲。曲式结构为单乐段的变化重复,整首歌的主要旋律音是do re sol三个音,以二度、四度、五度的音程关系组合,la音作为经过音出现了一次,曲调显得单调、平缓,突出了歌曲的祭祀功能而非可供娱乐和传情的社会功能。在节拍上同样较为自由和随意。调式为宫调式。
综上所述,拉祜族的民歌属于西南部山区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演唱时由于乐句的长短不一,因此常以变换拍子和混合拍子演唱,祭祀歌和叙事古歌的曲调较为平和,一般由三音列和四音列构成旋律,情感和习俗歌旋律起伏比祭祀歌和古歌多,音程的跳进较大,有五、六、七度的大跳,但不超过八度,节拍也十分自由,随意性很大,同样的山歌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的曲调可以演唱不同的内容或是同一内容有多个演唱曲调?,这也是拉祜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
浩瀚的民族文化具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它涵盖着民族的历史、人文、生境、歌舞、信仰、习俗、审美、传承,每一个领域都那么博大精深,充满了深邃而神秘的文化内涵,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这个文化的宝库见证着民族的历史、民族的精神和气质,养育了一代代的人们,是一切现代文化的渊源,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根,在历史的舞台上,它的贡献毋庸置疑,语言无法穷尽对它的歌颂和赞美,目前的探究还只是它宏伟身躯中的一小部分,它厚重深远的文化积淀,和绚烂丰富的内涵,等待更多的学者探索和发掘!
注释:
①格桑顿珠.拉祜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
②⑤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083,1086.
③欧阳婷婷.云南电业[EB/OL].2009.10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
④刘蓝.中国音乐史[M].远方出版社,2003:164.
⑥张晓松,李根.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的文化特点[J].云南民族学院學报,2001(5):107.
⑦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5.
⑧冯翔祺.试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翰尔族民歌风格及演唱特点[M].中央民族大学,2008:36.
⑨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3fafa23b376baf1ffc4fad62.html
⑩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册[M].中央人民出版社,2000:1087.
?谱例一到谱例六均选自《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册[M].中央人民出版社,2000:1087-1111.
?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43.
?拉祜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313.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格桑顿珠.拉祜族文化大观[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刘蓝.中国音乐史[M].云南:远方出版社,2003.
[5]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李汉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概论[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7]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8]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二)学术论文
[1]张晓松,李根.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的文化特点[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05).
[2]张劲夫,王星逸.拉祜族研究综述——民族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拉祜族历史[J].
[3]刘劲荣.论拉祜族“芦笙舞”及其文化功能[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4]纪仁春.拉祜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述——以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5]李根.拉祜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
[6]郭黎红.浅论拉祜族发展问题[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7]冯翔祺.试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翰尔族民歌风格及演唱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