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体态律动在儿童孤独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

2018-06-08张莉

戏剧之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音乐治疗体态律动

张莉

【摘 要】体态律动是一种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达到肢体运动和音乐韵律协调的方式,借助节奏、音感等,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达到大脑的协调发展,是连接听觉与身体知觉之间的重要沟通,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发展。儿童孤独症患者不同于一般体验者,根据患儿自身的意识认知、身体条件等因素,体态律动的应用也与其它程度体验者有所差别。在以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的基础上,运用节奏感、旋律感等因素唤醒患儿的音乐与肢体的感知能力,并使二者结合,协调运动。在规律的律动活动中,达到活动肢体、唤醒感知、集中注意力、增加交流与协调等能力,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治疗作用。

【关键词】体态律动;达尔克罗兹;儿童孤独症;音乐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48-03

一、达尔克罗兹与体态律动

(一)创始人达尔克罗兹

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瑞士作曲家、教育家、体态律动创始人。1865年7月出生于维也纳,自幼受到家族音乐传统的影响。1895年,在日内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深入研究古典音乐作品。1889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92年,达尔克罗兹完成学业后回到日内瓦音乐学院任教,担任和声、视唱练耳和音乐史等课程并从事了大量的音乐创作活动。1894年,达尔克罗兹开始了体态律动教学方法的实验和探索。1906年,出版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1910年在德国的赫勒劳建立了实验室和达尔克罗兹体系应用研究所。1930年发表了《体态律动、艺术和教育》等著作。1950年去世于日内瓦。达尔克罗兹体系为后来20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和音乐教育家树立了典范。对奥尔夫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一体系具有创新和先导的意义。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念的形成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音乐教育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达到身心和谐的发展。在日内瓦音乐学院任教时,他将音乐与身体运动结合在课堂中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创作与身体和情感的内在联系,确立了达尔克罗兹体系。于是,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即兴创作构成了全新的音乐教育体验。

(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部分。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人的身体包含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感情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应该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应是人的体态律动。”体态律动的中心内容是节奏,即节奏的训练,目的是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达到大脑的协调发展,也是连接听觉与身体知觉之间的沟通。为了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达尔克罗兹归纳了30余种基本节奏因素:“以时间—空间—能量—重量—平衡作为基本定律和要求,这些节奏因素包括力度、速度、节拍、重量、休止、节奏型、时值、切分和复合节奏等。”体态律动教学是从音乐的节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通过身体运动接触到音乐的各方面。体态律动教学的使命就是创造身体与精神之间更密切的联系。体态律动方法自从问世以来,以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被广泛流传。实践证明,当学生参加体态律动活动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沉浸在能带给他们快乐的氛围中,这既是一种音乐游戏,也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

二、儿童孤独症

(一)定义与表现

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三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约有多半的患儿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少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個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而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时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的可能性增加。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为:1.语言交流障碍。语言交流方面是儿童孤独症症状最重要的一方面,这也是大多数儿童就诊并治疗的主要原因。语言交流障碍有很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患儿有语言障碍或发育延迟,通常在二到三岁之间有一些表达性的语言,但不会说话,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有限的表达性语言,最后完全丧失。2.社会交往障碍。患儿无法和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交流关系,具体表现在与别人无目光对视,缺乏父母与他人拥抱、爱抚等姿态的期待,也没有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分不清亲疏关系,都以相同的态度对待。患儿喜欢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与同龄儿童之间很难建立正常的朋友关系。3.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患儿对于正常儿童喜爱的玩具都不感兴趣,喜欢一些其它的物品和干一些常人无法接受的事,比如一个瓶盖,或观察窗子、天花板的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其它特征: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物品摆放的位置、外出所走的路线都要保持不变。如果这些行为模式被改变,患儿会表现出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4.智能障碍。在儿童孤独症患儿中,只有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大多数的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所以患儿的智力水平表现参差不齐。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智力检测后,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患儿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的孤独症患儿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的孤独症患儿智力正常(智商大于70),他们也被称为“高智能孤独症”。

(二)我国儿童孤独症现状

根据《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数据,儿童孤独症目前患病人数增长最快,被诊断为儿童孤独症的数量,将超过被诊断患有糖尿病、癌症和艾滋病儿童的总和。其中男孩患自闭症的比例,是女孩的四倍。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

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儿童孤独患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

(一)分析儿童孤独症患者音乐节奏感知

1.类别差异

第一类:完全没有节奏感的患儿。任何的音乐和节奏对他们来说都是噪音,听觉感知对于音乐和语言也没有明显的感觉。第二类:节奏感发展较好的患儿。能够跟随老师或他人按照节拍走动和做动作,但自己辨别不来节奏。第三类:有良好节奏感的患儿。他们能够听辨得了节奏,能够自己跟随音乐拍手或者走动,但在节奏不明显的情况下,音乐感觉能力较差。第四类:天生具有节奏感的患儿,具有良好的音乐听力,但这种患儿极少见。

2.能力差异

第一类:不能明白老师说的意思,但能够跟随老师在节奏中做动作。第二类:手上动作表现节奏可以完成,其他肢体动作完成很困难。第三类:是当音乐停止时,脑海中没有之前动作的印象。第四类:是在固定的节奏中做动作可以完成,但速度加快了明显吃力。第五类:是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也就是说能跟上节奏做动作的时间有限,之后便跟不上节奏,无意识地做自己的动作。由于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生理原因,比如说神经系统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等原因都是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二)节奏的训练和培养

具有天生的节奏能力的患者很少,大多数体验者需要诱发和培养。要从患儿自身可以理解的节奏入手,以听觉方面和身体运动方面为手段,才能唤醒患儿的音乐本能。达尔克罗兹要求体态律动教师尽可能地去发现和研究儿童身体活动的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节奏的训练,是通过日常的重复练习使肌肉有了记忆,进而一步一步对节奏有准确的认识。之后是听觉的训练,通过日常进行的重复练习使大脑有音响记忆,之后不断地刺激和加强大脑记忆。对于部分可以发声的患儿,可以用哼唱的方式进行音乐的哼唱,进而训练节奏感。节奏感是在重复整个身体运动经验之后才得到的。

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节奏感的训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肌肉放松和呼吸练习。例如:训练患儿的放松状态,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大声呼吸,活动手臂和腿脚,自己拍打自己的手臂、肩膀和大腿等。(有小部分孩子不喜欢闭眼或者蒙眼的动作,要注意教学时间与方式的调整)

2.节拍和重音。例如:老师带领患儿伴随音乐稳定的节拍行走,过程中用声音的强弱表达每小节的重拍,让患儿有辨别强弱拍的意识,规律地运动。

3.通过视觉、听觉形成拍律概念。例如:教师用手上动作发出指令,患儿根据动作指令做动作,同时伴有钢琴等乐器的音响,形成概念动作,以此来训练节奏感。

4.节拍的记忆。根据教师发出的指令,患儿进行变换拍子的训练。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来说,难度比较大,完成性较低。

5.保持动作连续性。例如:在一定的音乐时值内,重复性的动作或者其它不同动作的连续性,起到加深节奏记忆的作用。

6.准确时值的练习。因儿童孤独症患者感知能力不同于普通体验者,复杂节奏、记谱、即兴创造的练习并不在大多数患儿的能力范围内,不推荐使用。

(三)快速反应的训练

快速反应是体态律动课程中常用的一种练习,体态律动中的许多活动都是以快速反应练习展开的,在康复治疗中,是对反应能力、注意力、控制力等能力训练的辅助手段。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钢琴演奏、口令和动作等示意患儿,促使患儿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变化。对于儿童孤独症患儿的练习,常用的课例有:

1.坐立体验律动。教师带领患儿跟着钢琴演奏的音乐节奏拍手或其它身体部位,在音乐响起,拍打开始,根据音乐的强弱提示,按照节奏规律地律动;当音乐停止,停止拍手。随着患儿们反应能力的增强,教师可以一次次加快演奏的速度。该训练要求体验者集中注意力,提升大脑支配肢体的反应速度。

2.空間运动体验律动。教师带领患儿有节奏地在原地踏步或者在教室里走动,音乐代替语言口令,让患儿开始动作或静止,随着音乐的速度变化,空间内的肢体运动要有相应变化,例如快速跑动音时,脚的运动频率增大,音乐减速,体验者也随之放慢脚步。

课堂即兴音乐旋律应用情况根据体验者的反应速度和完成能力要随时调整。通常,大部分孤独症患儿在快速反应的练习中表现出很愉快的心情,愿意重复接受训练,快速音乐的练习要比舒缓音乐的练习更受欢迎。

(四)跟随表现的训练

在孤独症患儿的体态律动课中,跟随表现主要有两种方式:

1.教师跟随稳定节奏的音乐有规律地变换动作,患儿面朝教师,在一定的速度中跟随教师变换动作,这些动作的选择都是大部分孩子可以完成的。如:教师手高举,患儿们跟随教师高举手,教师手插腰,患儿跟随教师手插腰等。

2.教师用钢琴即兴演奏音乐,音乐的节奏是不稳定的,患儿们根据节奏的快慢,跟随节奏,动作的速度发生变化。如:患儿跟随教师即兴演奏的音乐的节奏拍手,当教师变换节奏,患儿跟随教师音乐节奏加快或减慢拍手动作。跟随表现训练可用于增强观察能力、集中注意力以及保持安静等能力的培养。

(五)卡农式的训练

在达尔克罗兹的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卡农不仅是作为学习的一种曲式方式,更是重要的音乐练习方法。通过卡农式的模仿练习,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各种节奏型,并加深记忆,而且可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反应能力和身体动作能力的协调。卡农式练习分为中断性卡农练习和连续性卡农练习,连续性卡农练习难度更大。在孤独症患儿的卡农式训练中也有两种形式,由于自身能力差异,对于部分患儿可以采用最简单基础的卡农式训练。主要有:

1.中断性卡农练习。中断卡农也叫回声卡农。教师跟随音乐用动作表演一个节奏型,患儿紧跟着模仿教师;之后,教师再表演一个新的节奏型,患儿再紧接着模仿;如此持续下去。这样可以培养患儿对节奏的短时记忆和模仿能力。在进行中断性卡农练习时,要求教师跟随音乐表演节奏的时候,动作要有音乐性和舒展性。

2.连续性卡农练习。连续性卡农是教师在跟随音乐用动作表演的同时,教师不断地加入新的节奏型,患儿在一定时间之后跟随老师做动作表演,教师会明确告诉患儿在动作做几下或者数了几拍后进入。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给患儿提示。连续性卡农难度大的原因在于,它不是表演性卡农,它在表演前没有经过排练,患儿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表演的是什么。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准确地数节拍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连续性卡农的训练在孤独症患儿的课堂中运用极少。

(六)分组游戏性的交流活动

1.感觉和认识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一组孩子拍手,另一组孩子跺脚,还有一组孩子拍肩膀,但他们用的都是同一首音乐,之后各小组可以互相交换动作。

2.意识空间与时间的活动。在患儿的教室里,发给患儿不同颜色的大纸,患儿自己选择位置将其铺在脚下,当听到音乐响起的时候自己走动,音乐停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便回到自己的位置。

3.体验紧张与放松的活动。患儿们围成一个圈步行,带头的老师不停变换速度,快速的时候心理比较紧张,慢速时比较轻松。

对于接受体态律动康复治疗一定阶段之后的体验者,培养患儿与他人的沟通、配合、交往能力是音乐治疗在音乐康复治疗后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帮助他们确认感知、建立自信、融入交流是音乐体态律动运用的最高目标。

四、结语

通过长期对孤独症患儿的律动授课,部分患儿会对音乐节奏产生相应的身体變化与心理变化,并达到对病情的干预效果,起到一定程度康复治疗的作用。

笔者认为坚持音乐与体态律动的练习,让患儿在接受语言指令之外体会音乐与大脑的感知,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所想,在音乐中互相观察、模仿、协作。音乐体态律动作为一种加入到康复治疗中的新颖方式,在唤起、培养、训练孤独症患者自身各种能力方面的实践,也让音乐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变得更加多元丰富,最终受益于广大心智障碍患者,成为有力的社会公益方式。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1999.

[2]缪力著.体态律动课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音乐治疗体态律动
浅谈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
利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级阶段欣赏能力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