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恒闪耀的中国梦

2018-06-08王璐瑶

戏剧之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旋律钱学森爱国

王璐瑶

【摘 要】永恒闪耀的中国梦,象征着话剧《窝头会馆》和电影《钱学森》所共有的精髓特质是弘扬主旋律之“魂”。人性的深度思考爱国情怀的勇敢坚守,不仅是戏剧影视作品所要倾情展现的,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生命主题。

【关键词】《窝头会馆》;《钱学森》;主旋律;爱国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29-02

元初儒臣胡祗遹点明杂剧作品的魅力在于上达朝堂君臣社稷上的功过成败,下述市井平民生活的世道人心。回望21世纪的今天,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但它的生命之本源于对人性自我的观照与反思,对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坚守。作为北京人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目《窝头会馆》,是一部成功、撼人心灵的主旋律话剧。这部话剧凝聚了影视编剧刘恒,导演林兆华以及众多话剧演员的心血。当然,这些努力只为造就一个辉煌——为新中国的成立谱响赞美之歌。

《钱学森》这部2012年上映的人物传记电影,由张建亚执导,陈坤、张雨绮、张铁林、李雪健等一线明星联袂主演,为观众铺开一幅钱先生青年赴美求学、学成涉险归国报效的动人画轴。它的主旨是向为共和国“两弹一星”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功臣们致意。这两部作品所共有的精髓特质是弘扬主旋律之“魂”,镌刻永恒闪耀的中国梦。

一、《窝头会馆》蕴含的主旋律之“魂”

北平解放前一年,在这个叫作“窝头会馆”的四合院里,住着几家性格各具特色,却同样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们面对着困顿而无望的生活,苟延残喘地悲苦活着,从不敢奢望明天。剧中人物的语言对话、动作等再现了战争动乱下劳苦大众的生活场景。何冰饰演的房主苑国钟,老实幽默,虽然是房东,却丝毫没有凌驾于租客之上的冷漠。他的生活目标只是为了保证多病体弱的儿子可以在世间多活一天,可连这样的期望都难以实现,生活的艰辛无法保证儿子的健康。而怀有“新中国”梦想的儿子——苑江淼丝毫不领父亲的恩情,无奈地嘲讽着父亲被金钱利欲蒙蔽的良心。

在信仰层面上,宋丹丹饰演的租客田翠兰供奉弥勒佛——佛家的乐观超脱为她带来心灵上的自我陶醉;徐帆饰演的金穆蓉供奉耶稣——基督教的“原罪” “赎罪”给她带来理想的桎梏以及伦理道德的窠臼,世间万物皆罪皆苦;满脸哀怨的苑大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好在两位租客的信仰争夺大战中搬出手拿大刀的关公,这一幕除了能够为观众带来哄然一笑的喜剧效果外,更多是关于人性的反思和叩问。当中华民族经受了列强侵略等一系列苦难之后,我们的理想守护该是什么?是选择佛教的普爱世人,还是站在浓缩着西方思维定势下自由解放的新奇高地,或者是放空一切,无所适从地茫然选择?

这部话剧绽放在新中国献礼的舞台上,激发观众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何为人生?何为人性?它的主旋律之“魂”是近乎真实的艺术再现。编剧刘恒这样解释这部艺术作品:“主题是一个字——钱!这是直白的说法,文绉绉的说法应该是——困境。外在的困境是资源短缺……内在的困境是欲望不灭。”[1] 直指人心的主题——金钱,在苑大头身上尽情表达出来。他爱钱,一念之差买下窝头会馆,也自此开始了内心的煎熬和拷问。可不这样做他又能怎样呢?铜臭味渲染了他的世俗,可这些小人物本就过着市井生活。爱钱又错在了哪里呢?

视财如命的苑国钟需要金钱来满足他和儿子的物质生活需求,可这部话剧真正温暖并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他并不是一个残忍的剥削者。“在金钱和欲望面前,人永远是个失败者,人性的种种龌龊也都暴露无遗。争权夺利、利欲熏心的种种勾当就同生命力本身一起喷薄而出,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就有了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高等龌龊。”[2]

芸芸众生无法逃脱的命运——金钱欲望对人类永恒的桎梏。《窝头会馆》在探讨深层人性的同时,不曾忘却属于它的主旋律之“魂”,这部话剧肩负着彰显永不泯灭的中国梦,它要在悲苦哀愁的人性悲剧上双手托起一个信念:悠扬的口琴声——代表着新中国的不屈不挠,证明了经典之语是光明最终战胜黑暗,正义最终完胜邪恶。口琴声的吹奏者——苑江淼,在黑暗动荡的年代里坚守住承诺,向观众播下中国梦的种子。虽然在人物处理上略显苍白,但在全球性文化思潮碰撞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一部主旋律话剧,为大家再现战争枪炮下个体生命的不安与徘徊,并在戏剧冲突的高潮里寻找人性的观照与归属。

二、《钱学森》蕴含的主旋律之“魂”

电影《钱学森》真实再现钱先生青年赴美求学之际的意气风发,以及其在空气动力学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中年艰苦回国,在祖国边陲安心铸造国防利器;暮年心系祖国,欣然回望漫漫人生。本片运用艺术与现实、感性与理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生动展现“两弹一星”缔造者传奇浪漫的一生。

影片的叙述脉络主要锁定在钱老跌宕起伏人生之路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从1980年5月18号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开始,拉开电影的序幕,此时的钱学森教授已经度过了人生的第69个春秋。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让导弹研究中心的一众专家起立鼓掌,可此时唯有钱老安静地坐在最中心的位置上,安静思考,嘴角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他为祖国母亲种下的一棵苹果树,锻造的一把卫国安民的利剑,也是钱老艰辛归国时定下的人生目标——超越金钱、权力、个人荣誉的爱国情思。

28岁就成为世界领域名声斐然的空气动力学家,事业上的优秀得到全世界的肯定,同时这种肯定使得钱老的归国之路困难重重,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甚至咆哮道:“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不管前路怎样曲折崎岖,钱老都没有放弃回国报效的初衷,这一切源于他内心深处对永恒闪耀中国梦的坚守和努力。

历史是最佳见证者,我们不能把国防事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安放在钱老的名下,但可以肯定的是钱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人生追求。在影片中,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教授曾语重心长地劝诫他留在美国安心做好学术研究,因为在当时的舆论宣传里,新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社会,根本没有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的基础。冯·卡门担心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回到祖国之后,没有条件进行科学领域的探索和研究,甚至夸张地说道:“钱,难道你回去要种苹果吗?”睿智爱国的青年钱学森默默一笑,回答导师:“如果我的祖国需要我去种苹果,那我非常乐意!”

蒙太奇的电影创作手法将时光再现到十几年之后,中国第一枚导弹成功发射,钱学森教授看着腾起的蘑菇云回想当年导师与他的对话,静静地隔空说了一句:“冯·卡门老师,这就是我在中国种的苹果。”这句话,不仅是对敬爱导师的隔空慰藉,更是对自己爱国之路的肯定,以及对祖国人民的承诺。

在影片中,钱教授的好友一开始非常抵制他牵头制造核武器,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都在抵制毁灭性武器的研发,可钱老的一番话改变了一些科学家的看法,“我们不研发原子弹,就会受人威胁。如果有一天,原子弹落在中国人的领土上,我不会原谅自己。”手中无剑与手中有剑不用,完全是两个概念。观看这部电影的许多观众都成长于祖富民强的氛围之中,此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成熟完备的国防实力,因为生来即拥有,所以我们难以体会在打破局限之前的个中辛酸。通过这部电影里钱学森教授的一段话,让观众顿悟出看待国家历史发展问题的另一视角,对历史、对父辈,请先存敬畏之心。理解、尊重,尔后才能去谈反思、批判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恒.编剧感言[A].刘章春.《窝头会馆》的舞台艺术[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4.

[2]穆海亮.政治寓言与生命悲歌——《茶馆》与《窝头会馆》审美精神之比较[J].艺術广角,2010,(5):64-67.

猜你喜欢

主旋律钱学森爱国
钱学森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