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布莱希特史诗戏剧中的戏剧性与叙事性

2018-06-08郭光韵

戏剧之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布莱希特戏剧性

郭光韵

【摘 要】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戏剧性”与“叙事性”的界限,愈渐模糊。在中国,布莱希特提出的episches theatre 概念,被译作“叙事戏剧”,强调其“叙事性”。然而就戏剧而言,叙事性的加入并不意味着“叙事性”取代 “戏剧性”,成为戏剧本体、戏剧主体内容。本文站在戏剧本体角度,对布莱希特戏剧中的叙事性概念进行简要分析,以阐明所谓布氏“叙事戏剧”只是结构与风格的追求,而非真正否认戏剧性而滑向其反面——叙事。

【关键词】布莱希特;史诗剧;叙事剧;戏剧性;戏剧本体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020-02

布莱希特所提出的episches theatre概念,在中国有两种翻译,一种为叙事戏剧,一种为史诗戏剧。倘若从其作品呈现出的场面特性来看,史诗戏剧的翻译更为恰当,然而在中国戏剧界,有人更倾向使用 “叙事戏剧”这一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艺术家们更看重“戏剧”与“叙事”这对概念的对立关系,在强调其与传统戏剧的对立性时,往往容易忽略二者本体的同一性。其二,重视布莱希特理论多过于研究布莱希特戏剧本身。布莱希特为强调“叙事性”,做过相当多的理论论述,然而这些论述,随着他的实践在不断修正调整。倘若忽略作品,光注重某一时期的某一论述,就会对布氏的叙事概念产生模糊。比如,布莱希特曾经说过:“舞台开始了叙述。丢掉第四堵墙的时候,却增添了叙述者”①、“戏剧形式的戏剧:舞台体现一件事情;叙事形式的戏剧:舞台叙述一件事情”②……因此,有人将布莱希特所说的“叙事性”(史诗性)当作与“戏剧性”的对立,认为所谓叙事性戏剧,是可以用叙述代替动作成为主要表现手段,让剧人物在舞台上不加区别的进行叙述,宣讲思想,对观众进行教育。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需厘清:叙事与戏剧在本体是有何不同?布莱希特是从什么角度来谈“叙事性”的,是从本体上还是结构、风格上?episches theatre与布莱希特提到的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到底有何异同?

戏剧与叙事在本体上存在根本性不同。戏剧以相对集中、完满的戏剧场面作为戏剧构成的最小单位,以动作直接呈现人与情境的契合。而叙事则采用叙述法,以叙述性语句叙述人物的经历为其基本任务。其实,同亚里士多德一样,布莱希特一直认为戏剧是“从动作中取得一切的艺术”。戏劇的本体是用动作呈现人与情境之契合,这一点布莱希特从未否定过。而所谓叙事成分的加入,是巧妙的将叙事手法与舞台动作相结合,形成适合于戏剧演出的新的舞台表演形式,继而形成一种新的舞台表演风格,与之前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相区分。

那么,叙事性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区分,究竟在哪里?

首先,是戏剧功能。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的“塔卡西斯”,强调戏剧功能在于净化,希望可以借悲剧“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表明戏剧有“移情”作用。而布莱希特则认为戏剧不应该止步于移情,强调戏剧“寓教于乐”的功能,主张采用“陌生化”手法,随时中断观众对于戏剧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与剧中情节产生距离,成为理性的“观察家”,对戏剧中表现的世界随时保持批判的态度。

“叙事性”其实就是陌生化手段在场面中的一种运用:首先,为了采用反常化的手段、新奇的戏剧形式提起观众的观演兴趣;其次,为了防止观众对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同情,从而一直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最后,为了更加方便的为观众指明方向,使其按照作者的批判意图对戏剧作品进行解读,布莱希特运用叙事者、合唱队、歌曲、标题、木牌、幻灯打字幕等“叙事性”技巧,来辅助人们理解在主要场面中所发生的一切人物行动。

其次,是形式与内容。黑格尔曾在《美学》中,仔细分析了史诗与戏剧的区别: 他认为, “戏剧体诗是史诗的客观原则与抒情诗的主体性原则这二者的统一。戏剧把一种本身完整的动作情节直接摆在眼前表现,这种动作既发源于发出动作的人物性格内心活动,也取决于各种目的、人物和冲突所代表的具体性”。 黑格尔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运动性与整体性统一集于一身,这是戏剧诗的特性,也是戏剧高于其他艺术的地方。因此,他将戏剧的“整一性”看作是区别于诗史和抒情诗的关键:

首先,从结构上来说,戏剧以个人生活为主要对象,动作围绕主角个人目展开,强调动作的整一性。而史诗则以一个人物的事迹作为依托,以“表现一定时期、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状况和他所根据的世界观”;“一种民族精神的全部世界观和客观存在,经由它本身所对象化成的具体形象,即发生的事迹,形成了正式史诗的内容和形式”③。史诗以叙述作为任务,以叙述人物事迹为主,客观事迹为表现周围客观情况的演变结果,需要涉及大量的偶然事件。因此,结构较松散:“它可以分散成为许多穿插的事件,各有客观的独立自在性”。④

其次,从内容上来说,戏剧以个人生活为主要对象,强调个人的特殊性格及目的。戏剧以写人物性格、动机、目的、动作及其结果为主,展现人物与实现具体目的动作有关的主体性格,并体现其深度性;而诗史则需从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着眼,用客观态度描述事迹,以个别事迹形式叙述其实现过程,从中显现全部客观世界情况。因此,史诗的人物是全部民族特性的复合体,体现全民族的精神。

黑格尔对戏剧与叙事进行的区隔很经典,从上述区隔中,我们可以窥见史诗剧与传统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同。

第一,在行动整一性上,布莱希特认为,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强调行动的完整,排斥穿插;作品的戏剧性特征表现在结局上,注重结局的悬念。戏剧动作指向唯一的结局,所有动作直奔结局而去,排斥与行动整体无关的内容,强调因果相继、环环相扣的戏剧情节。而史诗作品的叙事性特征表现在各部分的独立性上。因此,布莱希特在戏剧结构上,主张采用史诗的结构方法,在以动作为基本手段的前提下,每一幕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也不排斥穿插。

第二,布莱希特认为,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要求一人一事,主要通过特定情境,表现个体行为,强调个性表达,对人物进行深度开掘。而布莱希特则提倡戏剧学习史诗,从表现内容的广度着手,强调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史诗形式是一种反映世界全面图像的戏剧中唯一可以把握内容的形式。而塑造人也只能通过人所经历的的事件”⑤。此外,布莱希特赞同马克思的论断,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在人物塑造上,布莱希特不讲求个性的切入,而强调表现特定社会情境中社会本质特性在人物身上的显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得知,所谓的“叙事戏剧”(史诗剧)是植根于戏剧本体的。史诗戏剧(叙事戏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是将叙事作品中某些叙事性因素与戏剧的动作相融合,在保证戏剧本体的前提下,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手段,拓宽了戏剧的表现形式,使得戏剧更具“场面化”、“形式感”。其只是在风格上与结构层面对“叙事性”强调,而非在本体上取消自身的独立品格,从而走向戏剧的反面——叙事。

注释:

①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娱乐戏剧还是教育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②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关于革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③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6.

④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9.

⑤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关于<三毛钱歌剧>的排练说明.[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329.

参考文献:

[1]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谭霈生.谭霈生戏剧理论学术研讨会文选集·2013.戏剧与叙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布莱希特戏剧性
花园
献给母亲
新时期以来关于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的研究述评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陌生与间离——以孟京辉版话剧《茶馆》为例分析布莱希特的艺术理念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布莱希特为什么要提出“叙述体戏剧”?
布莱希特教育剧对剧场的应用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