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栖类”文本教学浅论

2018-06-08吴如厂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旅鼠大雁说明文

吴如厂

一、“两栖类”文本概说

大多数文章的文体都比较鲜明,可是也有些文章,还具有另外一种文体的特征,就像钱钟书所说的“贾谊的论文像赋,辛弃疾的词似论”。贾谊的论文虽然“像赋”但它还是“论文,”辛弃疾的词虽然“似论”但它还是“词”,这样文章的文体还是能够基本确定的。

但是还有一些文章同时兼具两种文体特征,而且这两种文体特征几乎没有主次之分,实在难以把这些文章简单地归类为哪一种文体。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位梦华的《旅鼠之谜》,具有记叙文的框架和说明文的内容,同时兼具记叙文和说明文两种文体特征,并且两种文体特征没有主次之分。《旅鼠之谜》的文体就没法确定。《教师教学用书》上这样说,“(《旅鼠之谜》)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可见是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可是这篇记叙文很特殊,它所叙述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的故事不一样,讲的全是关于旅鼠的知识。……从文体上可以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做跨文体的文体。”

“跨文体的文体”并不是新鲜事物,报告文学、散文诗和杂文在诞生之初也都是“跨文体的文体”。 只不过它们不断发展壮大,数量越来越多,社会功能越来越重要,文体特征越来越鲜明,于是最终独立门户,成为新的文体,繁荣了文体大家庭。

像《旅鼠之谜》这样的文章,至今没有归属,但随着人们阅读需求的多元化,其数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当人们放眼全球的时候,发现在国外类似于《旅鼠之谜》这样的“杂交品种”数量众多,很受读者欢迎,并有趋向繁盛之势。可是把这些文章称为“杂交品种”,或者把它们的文体称为“跨文体的文体”,实在是不伦不类,于是有专家就把教材里这些兼具两种文体特征的文本叫做“两栖类”文本。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像《旅鼠之谜》这样的“两栖类”文本,还有布封的《马》、法布尔的《绿色蝈蝈》、吴冠中的《桥之美》、严春友的《敬畏自然》、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以及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和他的《被压扁的沙子》。

二、“两栖类”文本教材处理原则

“两栖类”文本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和美育资源,除了承担各个单元的主题教学任务以外,还含有多重教育资源。一般的文本,往往只含有一种文体的语文知识,而“两栖类”文本则包含有两种文体的语文知识。《旅鼠之谜》具有说明文和记叙文两种文体知识;《马》《绿色蝈蝈》《桥之美》和《大雁归来》都具有说明文的内容和散文的语言;《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内容是说明文的,其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是议论文的;《敬畏自然》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性散文,含有议论文和散文知识。

“两栖类”文本包含着较多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训练点,在进行教材处理时特别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混杂,效果差。所以对“两栖类”文本进行教材处理时,除了要符合语文课程的规定性和学生实际以外,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文本体式为依据

学习文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文本“写了什么”,然后再去研究“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如果连文本“写了什么”都不知道,就去谈什么语言写法之类的东西,那是妄谈,“体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弄清楚文本“写了什么”,一定要依据文本的体式即文体,古人所谓“诗言志”“表陈情”就是根据文体大致知道所写的内容。初中教材里的“两栖类”文本所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有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和记叙文,在教材处理时就要紧扣文体,以文体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

对《旅鼠之谜》进行教学处理,先要根据说明文特点弄清楚说明内容——关于旅鼠的三大谜团;再根据记叙文特点研究行文线索、情节起伏的妙处,体会趣味性在科技作品写作中的妙用。对《马》《绿色蝈蝈》《桥之美》和《大雁归来》进行教学处理,都要先把握所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原理;再重点品读文学性的散文语言,体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则要借助议论文严密的逻辑推理,最后读懂所说明的科学知识。《敬畏自然》既要理解文本的观点,也要品读散文语言,体悟作者的情感。

依据文本体式处理教材,可以很快把握“两栖类”文本的主要教学内容。

2.以语言学用为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要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两栖类”文本也不例外。但这并不是说不重视对文本说明内容的把握、对文本阐述观点的理解和对作者抒发感情的体悟。文本的内容、观点和感情是靠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语言文字是为表达文本的内容、观点和感情服务的,两者天然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一般读者阅读文章主要是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把握文章内容、观点和情感,而语文学习还要再进一步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情达意的,所以语言学用是语文课程的基础。

“两栖类”文本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旅鼠之谜》要重视其记叙文的结构,伴随着丹尼斯的讲述,“我”怀疑、惊讶、感叹、深思,一問一答之间,悬念迭起,行文波澜起伏,真是叫人越读越起劲。作者是怎样运用记叙文的结构把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充满趣味的,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桥之美》要重视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的描写展现唯美画面的,怎样运用简洁的议论抒发作者情感的。例如:“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这句话先用生动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石桥细柳图,再议论一句,作者情感自然流露。《桥之美》里还有许多精致的两字词语和四字短语,都应该让学生积累,使得他们的语文词汇更丰富一些。

语言学用是科学处理教材的基础,“两栖类”文本更应该突出语言学用。

3.以一课一得为目标

这些“两栖类”文本在教材里大多是自读篇目,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言训练点又非常多,教学应该以一课一得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追求。有关专家把语文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栖类”文本教材处理,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指向其中一个方面,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两栖类”文本可以处理成语言积累和训练課。例如:《马》,可以分别积累描写家马和野马的词语,训练学生概括语段主要内容的能力;《敬畏自然》,朗读体会形象化的说理句和感情倾向明显的句子,学习如何艺术化地表达观点。“两栖类”文本可以处理成思维训练和提升课。例如:《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思维训练;《敬畏自然》,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反思,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两栖类”文本可以处理成审美教育和创造课。例如:《桥之美》,可以让学生品读美的语言,理解美的原理,创造美的文字;《绿色蝈蝈》,可以让学生欣赏蝈蝈之美,进而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大量的外国“两栖类”文本可以让学生领略异域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一课一得,可以使得“两栖类”文本处理简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更有实效。

三、“两栖类”文本有效教学策略

“两栖类”文本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老师常常让学生读一读就过去了,也有的老师想认真教却不知道该怎么教?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过分重视教化作用,偏向文学教育,忽视了包括“两栖类”文本在内的诸多实用文的教学,初中教材里“两栖类”文本如此之少就是例证;其次是考试导向,阅读试题的文本以中规中矩的文学类、论说类、科技类文章为主,“两栖类”文本难以挤进试卷;最后是专家及语文教师对“两栖类”文本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较少,成功的“两栖类”文本教学策略不多。

下面笔者分析四个“两栖类”文本教学的成功课例,探索“两栖类”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分体阅读,把握“两栖类”文本的主要内容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先从总体上初步了解,再分解深入认识各个部分,最后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阅读“两栖类”文本同样适用这个规律,在学生总体初识文本之后,分体阅读把握“两栖类”文本内容,是“两栖类”文本教学最主要的策略。分体阅读就是分别按照不同的文体对同一篇“两栖类”文本进行两次阅读,从两种文体的角度,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大雁归来》是运用分体阅读策略教学“两栖类”文本的典范课例。美国生态伦理先驱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介绍大雁知识的文章,也是一篇饱含爱雁之情的文章,具有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是一篇典型的“两栖类”文本。余老师这节课主要安排了四个“探究”活动,分别是:

探究一,试用10个以内的字提取本文信息。

探究二,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中的“大雁”。

探究三,品味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探究四,用一段话表现三月大雁的“说话”声。

前两个探究活动是按照说明文文体进行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提炼说明文的内容,获取阅读信息。“探究一”是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初步了解说明对象。可以概括为“三月,大雁归来”。“探究二”是全面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概括文中所介绍的大雁知识。师生共同概括为“三月的大雁,从南方归来的大雁,春雁,直线飞行10000公里的大雁……”

后两个探究活动是按照散文文体进行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化的语言,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探究三”是部分语句品读。例如交流时一名学生发言说,“在四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呆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四月夜间大雁鸣叫的喜爱。“探究四”是语言运用,综合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爱雁之情。

余老师运用分体阅读法,带领学生运用说明文阅读方法提炼了《大雁归来》的说明内容,又运用散文阅读方法品味了《大雁归来》的语言和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比较阅读,认识“两栖类”文本的文体特点

认识某一事物,就是要能够辨析这一事物区别于相近事物的独特之处,作比较是辨析两者区别的有效方法。阅读“两栖类”文本,怎样让学生认识“两栖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呢?安徽青年名师程梅教学《旅鼠之谜》运用了作比较的策略,效果很好。在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程老师出示下面一则短文,要求学生把它与课文进行比较,看看“哪一个更能吸引你们的阅读兴趣呢?为什么?”

“旅鼠可能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之一,一对旅鼠一年就会变成1647086只的庞大队伍!就算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82万只!这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旅鼠一旦达到一定的密度,就会停止进食,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它们的天敌,它们的毛色也会由灰黑变成鲜艳的橘红,去吸引天敌的注意。这就是旅鼠的第二个难解之谜。旅鼠的数量实在太多,它们就会排着队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一直奔到大海,纷纷跳将下去,被汹涌澎湃的波涛吞没。这就是所谓‘旅鼠死亡大迁移。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奥秘。”

学生表示更喜欢课文,因为课文“有故事,有情节,读起来更有趣……”程老师顺势介绍,既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记叙文的趣味性,这就是《旅鼠之谜》这篇文章在文体方面的特别之处。

程梅老师把《旅鼠之谜》缩写成简单规范的说明文,同样也介绍了旅鼠的三大谜团,但是与课文相比却缺少了趣味性,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认识了这篇文章的“两栖性”文体特点。作比较是“两栖类”文本教学的又一有效策略。

3.批判阅读,培养阅读“两栖类”文本的思辨能力

“两栖类”文本往往以热点话题、科学知识为内容,作者对热点话题的态度是否客观正确,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是否全面科学?读者都应该进行反思,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作者的观点、辨析文中的知识。因此,“两栖类”文本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两栖类”文本的思辨能力。王君老师执教的《敬畏自然》是对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教育的优秀课例。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王君老师在引导学生把握了作者提出的“敬畏自然”的观点,品读了文章“诗一样美的语言”和作者“酒一般浓的情感”之后,进入了第三个学习活动阶段——“争鸣:反思作者的观点”。王老师出示了周国平的《我们都是幸存者(节选)》和何祚庥的《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引导学生把握三人各自的观点:

严春友:敬畏自然

周国平:顺应自然

何祚庥:征服自然

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观点不尽相同,言辞也比较有力。老师引导教育学生要科学地看待作者的观点,不迷信,不盲从,要有自己的判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端正了学生阅读的态度,这是“两栖类”文本教学的另一有效策略。

4.读写结合,落实“两栖类”文本的语言学用

听读是理解别人的观点,说写是表达自己的见解。听读和说写,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尺。听读和说写常常被简称为“读”和“写”。读写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读写实践活动,所以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两栖类”文本因为内容多为前沿科学或热点话题,教学往往会出现重内容而轻言语的弊端,所以读写结合策略对于教学“两栖类”文本尤其重要。

湖北名师冯大海执教的《桥之美》,就是运用读写结合策略教学“两栖类”文本的成功课例。吴冠中的《桥之美》是一篇用散文语言介绍桥的审美作用的文章,告诉读者“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冯老师在引导学生弄明白了文中所介绍的美学原理之后,先后安排了一个“读”的活动和一个“写”的活动。

“读”的活动:“桥之美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的,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好在哪里?”

“写”的活动:“现在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说说我们家乡的桥。”

在“读”的活动中,老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读出情味和意蕴,说出句子在用词、造句、修辞等语言表达方面的好处。在“写”的活动中,银幕上映出荆州长江大桥的画面,学生观察画面,学习模仿《桥之美》里的句子,组织语言说出了荆州长江大桥的美。这里学生虽然没有动笔写,但开动脑筋组织语言描述家乡的桥,也可以看作是“写”的训练。正是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对《桥之美》形象化的散文語言之美,才理解得透彻,学得扎实。

“两栖类”文本的教学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疏漏错误在所难免。但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两栖类”文本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希望能够引起专家名师的重视。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湖学校]

猜你喜欢

旅鼠大雁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大雁
大雁
大雁曲
大雁飞过
生生不息的北极旅鼠
神秘的旅鼠不似你想象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旅鼠“集体自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