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

2018-06-08杜锐

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教材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高考对中国文化的涉及,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渐成共识。在阐述渗透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及长远意义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实践,总结出“利用教材”与“开发课程” 两个渗透方法,并提出渗透之时应注意“结合双基”并“由表及里”。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文化;教材;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8)020118070引言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品格”的概念,把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作为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一。与原课程标准中有关文化意识的内容相比,文化品格目标凸显了母语学习与中国文化。近两年高考英语试题内涵很好地呼应了课标的变化。2015年全国卷Ⅰ的语篇填空介绍了中国阳朔的美丽风光。2016全国卷Ⅰ的语篇填空讲述了中国“大熊猫”的跨国友谊;全国卷Ⅲ的语篇填空介绍了“筷子”的历史。这些给基础英语教育界传递了这样一个讯息: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当受到重视。

反观我国的基础英语教学,在历次改革的推动下,以文化内容的融进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得到不少教师的重视。不过遗憾的是,在这个“融进”的过程中,渗透的多是英语文化。曾有人统计过,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英语文化内容高于本土文化内容一倍以上[1]。此次在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完整提出以及高考对其的呼应,可以说清晰地凸显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有地位。

1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意义

从切近的角度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有助于拓展学生背景图式,进而提高听读效率,因为不少听读材料中涉及的中国文化词汇以及内容都对学生的理解构成障碍。但是,这种渗透的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在于以下两方面。

1.1消除中西沟通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无论是汉语的“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e”,其所表示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跨文化交流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更为重要[2]。反观当下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交流内容仅限于“寒暄天气饭食”的“低级英语”,以及“无从深入下去”的“哑巴英语”,个中原因,头脑中本国文化内容对应的英文表达,甚至本国文化内容的缺席应列其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是消除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症,实现真正意义上交流沟通的必要途径。

诚然,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口头交流,在中学英语学习阶段不是主流。但是,沟通交流的内容以及要求也频繁体现在中学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阅读及写作过程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Confucius、Mencius均表陌生,甚至以为是外国人名,更对“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ability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等句表示不能理解,不能猜测,在写作中对表述中国文化内容感到困难。这无不说明中国文化的渗透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必要性。

1.2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完善其人格发展

我国的英语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渗透中国文化是实现英语学科人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从方法层面来说,中西并重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其学习动力;从内涵层面来说,中西文化比较不仅可以提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契机,而且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文化蕴含的“中庸”“整体”及“辩证”的思想是人类精神花园中的灿烂花朵,也是健全人格、健康情感的必备要素。当今社会系列矛盾凸显,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质风靡、精神贫瘠、人心脆弱等,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求助于东方文化。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3]。

2渗透中国文化的两种方法

在探索方法之前,厘清中國文化内涵很有必要,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各门学科从不同的侧面对于文化所下的定义,林林总总,不下于250种[4]。笔者结合实践,在此采用语言文化学家陈申的定义:文化通常被分成3个层面,表层的器物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观念文化。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例如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等;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5]。由此定义可以看出:渗透中国文化就是在教学中直接抑或拓展式地教授中国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观念文化。前两种文化尤其是第一种,具体可感,容易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在教材里、生活中也出现较多,因此比较容易得到关注。而深层的观念文化,由于抽象晦涩,通常隐藏在现象之下,因此需要挖掘才能得到聚焦。在笔者看来,对这种观念文化的挖掘十分必要,因为它是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产生的原因。在文化渗透中,不能仅仅从现象到现象,更应该从现象到本质,即:超越文化知识层,通过对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达到文化理解[6]。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两个方法:利用教材与开发课程。

2.1利用教材,顺水推舟

教材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从教材入手,挖掘文化内涵,是进行文化教学的首要选择。笔者进行的中国文化渗透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从教材涉及的题材、词汇以及语法3方面展开。

1) 聚焦题材。题材就是话题,教材以话题统摄单元,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题材直接涉及中国文化,教师此时可以直接讲授。而有些题材涉及的是西方文化或世界文化,教师此时可以顺水推舟,过渡到同一领域的中国元素。表1是笔者针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5个必修模块的题材所做的文化挖掘列表。其中,文化拓展主要是对非中国文化题材所做的中国文化关联。

依据表1,教师可以顺“教材”之水推“中国文化”之舟,进行文化渗透。渗透的时机与方法,没有固定套路。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在读前、读中以及读后进行。下面是笔者在阅读文本以及阅读前的热身活动中渗透中国文化的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Book 1 Unit 2 阅读文本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简要说明了英语的起源、发展变化以及未来趋势。笔者领着学生理清文脉,了解细节之后,聚焦文末话题,提问:Will China English develop its own identity? 以此开拓中国文化的话题。中国英语能否崛起,答案其实早已明了。它其实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结果。笔者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英语世界里出现了不少由中国人创造且被外国人接受的英语,这就是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如Four Books, Five Classics, eightlegged essay,pipa, erhu, wushu, gongfu, taichi, yang ko,taoism, Confucius等。与此同时,笔者也指出一些由中国人创造,但不属于中国英语范畴的错误英语,即Chinglish。像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Heart flower angry open.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等。在这个“中国英语”拓展过程中,学生们保持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感受到中国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案例二】Book 3 Unit 2 围绕着健康饮食展开。热身环节,教材从不同食物的不同作用引出平衡饮食的概念。笔者不满足于仅仅介绍一些健康饮食的常识,而是在热身课上,渗透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并将对比拓展到绘画、语言等方面,逐步引领学生深入到中西思维、哲学上的区别,最后要求学生写作,从而创生了一节生动的热身说写课。这一文化渗透对比可由表2体现。表1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文化教学拓展(以Book1~Book5 五个必修模块为例)

教材单元文化明线文化拓展B1 U1 Friendship友谊 / 二战中的犹太人中国人的友谊/二战中的中国B1 U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比较/英语发展史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B1 U3 Travel journey湄公河的介绍中国的澜沧江B1 U4 Earthquakes中国人民的团结中国人的集体意识B1 U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介绍伟人曼德拉介绍中国伟人孙中山等B2 U1 Cultural relics世界文化遗产—琥珀屋中国著名文化经典B2 U2 The Olympics Games奥林匹克的历史中国奥运人物及申奥历史B2 U3 Computers 电脑发展历程中国科技的发展及电脑品牌B2 U4 Wildlife protection世界各地濒危动物中国的珍稀动物及环境保护B2 U5 Music音乐常识以及介绍门基乐队中国音乐介绍B3 U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世界各地节日中国传统节日B3 U2 Healthy eating健康饮食中国饮食哲学B3 U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马克·吐温及戏剧《百万英镑》中国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作品B3 U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stars天文学及其生命起源中国星座与生肖B3 U5 Canada—“The True North”介绍加拿大中国移民及中加历史B4 U1 Women of achievement介绍著名生物学家古道尔中国著名女性B4 U2 Working the land介绍中国农学家袁隆平中国的农业以及农业科学家B4 U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有關幽默的常识及卓别林中国的幽默B4 U4 Body language世界各地身体语言中国礼仪B4 U5 Theme parks世界著名主题公园中国著名主题公园B5 U1 Great scientist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斯诺中国著名科学家B5 U2 The United Kingdom英联邦概况中国文人在英国B5 U3 Life in the future畅想未来生活中国文化与当下环境危机B5 U4 Making the news新闻制造过程中国著名新闻人物B5 U5 First aid急救常识及烧伤的急救中国急救机构及标志

表2中西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对比

western (nomadic nation)oriental(farming nation)foodpractical; convenienceartistic; balancepaintingfocus on form; substantialfocus on spirit; emptylanguagefocus on form; logicalfocus on spirit; freethinking wayobjective; logical;scientific; directsubjective; free;artistic; impliedphilosophyhuman and nature are twohuman and nature are one2) 结合词汇。结合词汇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可行性在于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尤其是一些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必须渗透相应的英语文化才能让学生达到理解。例如,词汇dutch treat,倘若不给学生说明:在英国人看来,荷兰人非常小气,做事情处处精打细算,请客也不例外。即便告知学生dutch treat指“各自付钱的聚餐”,学生也还是会一头雾水。

正是这种英语文化在词汇教学中的“在场”,为渗透中国文化提供了契机。事实上,很多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尝试,从颜色词、动植物词、人名、地名、习语、谚语等多种角度阐释了中西文化的差异[79]。这些尝试为中国文化渗透提供了参考。

【案例三】 英语单词“fish”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阅读中经常出现有关fish的词汇,如big fish, poor fish, a strange fish, a dull fish等。在这些短语中,fish表示形形色色的人。为什么fish有如此内涵,简而言之,那是因英国的海洋文化导致。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渔业十分发达,在频繁的渔业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很多与海洋有关的词汇,其中就不乏“以鱼代人”的比喻。在引导学生理解fish的相关词汇时,这种文化阐释必不可少。但仅止于此,中国文化的渗透便会落空。所以,此时可以从地理文化入手,进行一个对比。笔者在教学fish的相关词汇,就顺水推舟,说到中国的大陆文化:中国地理环境以陆地为主,丘陵和大山居多,因此形成一种大陆文化以及农耕文化,所以中国产生大量与土地以及农业相关的成语、习语,如挥金如土(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风土人情、安土重迁、卷土重来、土生土长等,以及枯木逢春、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瓜田李下、斩草除根等。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产生那么多优秀的田园诗歌的原因。

3) 深入语法。语法教学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早已不是一个“教不教”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优化”的问题[1015]。传统的语法教学,只是就形式论规则,辅以机械操练,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教师不仅认同且践行“形式、意义与应用相结合的‘三维语法” [1618],并且还深入到语法规则深层的人类认知机制[19,20]。这种深层的人类认知机制,在笔者看来,就是观念文化的一部分。观念文化的渗透十分有必要,因为很多母语的负迁移,倘若不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深层原因入手,是很难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中西语言的差异,进而避免母语的负迁移。

【案例四】 It作形式主语是高中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一般对此项目的讲授如下:直接点明it指代句后的内容,是为“形式主语”,进而给出相关句型,如:“It is adj.+to do sth”;“It is adj.+that clause”等句型,并辅以练习。但这种形式背后是否有理有据呢?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也能拓展出有关思维差异的观念文化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增添了如下环节:给出若干含形式主语的英文例句让学生进行翻译。除去少数学生使用欧化的汉语之外,大部分学生都将it指代的内容先译出,然后是形式主语所指示的态度。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英语的句式呈现“先态度后现象”的模式,而汉语则恰恰相反?哪个更合理呢?学生们讨论之后,纷纷发表意见。最后,笔者用观念文化的差异做出最终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受儒教、道教以及佛教影响,而这些思想均是注重人类主体的主观修养,讲求“内省、参透与顿悟”,而对客观世界的探究似乎不太注重。于是,中国人形容所见、所聞、所感时,总体上呈现一种含蓄、混沌、曲折、留白、让读者去参去悟的思维方式。西方世界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下,注重逻辑分析,对客观世界采取一种分析、认知的科学态度,而非反省、修养的伦理态度,于是形成一种开门见山、突出结论、直白简洁的思维特征。It做形式主语正是“突出结论,而置次要信息于后”的体现。

至此,笔者继续拓展:我国学生的英语习作中出现的“思维跳跃、信息缺省、逻辑不明、缺乏主题句”等问题其实都是是“含蓄曲折”与“直白简洁”的观念文化差别所致,像这种明显体现文化差异的语法项目还有很多,如定语位置、无灵主语等,对这些语法项目的阐释都可以从深层的文化入手,顺便达到渗透文化的目的。

2.2善假于物,开发课程

“善假于物,开发课程”主要是指教师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根据自己学校条件、班级情况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利用一些资源,进而形成1门“中国文化专题课”。笔者经常利用的资源有3个:试卷题目、网络资源以及语文教科书。

1) 利用试卷题目。作为学习效果的主要测评工具——考试,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的。不少试卷上的试题富含感情、哲理以及文化内涵,值得教师充分利用。不少教师都把高考真题当作一种丰富的资源,运用到阅读、词汇以及写作等方面的教学[2123]。笔者所在的英语备课组,也积极选择试卷试题,作为教材阅读之外的有力补充。

【案例五】 受高考试题的引领,不少省、市、县乃至学校在试题命制过程中,渗透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内容。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分工合作,主要以真题还有各省市的大型考试试题为搜寻对象,以“中国文化”为主题,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中国文化”专题阅读材料,从中国的“儒释道”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从中国的“园林”到“二孩政策”,中国元素丰富多彩。这些内容多以阅读理解题型或是填词题型出现,在渗透文化的同时,也巩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

2) 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资源为英语学习资料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网络上的图片、音频以及视频为英语的学与教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不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到图片、音乐等网络资源。其实,教师可以以“中国文化”为主题,挑选一些视频、歌曲,利用恰当时机播放给学生,不仅进行了文化渗透,而且丰富了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兴趣。

【案例六】 2016年,网络上流行着BBC拍摄系列展示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如《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盛典》(Chinese New Year: 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China)等, 这些纪录片的解说语音标准,词汇均为核心常用词汇。笔者利用相关软件截取其中片段,利用课前进行播放,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滋养了其家国情怀。与此同时,笔者利用期间,还跟学生播放系列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如《刮痧》等。在欣赏影片的同时,笔者设计系列问题,引导思考,有效地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 利用语文教材。笔者曾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英语文学教学,有效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增补与传播[24]。其中,选择语文课文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如唐诗宋词的经典英译,更是直接将中国文化的美以优美的英语展示到学生们的眼前,震撼视听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中国文化自豪感。李静纯在世界读书日向英语教师荐书,当推荐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唐诗三百首新译》时,理由为这是在加强一种教育理解:中国的孩子只有深爱自己的文化,才能完善对世界文化的认知;这也是提倡一种专业意识:在完整人的完整外语学习中,家国情怀是健康情感发展的基础[25]。这是对“依托语文教材中唐诗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有力支持。

【案例七】 笔者在高二上学期进行现在分词作状语的语法教学时,正思考着如何导入鲜活的语料聚焦该语法项目,恰逢语文早自习时段,学生们大声朗读杜甫诗歌《旅夜书怀》。笔者随后查阅了相关的英译版本,最终形成了利用该诗歌导入目标语法项目的教学设计。

A Drifters Thought at Night (by Du Fu)

旅夜书怀(杜甫)

Riverside grass is touched by wind so light,

细雨微风岸,

A lonely pole seems to pierce the lonely night.

危樯独夜舟。

The boundless plain was decorated with stars hanging low,

星垂平野阔,

The floating moon moves with the river on the flow.

月涌大江流。

Does my fame merely come from poems fine?

名岂文章著?

Being old and ill, I have to retire.

官应老病休。

What do I look like,drifting on so free?

飘飘何所似?

A wild gull seeking shelter on the sea.

天地一沙鸥。

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聚焦了划线部分的现在分词,而且还分析了诗圣杜甫以及中国唐诗。整个过程趣味盎然,堪称一个结合中国文化与语言知识的成功案例。语文教科书中富含中国文化名篇,很多内容都有经典的英译,教师均可适时引入。有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当下教学重难点进行一些改写,也未尝不可。像上面的杜诗英译,笔者就是基于许渊冲的英译改写些许词汇句型,以此聚焦“现在分词”。

笔者在此所假“三物”,都是自己基于实际情况与个人特点所进行的选择,以期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渗透中国文化的个性化课程。

3渗透文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3.1结合知技夯基础

基于我国国情以及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习得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在渗透中国文化内容时,教师应该尽量串进核心词汇、句型以及语法,让学生学习或复习语言知识。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合作”“对话”“作业”等教学形式,让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上述7个案例,在文化渗透的同时,或学习词汇、或聚焦语法,并将其融在学生的技能训练中,可以说时刻体现了“双基”的基础性地位。例如,上述案例二中,笔者先是利用图片诱导学生讨论,并且分享自己见解。最后是将“注重形式”“注重意蕴”“天人合一”用“focus on form”“focus on spirit”“human and nature are one”等中学生熟知的词汇短语来表达,并嵌入convenience, artistic, balance, substantial, objective 以及subjective 等核心词汇,这都是基于“双基”的考量。在讨论完毕,笔者给出一些汉语提示,如“整体而言,西方思维方式是一种逻辑的、客观的、直白的模式,而中国人思维方式是一种艺术化的、主观的、含蓄的方式”,并且结合饮食、绘画、语言等例证,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培养技能。总而言之,中国文化的渗透教学在彰显“人文性”色彩的同时,一定要接“工具性”的地气。

3.2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师在呈现文化现象、讲授文化知识时,应该避免仅仅罗列现象,陈述知识,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挖掘现象、知识背后的原因和理据,进而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例如,在案例二中,因为是绘画题材的教学,一些教师有渗透中国文化的意识,但仅仅把渗透局限在一些中国山水画的呈现,再好一点的,就是进行了一个对比,讲述一下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这种教学难免有“肤浅”之嫌,只有深入到“中国山水画为什么有如此特点”,方为“深刻”之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背后的原因:中国文化受儒佛道的影响,讲求“内省、参透与顿悟”,于是形成“含蓄、混沌、留白,让读者去参去悟”的思维特征,这样“至人贵藏晖,文章喜不平,诗画崇留白”的审美风格体现在中国各种艺术之中。在这一解释的过程中,教师若辅以一些趣例,则可丰富教学内涵,极大地激发其对文化的兴趣。例如,笔者举例:中國人表达情深不是直接说,而是让你问月亮,因为“月亮代表我的心”;中国人有真意要表达,但是表达时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国园林,开门之后,不是一块石头就是几棵树木,总不会让你一眼望到底……整个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除去促进理解、激发兴趣的功用外,“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英语思维方式的敏感度,进而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正是一种“含蓄、混沌、留白”的思维特征导致了汉语的“意合”(parataxis)特征:不注重句间连接词,不重视主语凸显,让读者去领悟。这与“逻辑、清晰、直白”的思维特征下的“形合”式的英语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差异在英语写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学生的英语习作词汇语法倒是没错,可是存在句间逻辑不明、信息缺省等问题,这都需要深入到文化层面才能有效预防。

4結束语

笔者写此文时,《中国诗词大会》热播。节目中,赛选手口吐莲花,一句句脱口而出的诗词将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得美轮美奂。节目举办方的这个创意大概也有激发群众学习中国文化的意图。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国人应有对本国文化的熟悉、自信与传播之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同样该有一份中国情怀,将东方文化引入到教学中,拓宽教学格局,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妍.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管窥分析[J].现代阅读,2013(1):156.

[2]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3] 季羡林.季羡林谈中西文化(典藏本)[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4] 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18.

[5]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6] 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014.

[7] 周彩香.论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8] 周科峰.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9] 张泰刚.中西文化知识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课程,2014(8):6466.

[10] 张正东.语法教学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1(1):14.

[11] 张正东.解析语法教学的困惑[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12):58.

[12] 崔刚.语法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3):2429.

[13] 李永大.语法依然是中国基础英语教学的必要内容[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8):218.

[14] 陈力.基础教育英语语法教学价值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3):7580.

[15] 程晓堂.关于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4):6270.

[16] 苏雪梅.形式聚焦中三维语法教学的实验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9(8):1014.

[17] 张茹芳.高中英语三维语法教学的实践[J].教学月刊,2013(1):1214.

[18] 杜锐.基于真实链式情景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5(2):6468.

[19] 朱彦.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初中英语语法课堂任务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11):15.

[20] 苏克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分析与思考[J].基础外语教育,2017(2):3037.

[21] 沈琴芳.基于语篇的高三英语词汇复习策略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9):3237.

[22] 陈凤梅.基于高考试题语篇的高三英语写作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8):6064.

[23] 闻超.利用高考真题语篇提高高三英语词汇复习的有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6):7680.

[24] 杜锐.巧借语文教材 妙教英语文学[J].教学月刊,2016 (11):1417.

[25] 李静纯.世界读书日,11位英语教育专家联袂推荐好书[EB/OL].(20170423)[20170606].http://www.sohu.com/a/135900844_742159.

Integrate Chinese culture into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Du Rui

(Xiangyang No.1 Middle School, Xiangyang, Hubei441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the concept——key competenci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NMT, a consensus forms that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actical and longterm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puts forward two integrating ways: utilizing textbooks and developing a course. Meanwhile, the writer also points out that basic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anguage skills and hidden cultural element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textbook; course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