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考察与考察的艺术

2018-06-08周晓陆林静怡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艺术

周晓陆 林静怡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一、艺术的考察

(一)艺术教育与艺术考察

艺术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先于艺术教育出现的,艺术教育是艺术出现以后形成的艺术与教育结合的事业。在古代西方,艺术教育主要发生于希腊罗马时期的贵族阶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即提到音乐教育,认为它是天文学的“兄弟学科”“正如眼睛是为天文而造的那样,我们的耳朵是为和谐的声音而造的”a柏拉图(古希腊)著 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96页。。他认为正是这些学科“能够引导灵魂的最善部分上升到看见实在的最善部分”b柏拉图(古希腊)著 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98页。。中国上古的艺术教育也开始于贵族阶层,文献记载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西周时期,近年殷墟小屯出土甲骨中有关于商代贵族子弟教育的记载。这些说明了中西方早期贵族阶层、国家中坚力量都注重子弟教育,其中就包括了艺术教育。

现代提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领域有所涉及:如德育,《论语》中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c张燕婴译注《论语》为政第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页。,以道德教化民众;如体育,“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如美育,“绘事后素”d张燕婴译注《论语》八佾第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页。。这说明艺术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

艺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认识美和创造美。认识是基于创造和传播的需要,艺术考察就是深入认识的过程,是针对艺术教育的一种必要补充。艺术考察不同于校内课程中的技法训练,其中包含技法考量,但不仅仅是技法。现在的院校培养出的艺术人才有“豆芽菜”倾向,有发育不良、营养不足的现象。单从技法上看,无论是音乐类、舞蹈类还是美术类的学生均可过关,但很少有有力度的作品出现。20世纪后期,艺术院校毕业生应该担当着文艺界的中坚力量,但目前仍然少见有力度的大师作品。若想解决这一问题,仅从技法上找原因是不够的,也应当从艺术考察上找原因。

艺术考察是一个走出去的过程。在艺术考察的过程中,考察者们可以跳出日常学习、生活的环境,接触并研究社会中各层面的人物与事件,突破旧有的认识,获取新的创作灵感与源泉,发现新的美。同时,艺术考察也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通过眼界的提升,通过对照他人,可以帮助考察者们反思自我,发掘天性,激发创造美的动力。通过这一外一内的两个过程,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才经得起推敲,作品的理念才不是摇摆不定或孱弱无力。

(二)写生、采风与艺术考察

在美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中,外出写生、采风和田野考察之间还存在着界限不清的问题。于是,出现了从美术史论角度认为两者是相同的观点,山水写生、民族人物写生以及劳动人物的写生,也被认为是艺术考察。

写生、采风和艺术考察有相通之处:首先,它们都是艺术创作的必要准备,是认识美的过程;其次,它们都可以从学科的角度分为文学、音乐的采风、考察,美术的写生、考察以及综合类艺术的采风、考察,等等。以上都可以认为是广义的考察之一,但本文讲的是狭义和有针对性的艺术考察。以下谈谈写生、采风与艺术考察之间的差异。

第一,从目的上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写生”一词的解释是“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508页。,对“采风”的解释是“搜集民歌”b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25页。。“考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实地观察调查”,第二是“细致深刻地观察”c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66页。。从词义上就可以看出,考察与写生、采风不但在目的上有区别,在深入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这是考察与写生、采风最重要的区别。

第二,从过程与环节上看。艺术考察包含写生、采风的过程,但不仅仅是写生和采风。写生和采风的任务在于搜集并记录对象在当时的基本特征,而艺术考察前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活动。比如对考察对象的概况事先进行了解,留心考察中需注意的问题,对考察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准备必要预案,等等。在考察过程中除了注意对象本身以外,还应当考察对象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了解考察对象的发展历史,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对考察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一些合理的预测。实地考察结束后,还要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等等。过程与环节的复杂程度不同也决定了艺术考察与写生、采风的区别。

第三,从结果上看。在最终成果的学术价值与意义上,艺术考察搜集和整理出的资料比写生、采风中获得的信息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与专门性,并且这些成果对后来的研究者也更具有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而有些写生、采风的成果仅仅止步于个人的经验,并没有传递给他人。结果的不同,也是艺术考察与写生、采风之间的区别之一。

写生、采风与艺术考察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析其中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有助于理解艺术考察的内涵,有助于进一步论述关于艺术考察的其他问题。

(三)中国艺术考察的简史

上面已经提到,中国与西方一样有着优秀的艺术教育传统。中国的艺术考察,最迟到春秋末期,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收集修改诗歌,以及“入太庙,每事问”a张燕婴译注《论语》八佾第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页。的行为,就是艺术考察。

到了汉代,有了更多关于艺术考察的记录,许多汉赋本身即带有艺术考察报告的性质,虽然其中的信息常常被华美的辞藻掩盖,但撇去文学上修饰后可以看到的是,汉赋中涉及艺术考察的内容实际上是丰富多样的。

有记录考察地点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的,如刘歆《甘泉宫赋》中关于甘泉宫地貌的描写:

轶陵阴之地室,过阳谷之秋城。回天门而凤举,蹑黄帝之明庭。冠高山而为居,乘昆仑而为宫。按轩辕之旧处,居北辰之闳中。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封峦为之东序,缘石阙之天梯。b费振刚 胡双宝 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有记录考察地历史事件和文化渊源的,如傅毅《洛都赋》:

惟汉元之运会,世祖受命而弭乱,体神武之圣姿,握天人之契赞,挥电旗于四野,拂宇宙之残难。受皇号于高邑,修兹都之城馆。c费振刚 胡双宝 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页。

有考察建筑本身特征的,如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于是详察其栋宇,观其结构。规矩应天,上宪觜陬,倔佹云起,嵚崟离搂。三间四表,八维九隅。万楹丛依,磊砢相扶。浮柱岹嵽以星悬,漂峣而枝拄。飞梁偃蹇以虹指,揭蘧蘧而腾凑。d费振刚 胡双宝 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28页。

也有考察器物特征的,如刘歆《灯赋》:惟兹苍鹤,修丽以奇。身体剼削,头颈委蛇。负斯明烛,躬含冰池。e费振刚 胡双宝 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

但汉赋中关于艺术考察的内容往往缺乏完整性、系统性,这种情况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得到改善。《水经注》以水道考察为纲,兼及流域中的山川、湖泊、植物、动物、矿产、气候、名胜以及地方民俗、历史典故,等等。而在稍晚的东魏时期,又有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以当时洛阳地区的佛教寺院为考察对象,考察品类较《水经注》更为明确与细化。《洛阳伽蓝记》记录了当时洛阳地区几十处佛教寺院,按照这些佛寺的方位,划分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个区域,对佛寺的描述涉及修建历史、建筑形制、宗教仪式、壁画艺术等方方面面。此后出现的地方总志,如唐代《元和郡县志》,宋代《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等等,其中都有涉及艺术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有些艺术考察活动还体现着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有去国外进行的艺术考察,如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其西行过程中经历的一百多个国家、城邦、地区的情况。对当地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亦有所涉猎,至今仍是研究唐代中亚、南亚艺术的重要材料。也有西方人来国内进行的艺术考察,如西方的《马可波罗游记》,从西方人游历的视角,记述了元代初年各地的一些风土人情。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艺术考察发展到宋元时期,从考察层次的多元性和材料记载的详尽程度上来说,已经很接近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考察了。

当现代教育在中国产生以后,艺术考察反而成为“新事物”,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例子。如1940年至1944年间成立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王子云先生的带领下,考察了洛阳龙门石窟、关中汉唐陵墓及石刻艺术、敦煌莫高窟及其周边的古代艺术。这次考察取得了许多珍贵第一手资料,发掘了西北地区文物的艺术价值,引起了学界对西北地区文物的重视。在现今的艺术类院校中,艺术考察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程,但其中还是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重视程度不够,目标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熟悉,等等。下面将从实践的角度阐释如何进行艺术考察。

二、考察的艺术

(一)考察的对象层次

与写生、采风不同,艺术考察应当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艺术考察的层次主要可以分为环境、历史、技法、场域等多个方面。

1.环境层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是有差异的,比如中国的北部与南部、东部与西部的生存状态。从民族看,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兄弟民族与汉族的生存状态也是有差异的。

自然环境会对艺术产生影响。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植被以及动物等因素。比如中国新石器时代建筑,由于黄河流域土质细密不易塌陷,于是经历了穴居到半地穴式,再到地上的发展过程,如偃师县汤泉沟袋形竖穴和半坡遗址房屋;而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地区,气候潮湿,建筑以干阑式房屋建筑为主,木构技术发达,在这里发现了国内目前现存的最早的榫卯。这些都表现了自然环境对艺术的影响。

人文环境包括经济、制度、宗教等等。比如受基督教影响的地区,有基督教教堂建筑;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区域,有清真寺建筑;受佛教影响的区域,有佛教寺庙建筑等。

当艺术考察者面对这些差异时,应该思考的是这种差异会影响产生的艺术结果。这不是通过风景和服装就可以深入了解的,应与当地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感受,这样产生的作品才有厚度,达到画什么是什么的境界。

2.历史层次。一个地区的艺术发展现状不仅与现代人的活动有关,也与其历史传统有关。历史层次的考察分为地区的历史考察以及个案发展历程考察两个方面。

以山西运城盐池庙的建筑为例,离不开对当地历史的考察。运城盐池的盐业史,可以追溯至《周礼》:“王之膳差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盬以待戒令。”《史记》中记载:“夫天下物所鲜所多,人民谣俗,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a司马迁(汉)撰《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69页。而到唐代,由于垦畦浇晒法的成熟,当地盐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历年间(公元766—799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a欧阳修(宋) 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四志第四十四《食货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78页。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十月,“判度支韩滉言解县两池生瑞盐,乃置祠,号宝应灵庆池”b刘昫(后晋)《旧唐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代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9页。,于是初建盐池庙。这是关于地区历史的考察。盐池庙初建之后,历代的修缮、扩建和破坏的情况,也应当引起考察者注意,如历代政府对于池神的分封,战争的破坏和和平时代的重建等等,都会影响到池神庙建筑格局的变化,考察者对这些情况都应当有所掌握,这又是关于个案发展历程的考察。

通过历史层次的考察,艺术考察者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发展的规律,思考历史发展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关系,创作出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作品。

3.技法层次。例如,考察非学院教育出来民间民俗艺术在技法上,与学院艺术相比难以望其项背,但其强烈的生存感,导致不断创新,这是学院派应当加以考察的,讨论艺术起源时会用到这些资料。非教育环境下的艺术呈现出的状态,可能比学院艺术真实许多,如凤翔木版年画的中的用色,多用原色而不加以调染,色彩对比鲜明,表现题材也多是趋吉避穰的吉祥图案、日常景象,直率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特征在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千阳布艺和民居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艺术教育既要注意传统技法的掌握,也要注意不为人们关注的技法创作。民间歌手唱歌技法奇特,不为音乐院校理解,这是在与自然相处中创造出的,是否科学暂不讨论,但创作出了新方式、新流派,应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再如民间秸秆画,其原理实际并不复杂,将展平后的秸秆进行染色、裁剪和拼贴,最后组成某种图形。从业的艺人往往缺乏系统的艺术训练,其题材和技巧的复杂程度也受到艺人文化水平的限制。但是其创意是可以为学院派所借鉴利用的,如运用到架上绘画的拼贴技术中,运用到综合版画中,运用到服装设计和视觉传达中,都有可能创作出很好的作品。

4.场域层次。艺术品的场域问题,即艺术品进入社会后,社会批评再创造的过程。应注意哪些艺术形式受欢迎?哪些开始不受欢迎过段时间又受欢迎?在哪一社会层次受欢迎?要知道社会是多层次的,国外有白领蓝领的层次,中国就更复杂。艺术品在不同层次人群中的反馈需要考察,考察不是说把艺术当成了社会的尾巴,而是知道艺术要强壮起来离不开对社会场域的考察。

(二)艺术考察的技术手段

1.关于考察准备。应当确立清晰明确的考察对象。取样的方式以点性为主,取样点不宜太小,太小则不具有典型性。规定对象的特殊地域范围不要小于乡一级,也不要大于县一级,这样取样更具典型性,同时还应当注意到乡与乡、县与县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大致地域之后,还应当对当地具体的考察对象有所了解,考察品类应当清晰,可分为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复合艺术等等,这样才能避免毫无头绪。当以人为考察对象时还应当注意,应考察有名望的人,包括乡土艺术家,同时也要考察一般人,包括这些人的身世、人品、技法、对艺术的看法等等。根据具体的考察对象,确定考察路线,以及考察的日程安排,如果是去往偏远环境,还应当携带必要的装备,以保证安全。

资料上的准备,应当关心地方志文化,人文、物产上的特点和地方上的人文习俗。还应当尽可能地收集前人的考察研究成果,一方面,考察者们可以通过前人的考察记录,对考察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前人考察中的不足之处,在考察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补充。

结合以上的准备工作,对考察总体方向及考察结果进行一定程度预测,制定一个或多个可行且较为明确的目标。

以上是考察前必要的准备,应当注意的是,考察过程中有些情况是不可预期的,在发生意外时,可以适当调整计划,以适应实际考察的需要。在考察过程中随着资料的积累,对考察对象的深入了解,对之前的考察目标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2.关于考察记录。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就可以根据前期规划,按部就班地进行考察。考察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所以关键是要做好资料的详细收集、记录与初步整理。考察之中,功利主义不可取。比如研究社火,很多研究者只研究单独的出目,追求短期内的成果,但对总体发展情况了解不深。在考察时,应当注意某些艺术和形式正处于发展中的哪一时期,成长期、壮年期还是衰落期?身处其中的人可能不了解,但考察者应有自己的结论。这与抢救濒危艺术形式有关,也与是否能转移到自己的艺术当中有关。比如戏曲中常发现即将消失的曲目,一方面应当详细记录这一曲目的基本信息,以方便后人从考察记录中了解或复原这一曲目;另一方面应当分析其濒危的种种原因,其中哪些元素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可以摒弃的。

考察记录应当有相应的记录表格,表格中首先应当体现考察基本信息,包括具体的时间、天气和地点,考察对象、考察的参与人,考察任务、考察内容等等。最后还应有记录人的签字,如有照片、手绘和样品等资料,还应附于其后,方便考察结束后的整理工作。

由于考察对象可以具体分为美术、音乐和舞蹈三种类型,根据类型的不同,表格形式也应当有所区别。如美术类考察的记录表格,应对艺术品最终呈现出的图像、创作材质、创作过程有所描述。

音乐、舞蹈类考察的记录表格,则应当有乐曲和动作的描述,以及关于表演用具的描述。

除了书面形式的记录以外,还有许多电子形式的记录,如录音、录像等,这些记录在考察过程中也应当进行初步的归类并妥善保管。

3.关于资料整理。资料整理,应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提供咨询空间。

首先是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如合并对同一对象的各种形式、各种方面的记录,对整体考察过程形成完整的档案。每次艺术考察都应当做出完整档案,档案中资料可以有关技法,也可以不关乎技法,但要形成有体系、有层级、有层次的档案,这是为现在和未来服务的。比如,有的艺术形式消亡了,只能从过去的艺术考察档案中了解;有的艺术形式在制作艺术考察档案时还很弱小,后来强大了,于是档案就成为研究它壮大过程中的重要资料。

同时,资料整理也是一个学习吸收的过程,可以帮助考察者将考察过程中获取的直观感受,上升到对考察对象的理性认识,思考其中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剔除其消极落后的方面,最终将精华整合入个人的创作中。

结语

(一)真与美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照片、录像、图绘、录音还是笔记,一般的艺术考察都会有相应的成果呈现出来,这就涉及如何认识前人艺术考察成果的问题。对于前人的艺术考察成果,看到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思考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结合当时考察的具体情况,分析前人考察成果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应当注意的是,有些记录看似不可靠,但其中往往有真实的成分,只是经过了有意或无意的夸大、歪曲,表面看起来不可思议而已。

比如,十八九世纪国外的一些艺术考察常常与探险活动混合在一起。其中,有的艺术考察比较科学,到现在都是可信的艺术史料;但有的也留下教训,有些考察者以猎奇的眼光歪曲了事实。这种情况应当以史学家和艺术家的角度区别,诚如区别泥沙与真金。

说到底,艺术考察应以求真求美为出发点,在考察中将求真求美贯穿始终,给予为求真求美的艺术创作实践工作完整的过程。求真就是实事求是,不带偏见,以真正洞见历史的真、艺术的真。求美就是把握艺术实践规律,为更美的艺术创作做准备。因此,艺术考察本身就有了品评的标准:求真求美、得真得美,就是最高的要求。

(二)艺术的考察与考察的艺术

“艺术的考察”对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其范围是极为广泛的。艺术考察是一个较长时期、较大空间的时空维度问题,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在这点上,艺术理论研究者、艺术创造者和学习者,应有阶梯式进行,循序渐进,一直推进。

本文谈到了“考察的艺术”,是指对于“艺术的考察”的必要性没人反对,但考察的成果会有大有小、有全有偏,甚至有正有误、有客观有歪曲,这就牵涉到方法问题。艺术考察首先应当科学化、系统化,应当带着一种小学生般的渴求与谦虚,长时间坚持实践第一、实事求是,这才凸显艺术考察的意义。反顾成功的艺术考察,由于设计全面,考量充分,准备扎实,记录详明,档案科学,服务于艺术实践之功能彰显,可称得上是“考察的艺术”,考察本身实现了由技术向艺术的升华。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地方艺术管理单位对艺术考察模式是尽如人意的, 重展示、重创作,不重考察的现状不应当继续,艺术院校、科研院所对“艺术的考察”的关注,以及对“考察的艺术”的重视都需要尽早提到日程上来。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