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高职学生“创新”培养
2018-06-07王华
【摘要】为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对《作物病害诊断防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方面进行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都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学生 创新 培养
【基金项目】伊犁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yzyxm201701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40-0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1],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类高等院校。“创新”包括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合理的知识结构等;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与动机等[2]。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3]。怎样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物病害诊断防治》是植物保护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植物保护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的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一门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比例为1:1。本文从《作物病害诊断防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使用以及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方面,探索学生在学习《作物病害诊断防治》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基础,为让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对应“技术工人-技术员-技术主管”学生职业成长三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构建上充分考虑其针对性和适应性。针对岗位职业能力选取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来源和就业的不同地域选取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等特点选取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推陈出新,重新整合,克服原教材中面面俱到,结构臃肿的通病,去除过时的内容和南方作物病害,增加地方区域频繁发生的作物病害并加大学时数。重点介绍小麦、玉米、甜菜、苹果、葡萄、杏、桃、梨、葫芦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等病害,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适用性、实用性。由于这些病害大多数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更高。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国内外作物病害防治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能了解作物病害防治技术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如生防菌的应用、转基因抗病植物等。
将实验、教学实习、基地生产、参观考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使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方案。经过各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了鲜活、直接而实用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树立了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
2.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1理论教学采用了引导法、任务驱动法、四阶段教学法、现场实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作物病害诊断方面:改变传统的上课方法,在有病例的情况下采用现场实景教学法,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作物病害发生现场。在上课过程中开展边讲授边操作,或者边操作边讲授的教学方法。老师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学生既是学者,又是弟子,学生在真实的作物病害发生情境中得到实战训练,激发其兴趣,积累其经验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适岗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没有病例实体情况下,以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为主,先利用图片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再引出概念,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作物病害防治方面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以小组为中心,教师设置任务,各个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并进行作物病害的田间发病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主要防治对象。根据作物病害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防治方案,然后小组间进行方案交流,从中筛选出最优的方案,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制定计划并进行实施。实施结果教师进行评价点评,形成师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在制定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2.2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少讲,鼓励学生多查资料、多动手采集、制作和鉴定标本。教师边演示、讲解,学生边学、边做,直观性强,易学、易做、易掌握,贴近生产实际,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提问,或老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师生间双向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实验课时,先不对整个实验内容讲得一清二楚,只简单告诉学生是看病原还是看病害症状,然后让学生看标本思索书上以及书外的知识点。例如:将同属的病原菌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细节观察先自行鉴定,为了检验学生掌握效果,在下课前30分钟左右让不同学生讲解所看到的病原特征,根据特征说出自己鉴定的结果。对学生鉴定不出来的给予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准备讲解的过程中会主动学习、思考。他们不仅会参考教科书,还会积极利用网络查阅自己想知道的知识,或和其他同学来个热烈的争论。在讲解过程中,听的同学可以随时向讲解的同学质疑,指出不足,进行讨论等。在有自制病害标本的条件下,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病原玻片,通过挑、刮、粘、撕、切等手段制作不同的病原玻片进行观察,当自制玻片观察结果比购买的玻片效果清晰完整时,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显著提升,甚至有些学生萌生了自己开病原玻片制作创业的想法。
课程教学实习期间,带领学生采集和制作病害标本。在采集过程中,鼓励学生视觉、嗅觉和触觉并用来感知植物病害,例如:采集杨树腐烂病标本之前,先让学生用眼睛觀察,再用手触摸,然后用鼻子闻,既看见了病害的病状,又感受到了危害状特点和特有的味道,学生会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其他腐烂病病害的识别过程中;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制作不同造型的病害标本。
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对于学生现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利用网络查询资料、通过QQ、微信等工具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反复查询、讨论后再下结论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的能力。
3.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发挥科学研究的积极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其亲身体会和学习创新的过程。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参加教师或实习单位的在研科研项目,学生能接触较为先进的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学习严谨的科研方法,通过认真操作,细致观察,详细记录、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品质、科学作风,锻炼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学做科技创新。观察结果发现,许多学生在刚开始时只知道听指挥,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束实验时,他们能提出問题并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能解决一些小问题。
对于将科研内容转化为毕业论文的学生给予引导与指导,通过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逻辑思维、数据处理、图片处理、图表制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收集处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提出研究问题的能力、实际研究方法和运用数据推论假设的能力也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提高;同时在认知、人格和专业发展方面也有显著变化,如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工作态度、科研自信心、对某领域的兴趣、沟通的技巧等;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同时,少数学生接触到了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专升本和考取研究生学习将发挥有利作用。
4.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试验,发现教学内容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科研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影响深远。教学内容选择正确,学生能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习更具有能动性、兴趣性、积极性;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能力、知识的迁移、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显著提升;参与科研,学生的数据收集、逻辑思维、数据收集处理、图片处理、图表制作能力、观察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工作态度、科研自信心、沟通的技巧、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都有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领航!习总书记改革方略】第四篇——创新型国家建设.央广网. 2016-12-29.
[2]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6-121.
[3]徐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 山东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华(1973-),四川人,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