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2018-06-07谢科林
谢科林
【摘要】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教育者及学校适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数学教学回归至生活的必然要求以及必然选择,是学校的课堂教育与社会的生活教育整合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新课改模式下对教师提出的全新挑战。在开展小学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需全面探讨学生具体状况,从而更好的将生活与教学目标相融合。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48-02
引言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核心素养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需与生活相互融合,从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果的同时,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性,更好的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打开学生兴趣之门
兴趣作为数学学习做好的老师,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为更好的实现课堂效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按照数学单元教学目标为基础,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对乘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因相关知识比较抽象、繁琐,教师在具体讲解时,需以生活实际为基础,通过学生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生活元素融入到乘法教学当中。为了更好的将乘法知识与所学的加减法相衔接,可以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模式展开学习。比如,周末,小红与妈妈去逛超市,购买了一个书包60元,笔记本2本,每本5元,铅笔5支,每支1元,妈妈付给收银员100元,请问应找回多少钱?伴随问题的提出,教师可针对性的引导学习进行思考,并根据所学内容对以上问题给予解答。在此过程中,需准确的掌握乘法运用的前提下,巩固了加减法的使用,从而有效的将问题计算得出:100-60-2×5-5×1=25。通过计算学生能够更好的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调动了其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其学习效果。
2.开发拓展有效学习数学的空间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级,而封闭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思维创新,为了更好的拓展学生数学学生能力,需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向自由、活动的大课堂方向转变,意在为学生创造出充足的空间以及时间,而生活则能够满足了以上需求,让学生的更好的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同时与同学之间通过合作模式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其学习空间,让数学学习贯穿于学生生活这个大课堂当中。例如:对加与减,可通过购买电器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选取空旷的空间,对超市环节给予模拟,让学生通过虚拟面额纸币完成电器购买的过程,从而真正的掌握加加减法的运用。亦或对于认识小数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货比三家的生活化模式给予实现。教师通过课前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到周围超市当中收集某件商品的价格,并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比较。在此环节,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小数,同时提升了生活能力。
3.运用生活实例来检验数学
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于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生活当中。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過程中,教师需全方位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更好的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进而更好的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融合,能够更好的检验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同时在检验过程中找出自身学习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提升数学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比和比例知识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将学校旗杆的高度进行测量。教师需引导学生正常的运用所学知识,首先,准备一把长为一米长的尺子,立在水泥地上,受到阳光的照射,地面反射出尺子的倒影,同时能够拓展学生思路,通过比例原理完成计算。直尺的长度与影子的长度,代表着旗杆自身的高度以及旗杆倒影的长度。利用以上方法,能够精准的测算出旗杆的具体高度。而通过以上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与生活直接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而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与生活相融合,能够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问题更加生活化,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丰富多彩的场景与有趣的故事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当中,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存在意识,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提高数学生活化的有效性,不断的提升小学生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增华.新课标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10.
[2]和聪聪.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3]刘秀明.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