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8-06-07何结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数感农村小学核心素养

何结玲

【摘要】数感是新课标下教育部提出的十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简单而言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与本能反应的能力。尽管在概念解释上数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如果能够打下良好的数感基础,可以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极其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从实践中、从生活素材中寻找数感、从建模中理解数字等多种途径展开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农村小学 数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45-02

前言

农村地区教学工作相较于城市更为艰巨,主要原因在于本身的教学资源的匮乏以及对当地资源开发得不够成熟的问题。如今的小学教育中教材内容有不少脱離了农村生活实际,主要原因在于教材中很多内容包括例题情境的呈现,与农村学生的基本生活情况大多不相符合。为此,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更要坚定基础,特别是对于十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引起各在教学一线教师重视和实践。本文即针对于此,展开农村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思考。

一、数感及其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意义所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对数感的含义是这样阐释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新课程提出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数学学科十大核心词汇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之下,对于数感的培养等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门问题,也成为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重要内容。教师对于数感这一概念的解读都带有自己的独特色彩,这是由于数感本身的抽象性等所决定的,就多种解释而言,概括下来可以将数感进一步理解为:学生主动、自觉理解数字本身特征及数字之间关联和灵活解决数字问题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直觉,是一种对数的敏感性和鉴赏力。

在小学阶段,分数、小数、百分数、整数的意义与概念理解,是数感的范围所在;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展开简单运算等,这些也都可以算在数感的培养内容之中,是让学生建立和发展数感的重要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这些内容,逐渐将数感的概念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对数字产生敏感,在生活中认识数字等。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以下积极意义:其一,农村地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数字的环境相较于城市更少,城市中红绿灯的倒计时是数字、商场打折的标签是数字、路标的牌子上也是数字……而这些在农村地区都很少见,生活中数字的缺乏,使得学生对熟悉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极其重要;其二,数字是数学运算的基础,也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所在。新课标下对数学学科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更新与规划,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需要关注到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如、灵活的应用数感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字的基本理解之上的,数感要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需要掌握生活和数学联系的能力,这是应用数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感培养是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需要引发教师的重视。

二、农村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与理解,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字素材,培养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最基础的是先调动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也就是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数字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有所感觉,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挖掘生活中的数字。在农村地区,数字的出现相对城市较少,但是同样的,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数字素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挖掘与发现。例如:在一年级教学学生认识数字“1到9” 时,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大家看,从形状上看,数字1像什么啊?2呢?3呢?……”学生就会想到:1像一根粉笔,2像水中的鸭子,3像耳朵,4像红旗,8像自己家种的一个葫芦……不难发现,农村地区学生眼中的数字,有着独特的形态,可能是田间地头的动物和蔬菜,也可以是生活场景。接着,教师可以从数字本来的作用入手,询问学生在哪些生活场景中见到过这些数字,学生也许会想到路边的路标牌上有数字、课本上有数字、年历上有数字、钟表上有数字等……当这些内容由学生自己发现出来,不但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及认知,也使学生对数字逐渐产生敏感,慢慢地学生的数感就有了。

2.通过建模,培养数感

在数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所学知识,以建模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数字套入其中。所谓的建模,是数学学科的另一概念,是指学生利用公式、符号、图形等,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模拟。通过模型的构建,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以较为简单清晰的思路面对问题,进而将数字凸显出来,逐渐奠定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这一课时,可以把路程、速度、时间这几个关键因素,抽象成关系模型,并且进一步通过以下例题加以展示:(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引导他们抽象出每小时、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作“速度”,所行驶的时间叫作“时间”,所走的路程叫作“路程”,然后以相应的公式展开教学。这样,把复杂的问题通过建模,使问题简单化了,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后再遇到这类题就能快速解答出来。在模型的构建中,使学生逐渐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透过过程了解到所需解决的问题的实质所在,当问题被简化,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移到数字的变化中了。数感也就自然有了。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加深学生对数字的认知,最为重要与基础的方式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加深学生对数字的印象。在农村地区,学生家长多数会以种植或养殖蔬菜为业或为副业,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充分抓住当地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称重、卖东西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售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把自己家养的鸡、鸭、鹅,种的蔬菜、水果等,还有把自己多出来的一些文具等进行简单的“售卖”,当然这可以是形式上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项计算都必须是准确无误的,都需要运用数字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数感也建立起来了。所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内容,而要从环境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必须提升数学教学灵活度和实效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孔涛涛.浅议如何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J].数学教学通讯,2014,13(4):76—77.

[3]李登竹.培养好学生的敏感,数学教、学皆轻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4(5):81—82.

[4]陈佩.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数感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6,31(12):71.

猜你喜欢

数感农村小学核心素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