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实现转化的有效途径探索
2018-06-07刘丹李艳玲
刘丹 李艳玲
摘要:“学困生”几乎是小学阶段每一个班级都会遇到的教学难题,学困生受到环境等内因外因的影响,普遍跟不上课程进展,难以追随他人的脚步共进,在集体中突显自身劣势,小学数学本身具有逻辑性、关联性强等特点,学困生被思维阻碍在数学的初阶水平,严重影响后续的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恶性循环,不但影响数学单科的成绩,对于未来全面能力的自主发展也起着深远的滞后作用,教师应关注学困生的问题现状,转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迈向辉煌。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有效途径
引言:
数学学困生一般指表面看来智力无损,但学习成绩明显落于人后,相较于同龄人,摸不清学习方向,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自主完成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自身特殊情况,若是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容易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开始出现不专心听讲、课上打闹等不良习惯,不但制约个人成长进步,还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认真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对症下药的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尝到自我满足的甜头,进而对数学课堂乐不思蜀,逐渐衍生乐于学习的心态,实现学困生到优生的转化。
一、设置问题梯度
学困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常以低迷的情绪苦于数学开展,从内心深处认为数学问题像是一座密封的牢笼,急于冲破课堂限制,奔向窗外自由翱翔,小学数学教师应考虑到小学生的性格特性,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脱离沉闷的桎梏,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1],寓教于乐的使得学生自愿徜徉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从一开始的逃离抵触心态变为对数学的期盼与享受,认真参与课堂互动,感知数学奥妙,例如:北师大版“位置与顺序”一课中,教师可设置数学情境,将学生带领到数学的虚拟情境中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以学困生为代表,在班级过道上胡乱排队,可曲直、可穿插,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方位,不要急于求成,注意难度控制在学困生可解决的范围内,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在学困生对答如流的情况下,加大难度,点出一个人名,让学困生快速说出该名同学与自身比较所处的方位,一开始选择学困生周边的学生作为例题,然后由浅入深,让学困生尝试分析远处同学处于自己所在的什么方位,甚至可以自主的说出,班级里的绿植在某物体的什么方位,深化了解并区分“前、后、左、右”针对学困生的基础水平,在课堂提问中,尽可能抽取学困生回答较为基本的问题,只单纯说出数学概念或理论即可,然后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做进一步阐述,以同龄人的视角传递数学知识,在学困生答对后,不要吝啬赞扬的言语,让全体学生为其鼓掌,并以温和赞许的眼光注目着学生,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肯定,给予学生前进的动力。
二、课下填补空缺
课堂时间有限,学困生自身知识漏洞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填补,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为学困生加强辅导,例如:每天课后任务时间,学困生难以自主理解题意,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与学困生视频讲解大致的题型与题目要求,先让学生明确问题重心,引导学生自主摸索探究数学问题,将数学习题分为几个答案模块,一步一步的操作,针对学困生解答过程中的“拦路虎”,帮助学困生整理思路,拓展思维空间,在日常学习中,分配小组任务,让进步较快的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经验,传授学习心得,使得学困生根据他人的优势规避自身不足,找到自己学习的错误点,并踏上正确学习、适用于自身的学习方向之路[2],鲁迅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利用时间,在不影响学困生作息的情况下,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以基础贯穿为主,将前期学困生落下的知识空缺填补完整,让学困生在平等的起跑线上与同龄人共同进步。
三、层次化教学任务
数学学习的成效体现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多维角度分析问题、探索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学困生针对数学习题,通常一种思路都没有,完全摸不着头脑,教师一味的批评无济于事,应针对学困生的真实情况,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先以学困生简单下笔的练习出发,提高学困生的问题研究积极性,树立学习信心,再循序渐进的融汇内容广泛的知识,当面批改学困生的作业,避免繁重的课业压力与深奥晦涩的数学问题,对学困生造成的心理抵触,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趣味问题,例如:学习“加减法”时,教师拿出几块糖,分给A一块,B两块,让学生计算一共送给学生几块糖?B比A多几块糖?答对了就将糖果送给学困生做为奖励,再比如:学习“乘法”时,先让学生练习2*3/5*6等简单的乘法计算,在学困生掌握了乘法的运算规律后,计算2*3*5/12*3等难度较高的乘法问题,逐渐在问题的肯定否定、分析与解决中形成自我满足,真正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四、建立评测制度
在班级建立合理的评测体系,不局限于书面成绩,针对学困生不同层面的进步都记录在册,鼓励学困生互相竞争[3],例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下任务认真完成、连续3天准确率达到80%等,均可作为加分项,并定时将学困生的进步与家长分享,引导家长转变对学困生的态度,抱有热情肯定学困生的成绩与努力,感受到来自家庭与校园的温暖,学困生的学劲更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天性。
五、结束语
数困生与其他学生无异,均潛藏着无穷的数学智慧,只是被封闭在内心狭小的空间里,得不到挥发,教师应做一个启蒙人,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数困生较为落后的基础水平拔高,切实完成学困生的学习转化。
参考文献:
[1]林玉祥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著.数学学习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7.
[3]金志成.学习困难生的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1):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