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一语文课堂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2018-06-07闫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5期

闫新

摘 要 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帮助他们通过适当的授课方式实现其目标。

关键词 分析自己 了解对象 参与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既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是正在发展,但可塑性较强的人。因而要求教师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美国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曾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他到底有何妙方呢?他的妙方就是运用赞扬激励。先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再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出考试题目,让学生通过用脑思考从而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有了进步后,再一点点地加大测试难度,使每个学生只要费点努力都能做出来,这样每一次的好成绩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最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干劲越来越大,可想而知,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我所教的15级1班共有51名同学,据我了解,他们之中至少有5-6名同学是因为家长的原因来到高中就读。本是家长软硬兼施使其来到学校,学生本人自然谈不上什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家长对他们的要求是别在学校出什么乱子,能学点就学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课堂学习状况可想而知。睡觉、看明星八卦杂志、玩手机、甚至无聊发呆是他们的课堂主要内容。

我针对此种现象,对他们进行了语文基础知识调查。问他们课文上的汉字大多识不识,书下注释能看懂不,能读下来一篇文言文不,会断句不等问题,从小学初中知识入手,帮助其学习语文。在课堂上,最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例如:在讲《蜀道难》这篇课文时,让其背诵一首李白的诗,不论小学中学课本知识,只要是李白的作品就行;在文言文中,“行”是什么意思“走”是什么意思;简短的段落,让其朗读,使其在课堂上有课堂归属感,有我也能回答问题的想法;练字只要其认真临摹,就及时对其表扬;课前三分钟演讲,只要其能在讲台上流利的读下来抄好的演讲稿,就是进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心,使其融入到班级体中去。

在班级中还有这样一部分同学,在初中是本来没有能力上重点中学,在初中学习成绩很一般,扩招使这部分同学来到我校的普通班,成为了班级的中坚力量。之所以成绩一般,是因为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懒惰,自我约束力差。在日常教学中,常遇到这部分同学们在课上呆坐,没有几个举手发言的,对老师的提问置之不理。老师虽然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可学生俨然一幅旁观者的模样,不和老师互动,教学效率很低,甚至教学无法进行。为此我常常感到头疼,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呢?

课堂参与意识方面课题已有人进行研究,并且采用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一些培养方案。但针对高中学生语文课堂方面却少之又少。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

针对高中一年级新生,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学习环境不同,培养方式方案应更有针对性。高中语文的基础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热爱语文,喜欢语文,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帮助他们通过适当的授课方式实现其目标。学生心里主动产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其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

2015年10月份,我针对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方面做了一份班级学习状况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从实际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为解决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使问题更加明细化,以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同学不参与课堂活动,是由于相关的知识不足造成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很多在初中小学应该会的知识他们没有牢固掌握,因为知识脱节,所以没有能力参与课堂活动。例如在进行古文教学中,很多同学根本就不知道一些基本字的解释,导致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一问知识就卡壳,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师生互动。

温故而知新,没有“故”哪来的“新”?学生学习要以旧知识为基础,所有新知识要么是在已知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是由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这是学习发展的一般规律。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知识简单了内容变少了,学生心里压力降低了,学习情绪明朗了,渐进式地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引导基础薄弱学生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的会——兴趣浓——跟得上——学会了……。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因此,针对班级同学语文知识整体薄弱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把所教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有的不是教师(下转第111页)(上接第109页)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尽可能多的设置各种梯度的学习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各项环节中。同时,又要关注学生共同进步发展的群体状况,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知识是原材料,学生就是那个掌勺的厨师,油盐酱醋各种调料的多寡是学习基础,刀工的熟练程度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做出的菜口味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要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从实际出发,都有参与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意愿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能行让学生学习有源动力,参与和赞赏也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学习的阶梯式平台,并且及时传递出来自教师的赞赏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让学生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学习能力,由外而内地逐步渗透,让学生自己琢磨出“原来我可以学的更好,我的学习能力可以更强”这样一个自我肯定的讯息。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必须得建立在学生已知或已懂的知识基础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我发现班級同学课堂参与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不再害怕提问到自己,而是积极主动地在小组内思考,发言更大胆了,想法也越来越多了,师问生不答的尴尬局面再也没有出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的课堂氛围正在形成。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意识,发掘自己潜能,了解学习的特点,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不论白猫黑猫,能让学生参与就是好猫;教无定法,适合就是最好的法。在教学的道路上,全方位统筹管理,把学生学情作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关注落实各个细小环节,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认真踏实地进行教学与反思。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学好、学会。

参考文献

[1] 张雪龙.学会参与,走向未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4).

[4] 朱募菊.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