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阆中古城地名的文化语言学考察

2018-06-07王施懿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宗教风水科举

王施懿

摘 要 地名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城市地名是诠释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之一,它具有文化认同性和延续性。通过对阆中地名的文化考察,总结出阆中地名里蕴含的四类典型文化类型:群雄纷争、豪杰迭出,以张飞为代表的三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唐代风水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为代表的风水文化;以宋代“三陈”,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及各种宗教并立共存,百花齐放的宗教文化。

关键词 阆中地名 文化语言学 风水 三国 科举 宗教

“地名是社会现象而不是地理现象,地名学属于社会学科”。正是由于地名是人类交际活动,思维活动的产物,所以它与生俱来就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每一个地名背后总有一段关于由来的故事,每个故事之中又蕴含着地名独特的寓意。由于在语言的发展中,地名的变化相对缓慢甚至停滞,具有顽强性和稳固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地名就是沉淀的历史,封尘的记忆。如果把语言属性和文化属性作为地名的两种特性,那么它的文化属性就是一种孕育着一个地域纵横古今、包举宇内的气度和魅力的内在属性,就像英国语言学家L.R.帕默尔曾说:“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往往能够提供重要的证据,得以补充和论证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可见地名就是文化的镜像,作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

“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这句对阆中人来说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游历阆中山水后送给这座古城最珍贵的礼赞。阆中古城经历千百年时光的洗礼和雕刻,经营创造出绚烂奇绝的“阆苑仙境”,累积沉淀下了多彩瑰丽的历史文化。城市地名是诠释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之一,它具有文化认同性和延续性。历经千百年岁月,阆中地名里留下了群雄纷争、豪杰迭出,以张飞为代表的三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唐代风水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为代表的风水文化;以宋代“三陈”,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及各种宗教并立共存,百花齐放的宗教文化。

1阆中地名与三国文化

阆中是一座因为桓侯张飞而闻名的城市,这座古城中的三国文化主要来自张飞镇守阆中的七年。据《阆中县志》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六年(201)至成汉嘉宁二年(347),阆中为巴西郡治。……三国蜀辖阆中、南充国、西充国、安汉四县,蜀汉司隶校尉西乡侯张飞镇守阆中达七年。”在巴地,张飞不仅骁勇善战,以一敌万,致力于御敌护城,而且还采取善待百姓,重视农业,兴修水利等措施促进阆中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历史和人民的肯定。《四川通志》评价他:“蜀汉张飞以车骑将军守阆中,有保障功。”在民间,张飞也被亲切的尊称为“张三爷”“虎臣良牧”。

在历代对张飞的缅怀中,有数量众多的地名是为纪念这位三国武将而存在。其中直接来源于“张飞”姓名的地名,如“张飞大道”“将军广场”“张将军亭”“良牧街”。最久负盛名的地名是座落于古城西街的“张飞庙”,又称“汉桓侯祠”,祠内有张飞墓。汉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伐吴,报孙权袭斩关羽之仇,下令张飞率兵万人会师江州。临行前夜,张飞被部下张达、范强所害,其首顺流至江州,其身葬于阆中。阆中人视张飞为庇护者,在他墓前修庙祭奉,以期其身后遗惠于民。除了得名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有许多地名来源于阆中人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或附会自《三国演义》等史传小说,或直接源自百姓的主观臆想。其中得名于张飞英雄事迹传说的地名如“瓦口关”,相传为张飞大败曹军大将张郃之处。又“紫练山”本是张飞战张郃的屯营之处,后传为张飞在此饮酒装醉,大骂张郃,诱其出关之地。还有传说为张飞下棋之所的“棋盘山”,张飞行军插旗之处的“插旗山”,张飞行兵途中马渴难耐至于平地跑泉的“马跑泉”,取自《三国志》“万人敌之”的“敌万楼”等等。除了张飞,还有一些地名是与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相关,如“武庙街”,又称“关王庙”“关帝庙”,祀关羽;“诸葛山”传为诸葛驻留处;“严颜寺”是为纪念三国名将严颜。

三国文化,特别是张飞在阆中人心中早已凝聚成了一股浓浓的三国情节,历久弥新,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在阆中现代地名的命名中,以三国文化要素得名的地名与日俱增,比如“张飞大道”“张飞园”“将军广场”等。新近的文化景观和古老的历史遗迹成为阆中古城文化不断沉淀发酵的双动力。

2阆中地名与科举文化

自公元607年隋炀帝的提出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废止,科举制历经沉浮一千二百多年,终成历史。这是一条历朝历代莘莘学子通往仕途的一条必经之路。在历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几百万学子中,最后能够大魁天下问鼎于世的状元不过500多人,其中四川籍的仅15人。据《阆中县志》记载:“自唐初开科举至清末废科举,阆中有状元4人,进士115名(含状元、内武进士15名)、举人402人(内武举104名)。”阆中状元约占四川状元人数的1/4,进士举人数量也名列前茅,素有“蜀之人物,惟阆为盛,科名之盛,甲于天下”的赞誉。阆中的四位状元分别是唐代的尹枢、尹极兄弟和北宋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在历史上,兄弟齐中状元本就凤毛麟角,阆中两朝并出两对胞弟状元,实属罕见,时称其为“梧桐双凤”,可谓兰桂齐芳,历代流为佳话。陈尧叟、陈尧咨的兄弟陈尧佐虽未在状元之列,却也才华横溢,于端拱元年进士及第,任地方节度使。同时,他还是一名水利专家,治水功绩卓越。在阆中,陈尧叟、陈尧咨、陈尧佐三人因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又同出一家,所以并称为“三陈”。因为“三陈”兄弟比尹氏兄弟的经历更加具有传奇性,所以流传至今的“三陈”状元传说远多于尹氏兄弟。在《状元传说与阆中旅游》一文中,关于尹氏兄弟的传说两则,关于“三陈”兄弟的有六则。在以纪念历史人物及事迹为主的地名中,阆中科举文化地名大部分来源自“三陈”兄弟。单独纪念尹氏兄弟的地名仅有“状元街”“解元乡”两处;纪念“三陈”兄弟的地名有“三陈街”“三陈书院”“书院街”“龙爪滩”“紫薇亭”“将相堂”“状元洞”“捧砚亭”等。

状元及状元传说属于阆中科举文化中的核心文化,而座落在古城学道街,被誉为“中国科举文化的活化石”的清代贡院(俗称考棚)又对文化传承起到了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的作用。在阆中古城區,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清代贡院为中心,由府县文庙、学道街、状元街、三陈街组成的科举文化街区”。

3阆中地名与风水文化

阆中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誉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的四大古城之一,而它又以其独特的风水文化独步天下,脱颖于其他古城之列。阆中在治城选址、布局上均契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地理五诀——龙、砂、穴、水、向”的完美组合,向来就有“风水之都”“阆苑仙境”“嘉陵第一江山”等美誉。由于阆中“山围四周,水绕三方”的封闭性地理环境,古城风貌得到了天然屏障的保护,所以阆中古城是按照古代,特别是唐代天文风水学理论营建、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城。

说到唐代的风水理论,就不得不提到唐代的天文学家、风水大师袁天罡,他是“真正使阆中以‘风水宝地名扬天下者”。据《古今图书集成》第597卷记载:“唐贞观中有望气者上言太宗,观测天文,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太宗令袁天罡测步王气,由长安到四川,行至阆中,果见灵山嵯峨,佳气葱郁,其脉在蟠龙山山系之小蟠龙山鞍部。袁天罡在此处凿断石脉,水流如血,阆中人呼其地为锯山垭。”“锯山垭”也就是现在的“锯山关”。几年后,与袁天罡齐名的另一位天文风水大师,他的好友李淳风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循剑阁金牛古道入阆中。袁、李慕阆中为风水契合之地,灵气聚集之方,则定居于阆中天宫乡,并不约而同选择了具有风水学上罕见的“九龙捧圣格”的圣宝岗(现天宫乡)为葬地。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风水大师,于是在他们坟冢中分点上建“天宫院”,这里最终形成“双墓护院”的祥瑞格局,成为阆中风水文化胜迹。与“袁李”相关的地名还有“淳风楼”“淳风村”“观星台”“天罡街”等。

阆中风水格局不仅体现在山川景胜中,在城市格局里也体现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风水传统。阆中古城总体布局以中天楼为中心,以“十”字形大街为主干,向东南西北四面展开,正应了“天心十道”之喻。在这种布局下,街巷走向也多考虑风水理论,有以四方命名的街道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以“街山相对”为原则命名的街道笔向街、锦屏街等;以“街河并行”为原则命名的街道如上新街、下新街、上沙河街、下沙河街等。

4阆中地名与宗教文化

《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巫鬼,重谣祀”,并“与巴蜀同俗”,可见“巫鬼文化不仅来自楚人,也是巴人的传统”。唐代诗人杜甫游阆中南池后留下诗句“南有汉王祠,终朝走巫祝。歌舞散灵衣,荒哉舊风俗。”说明这种巫风遗俗在唐代阆中仍是大为盛行的。巴人文化源于“图腾崇拜”,《说文解字》释“巴”为“虫也,或曰食象蛇。”或许正因为巴人的这种鬼神、图腾崇拜传统,在阆中首先出现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汉顺帝时,张道陵与其弟子来四川修道,侨居阆中,作道书24篇,创立道教。”此后,道教一直在阆中广泛传播,先后有葛洪、薛道光到阆中修道云游。直到清初,锦屏山纯阳洞、玉台山天目观、蟠龙山麓东岳、南岳殿,以及县城内碧玉街都是道教活动的场所。此外还另筑有众多道教建筑,以此命名的有有玉皇观村、万寿宫街、天上宫街等地名。

道教在隋唐时逐渐衰落,继而盛行的是佛教。在唐代,阆中就建有大量佛教寺庙,如开元寺、圆觉寺、永安寺等,其中最为宏伟的是建成于后唐天成年间的大佛寺(又称大像寺),几经修缮,保存完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阆中宗教地名中,佛教地名数量最盛,并多以宫、庙、寺、庵、观等佛教建筑得名,如天宫院、观音寺、白花庵、白塔寺、龙脊观等等,可见其当年的辉煌与气度。

伊斯兰教在阆中的历史虽不如道教、佛教来得悠久,却也有欣欣向荣之势,以至于在阆中文成区形成了博树回族乡,成为一个回民聚居区。伊斯兰教于清代传入阆中,城内有两处清真寺,一为“老寺”,一为“东寺”。清康熙二十三年,沙特阿拉伯麦加人华哲阿卜董喇希传教并定居于此,二十八年,去世安葬于蟠龙山麓,阆中人建“久照亭”纪念。“久照亭”即现在的“巴巴寺”,“巴巴”在阿拉伯语里是“祖先”或“祖师”的意思。巴巴寺在阆中穆斯林心中具有非常圣洁庄严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的“麦加”。与巴巴寺地位不分伯仲的另一处伊斯兰教圣地是位于礼拜寺街的“清真寺”,它是由陕甘土木专家于康熙八年,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而建。这两座寺庙成为阆中伊斯兰教文化中心,也是穆斯林心中最神圣的殿堂。

除上述三教外,还有于光绪年间传入阆中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法国神甫,英国盖士利为了传教首先在阆中主持修建一些教堂,继而吸引了其他欧洲国家教士加入传教,最终天主教和基督教成为了阆中宗教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与此相关的地名大都反映出西方宗教浓厚的普世救众的观念,如福音堂、临济堂等。

5结语

通过对阆中古城命名来源的考察,又为阆中地名的构成和发展提出了社会文化方面的解释。“义、音、形是地名的三个要素”,从“音”“形”到“义”是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过程,因此,地名通常留下人类思维的印记,成为时代的标记、历史的烙印。地名也就同时被赋予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意义。阆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对阆中地名进行语言分析的同时又对其文化要素进行简要分析,主要从三国文化、科举文化、风水文化、宗教文化四个方面考察,以求重见经历了沧海桑田、时代更迭后的阆中弥留下的历史文化宝藏。从阆中地名体现出的阆中特色文化来看,地名更是突出反映了阆中民族文化特征及时代更迭下的文化变迁。总之,阆中地名与阆中文化之间是一种互为表里,唇齿相依的关系。当然,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本文只对阆中地名做了初略研究,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仍然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并未有所触及。

“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川渝灵性巴阆风”,这幅张贴于大街小巷的对联完整且精辟地概括了阆中古城的文化风韵和绰约风姿。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轨迹和百余处的名胜古迹,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如欲穷尽她的风采,那么对阆中地名的研究就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 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83.

[3] 雍正.四川通志[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

[4] 黄涓.状元传说与阆中旅游[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5] 刘先澄.阆中古城街道[DB/OL].http://bbs.lz520.net/thread-118811-1-1.html,2009.

[6] 史幼波.阆中,中国风水文化之都[J].中国西部,2004(03):15.

[7] 林永仁,来层林.巴楚文化[M].华文出版社,2000.

[8] 阆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阆中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9] 蔡玮.汉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01.

猜你喜欢

宗教风水科举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小小花钱看科举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