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对初中学生成长的作用
2018-06-07蒋颖
蒋颖
摘 要 音乐教育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一种高尚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论述了音乐教育如何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中,探讨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和睦的人际关系、增强与调节学生的自信心、磨练意志等初中学生成长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学生成长 德育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由于音乐教育手段中的音乐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关系,比其它艺术教育中的这种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因此,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发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良好的音乐素养与教育,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心灵、提升其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音乐教育有它本身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初中的音乐教育以它潜移默化的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来实现它自身的目的和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陶冶性情、培养高尚人格、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素质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运用知识。
1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音乐无异于像空气和水一样的重要。每一首歌曲、乐曲都是在情感的驱动下诞生的,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在情感共振中让学生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不断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例如:作者在教唱穿山中学八年级168班《保卫黄河》时,先将歌曲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流传情况等进行简要的介绍,给学生讲解本曲目的音乐知识。然后,任课教师有感情地范唱,同时弹奏,给学生一个优美而完整的音乐感受,使中学生在感官上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歌曲的感悟也较好。第三,引导学生领悟该首歌曲的曲调与歌词之间的联系,了解歌曲是抒写,还是抒情;是重曲调,还是重励志。了解该歌曲所要表达的内涵及其情感,然后在伴奏下教唱学生演唱。
作者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中注意帮助初中学生了解各类歌曲的歌词与曲调如何做到紧密关联,相得益彰的。在初唱时,有意识的放慢速度,帮助学生划拍子;学生们初步唱顺后,则让学生分开男女生,按乐曲鸡伴奏所需要的速度、音调去演唱,唱出意境,唱出感情。同时,教育学生了解该类歌曲的运用手法,让学生们带着感情去涌读歌词;并在涌读、演唱过程中感受词曲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并使学生体会音乐的如下三点作用:
(1)音乐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育的熏陶,往往能活跃学生们的思想,增强她们的创造灵感和思维,启迪与开阔中学生的视野,也是调节学生情绪的合理途径。在音乐教学等艺术课堂中,不能忽视音乐课程教育的启发性、灵感敏锐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音乐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作的过程,它们都需要音乐想象力作保证。音乐可以激发人们情感共鸣,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
(2)音乐有助于陶冶中学生的情操,调节她们的情绪。优美舒畅的音乐可以引导学生调节其他课程学习可能带来的压抑情绪或情感,促进学生的自我安慰与疏导,从而调节压抑的情感或疲惫身心。初中音乐教育系以词美育人、以音调感人的一种艺术教育类课程,可以作为对初中生进行灵感思维教育、陶冶一定时期情操的内容与途径。
(3)音乐能促进身体和谐与健康。音乐能够使人激动,给人以美感、愉悦的心情。优美的音乐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产物,在优美的旋律中人们可以得到放松、平衡,达到和谐安逸,促进了身体的和谐与健康。音乐能够使人产生一种顽强的意志和力量。欣赏音乐可以使人缓解疲劳,增加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2寓德育于音乐
音乐是一种可以激发初中生感情和表现的艺术,它用美妙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优美的音色来表达情意。音乐即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观念起很大的影响。音乐教学中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初中音乐教学大纲》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渗透列在第四项,是为了突出“音乐”作為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此外,音乐教材中也渗透了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1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音乐教育可以灵活的贯穿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课堂教育之中,使音乐知识学习、思想品德教育与能力培养、音乐爱好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牢固树立德育意识,做到毎堂课都渗透着德育。有些教材本身融入了明显的品德思想教育目的,如《歌唱祖国》、《让世界充满爱》等。有些教材属于隐性教材,如《东方之珠》、《公民道德歌》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发现、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歌曲中所渗透的德育意识。
2.2德育教育渗透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设计教学各个环节,使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师进入课堂问好、演唱坐姿到歌曲结束都要有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良好的行为。
2.3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在学唱歌曲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还要表现歌曲的感情色彩。在学生生动的演唱过程中寓理于情,体验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及情感教育。这也可以体现音乐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之一。
2.4寓德育于教师自身形象中
要想教好学生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民族;有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教学态度,在教学中要有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伴奏,使初中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3以乐促智、以乐怡性
艺术、科学的认识和音乐课堂教育能帮助学生们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开阔知识视野,让学生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学生在演奏、欣赏或演唱音乐歌曲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的意境”来塑造音乐中的“梦幻形象”,从而基本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促进初中生学习过程中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发展,培养获得灵活多样的想象能力。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三大基本特征,不时点拨中学生的情感火花,设法有效打开其心灵之窗。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表现音乐中丰富愉悦的情感内涵,用音乐树立健康的灵魂。
4音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1)音乐教育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都可以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完善精神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如作者在对穿山中学八年级168班进行《国际歌》、《国歌》、《蝶恋花》、《红梅赞》等经典革命歌曲的教唱中,美妙的词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形成热爱祖国、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是有着不可忽视作用。
(2)音乐教育促进初中学生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形式。它积淀着人的情感和理想,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因此,学生的品格可以得到良好的塑造,促成个性品质向着完善和优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各种音乐技能的训练还有助于学生的自制力,毅力和耐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青少学生有时情感容易激动或愤怒,如果引导不好可能形成性格上的问题或习性。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讲解典型问题,避免以偏概全。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细细欣赏与体会音乐的真正内涵。在高雅的音乐旋律熏陶下,使学生内心情感倾诉到音乐家、作曲家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使灵魂升华,身心快乐愉悦,进一步达到培养其高尚情操的目标。
(3)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启迪智慧的增长。音乐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运用和发展过程,但由于音乐不是单向思维的载体,因此,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心智活动存在着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比如音乐的无语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像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与数学的某些对应,又可以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种多向思维的交替运用,可以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结合联想、记忆和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有促进智力开发的作用,提高听觉和视覺的综合感知能力,所以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把音乐比作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
(4)音乐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音乐教育具有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作用。这些音乐本体功能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在学生们日常排练或比赛中,不但在音乐水平上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感悟到各种艺术活动尤其是音乐缺乏素养品德、基本的艺术修养将无法完成。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同学们不但可以从音乐的学习中获得心灵升华,还可以汲取人生奋斗的力量和慰藉。沉浸在音乐教学或演唱的汹涌澎湃中,去学习音乐,提高她们的情商和智慧,为中学生们取得明天的成功奠定奋斗的基础。
音乐教育在培养全面型和充满激情的人才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初中教育的重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今后的音乐教学教育中,不断突破和挖掘,为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的、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