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元窑概述

2018-06-07刘惠昀

神州·下旬刊 2018年5期

摘要:广元窑是四川著名的民间古瓷窑,本文从广元窑的发展历程、烧制工艺、釉色纹饰特征等方面对广元窑进行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广元窑;烧制工艺;釉色纹饰

一、广元窑概述

广元窑是四川著名的民间古瓷窑,其中心位于四川广元瓷窑铺地区,现在学界一般认为瓷窑铺窑址就是广元窑窑址所在。瓷窑铺窑址在广元市北郊约6公里处,沿嘉陵江西岸分布。广元在唐宋时期商旅云集,商业繁荣,“斗茶”活动十分流行,斗茶的茶汤泛起的白沫,与黑釉瓷最为相称,故以黑釉瓷在当地十分的畅销。黑釉瓷的畅销促进了广元窑的极大发展,这一时期,广元窑的瓷器通过水路销往嘉陵江沿岸以及川渝地区等。

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广元窑开始烧造的年代。根据广元窑出土的器物来看,有较多具有宋代造型特征的敛口黑釉茶盏、六出花瓣口盘、六棱钱纹碗以及兔毫纹盏等;而它的产品多具敞口,茶盏多为敛口浅圈足、大平足或玉璧底,具有典型的唐五代特征;茶托多与五代越窑相似,由此推断广元窑开始烧造的时间可能属于唐五代时期。至于广元窑的停烧年代,1930年所修《广元县志》载,“其陶器不知何时没于水……因陶没而业歇”,清乾隆二十三年《广元县志》则明确记载广元窑是在明代被淹没停烧,可见广元窑停烧时期应为明代左右。瓷窑铺遗址在发掘时大致分出了三个文化层,其中第一层为明清及近现代的文化层,较薄且包含物少;第二层及第三层都较厚,出土了各类瓷器、瓷片、窑具等,其中又以两宋的堆积最丰厚,元代次之,表明两宋时期是广元窑的繁荣时期。综上所述,广元窑应兴于唐五代,盛于宋,衰于元,在明代时停烧。

瓷窑铺窑址出土完、残瓷器、窑具等遗物7000余件,清理出了窑炉三座、作坊一处。三座窑炉从残存部分来看,应为马蹄型窑。破坏严重的两座残宽仅1-2米左右,最完好的一座全长6.48米,最宽处也仅有4.38米,其窑床长2.24米、宽3.64—4.04米,这三座窑炉规模较小,与最长可达20米的龙窑相比,显得容量很小,这说明广元窑是规模不大的地方民窑。另一方面,其窑炉由窑道、窑门、火膛、窑床、挡火墙、烟道、排烟室等部分组成,结构完备,表明广元窑规模虽小却已较为成熟。

二、烧造方法和产品特征

瓷窑铺窑址被认为是广元窑窑址所在,从瓷窑铺出土的窑具来看,主要有匣钵、垫条、垫柱、垫板、垫饼、垫圈、垫条、支钉等。从出土的窑具来看,瓷窑铺遗址出土的匣钵品种和数量都颇为丰富,表明匣钵装烧的烧制方法在广元窑似乎颇为流行。

窑址出土的匣钵有直口、尖底的漏斗状钵,也有直口,上大下小凹圈足形匣钵,还有敞口、斜直壁、凹圈足的碗状匣钵,应该是烧制不同器物所用。从出土遗物来看,收集的标本中有碗粘连在匣壁上的情况,也在匣钵内部空间发现了用手捏制的泥饼、三叉泥棍等遗物,说明广元窑既有一匣一器的烧法,也有一匣多器的烧制方法。在烧制的过程中,会在匣钵底部放上沙粒防止粘连和烧结,在许多遗物的底部甚至还粘着烧制的沙粒。广元窑当时可能采用有大小套烧和叠烧的方法,出土的碗部分是底内一圈无釉,可能是叠烧时防止粘连故意为之。

从其余的窑具来看,垫圈、垫条、支钉等均有发现,表明广元窑的装烧工艺已基本成熟,能够充分利用窑内的空间,增加装烧密度,借此充分的提高产量。

广元窑产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产品几乎以日常生活实用器为主,装饰器物较少,产品主要面向的是低等级大众,应该是市场化的影响。从出土器物来看,广元窑的主要器物有瓷器包括瓷器中以碗居多,此外还有罐、钵、盏、粉、盒、碟、盘、盏托、水盂、灯、臼钵等,另有部分的瓷塑玩具,均是低端的日常生活用器。除了在广元窑窑址内发现的、骑兽瓷人、跽坐瓷人、鱼等玩具外,在广元当地还有部分的猴子骑在马背上的广元窑烧制的瓷人传世,当地人称之为“马上封侯”,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购买这种瓷玩具的是什么人呢?既然有马上封侯的美好愿望在里面,那么肯定就不可能是王侯之家了,那么使用者应该只是一些渴望成就王侯的普通百姓而已,此也可从侧面反映出广元窑瓷器的日用化和低端市场化的特征。

三、胎釉与纹饰

广元窑瓷器的胎主要为夹砂泥胎,质地坚硬,瓷化程度高,胎体多厚重,亦有少数薄胎。瓷器胎色较杂,有黑色、褐色、灰色、红褐、砖红、黄褐以及极少量的白色胎,广元窑制胎瓷土质量较差,导致胎体胎色班杂,胎面不平,为了克服本地瓷土质地粗糙、颜色深的缺点,广元窑的瓷器大多会在胎体表面饰以一层质地较细的白色化妆土,以平整较粗糙的胎体,减淡较深的胎色,方便上釉、彩绘等装饰加工,使产品更加美观。同时,广泛使用化妆土让广元窑避免了从外地购入更优良的瓷土,可以大量利用本地的瓷土材料,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广元窑瓷器常见釉色有黑色、酱色、绿色、黄色、白色。及少量其他色釉,以黑色釉为主,酱色、绿色、黄色、白色以及其他色釉数量相对较少。广元窑以黑釉瓷著称,其黑色釉釉面光亮莹润,呈色多样,有乌黑、亚黑、棕黑等,黑色釉的瓷器中也不乏产生了兔毫以及玳瑁斑纹等精美的瓷器,其中的仿建窑兔毫盏色彩多变,极具特色。因为黑釉瓷是广元窑的代表产品,所以黑釉在碗、罐、钵、盏、盘乃至瓷塑玩具等诸多器物上都可以见到,非常普遍。酱色釉通常施釉较薄且均匀,常在底部出现流釉现象,常见于未施化妆土的器物。酱色釉中较为特别的有紫红色的“仿紫定”,以及状若油滴、做工精湛的鹧鸪斑釉。绿色釉色翠绿,莹润明亮,也有绿色釉中闪现银灰色的器皿,常见于长颈瓶以及香炉等器物。两宋时期陶瓷中施用鲜明黄色釉者极少,广元窑的黄釉瓷可谓独树一帜,色泽明艳,主要器物有直颈瓶、三足炉、碗、茶盏及茶托等。此外广元窑还有少量的白釉瓷,多为瓶、罐,并配以彩绘的花草纹、水波纹。

广元窑瓷器装饰种类繁多,有压印纹、刻划纹、釉下彩等常见的纹饰,颇具特色的是粉绘、彩绘工艺,待瓷器上釉后人工在不太光亮的釉面绘制花纹。其花纹多以花卉为题材,表现花瓣、草叶、水藻、折枝花卉等自然植物。粉绘常用浅绿色绘出装饰线条与花瓣相配,而彩绘图案多使用酱釉色在白釉上绘出深浅不一的花纹,也有更为随意的点彩花纹,寥寥几笔点出轮廓,古朴自然,简约豪放。彩绘的花草纹饰在广元窑的各种瓷器上非常常见,既有瓶、罐、盘等较大的器物,亦有小件的碗、盏等。除开釉上彩绘,广元窑瓷器中也有釉下彩绘的。常见的手法是在白色化妆土上绘褐色折枝花,有牡丹纹、芍药纹及草叶纹等,然后再在上面施一层透明釉。广元窑也有很多采用印花、刻花工艺的瓷器,是制作时趁胚胎未干使用事先制好的模具印、刻。该工艺花纹也多采用花草等自然植物为题材,另外还辅以几何花纹,连续组合的如方块雷纹、十字纹、弦纹以及各种线条,也有云雷纹、宝相纹作为装饰,常见于白底素胎器以及绿釉兽面环瓶。在瓷窑铺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碗的残片,内壁印有莲花、荷叶、湖水、水波结合而成的图案,组合了自然景物,显得十分精致。

广元窑以黑瓷而闻名,宋代烧制黑瓷最出名的当属建窑。在广元窑址为发现之前,我们常常将其产品认为是建窑的黑釉瓷,两个窑口的黑釉产品风格相似,造型和施釉方法有颇多共同点,难免误混。广元窑与建窑黑釉瓷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胎的不同,建窑多生产皇家贡瓷,其胎体质量较高,孔隙较小,产品瓷化程度较广元窑高,胎面不见化妆土;而广元窑由于原材料质量较差,胎面粗糙,孔隙较大,胎面多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胎面是否有化妆土是广元窑与建窑黑瓷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此外,广元窑常见的压印、刻划、釉下彩等花纹装饰建窑也基本不见,相比之下,广元窑的花纹装饰相对简单,这也可能是作为民间窑口的广元窑与建窑较为明显的区别。

简而言之,广元窑烧制工艺相对简单但已基本成熟,能够实现批量的烧制,生产的产品做工相对粗糙且装饰相对简单,但是颇具地方特色,许多装饰花纹很少见于其他窑口,产品种类丰富但是以日用器为主,装饰器物基本不见,表明广元窑是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和宋代瓷器手工业繁荣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地方性民间窑场。

参考文献:

[1].广元市瓷窑铺窑址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03(03):3-21

[2]贾红丁.妙趣横生的广元窑瓷塑[J].收藏界,2011(09):56-59

[3]悠然.宋代四川广元窑瓷器的釉色与纹饰[J].收藏界,2009(10):90-92

[4]杨清慧,李盛明,刘南方.浅论巴中地区出土宋代瓷器[J].四川文物,2016(03):71-77

[5]伍秋鹏.试论四川古陶瓷的窑系(上篇)[J].收藏界,2006(12):86-88

[6]安剑华.四川盆地唐宋时期制瓷工艺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5.

作者简介:刘惠昀(2001.7.26),女,漢,四川省成都第七中学(林荫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