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语境下的“语图之争”之我见

2018-06-07陶苗苗

神州·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学

摘要:语图之争,顾名思义,“语”即文字、语言,对于一事物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描述;“图”即图像、映像,对于一事物的创造描绘或原样复制,语图之争可理解为文学与图像的争论。文章在西方语境下结合我国现阶段影视文化发展现状,从图像艺术与文学的关系、影响等方面分析“语图之争”。

关键词:图像艺术;文学;语图之争;影视化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文学被逐步边缘化,失去了曾经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支配地位,而视觉艺术借助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迅速崛起,已经牢牢地占据了公众视野的中心,图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思考的主要方式,当今世界正走向图像艺术辉煌的时代在读图时代。随及会产生一些看法,图像艺术不断发展壮大将以其绝对的优势全面压倒文学,文学将逐步边缘化直至最终消亡。在我看来,文学与图像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存在冲突,对于现今出现的“语图之争”,我们应该通过对文学与图像艺术的调整实现两者的融合共赢。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缺少了文学的图像艺术,缺乏逻辑与内涵

图像艺术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不断变换的画面和仿真悠远的声音通过借助各种媒介向外传递,表达出创作者的主体思想文化、观念价值和审美情感。文学,是人类经过不断的创新传承形成的文化瑰宝,以口头传承或文字记录等方式存在。随着科技进步,出现如电影、电视、VR技术等传播媒介,这给图像艺术的发展提供助力。图像艺术通过上述媒介以全新的物质形态对单一的文学进行改造,把文学内在的审美因素转移到影像中。文字的力量与传染力与之相比更显单薄,画面和声音的出现给审美主体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和记录方法,使受众范围扩大,不懂文字的群体通过图像也能理解事物,增加审美情趣。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好事,但并不能说明图像能够代替文学存在,仅仅说明了它的优越性。

图像艺术离开了文学背景与内涵,就像一种图画与现代技术的炫技,让人感觉看起来很好,却没有逻辑思考的价值。俗话说:好的影视作品来自于好的文学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创作对于影视改编有一种决定性的意义,剧本是电影的核心,贯穿始终,图像艺术是为了更好的诠释剧本逻辑与审美表达。中国著名的老导演、老编剧张骏祥甚至主张:“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1]放眼电影视史,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均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意义深远广博文学作品是电影、电视剧取得成功的基础。比如电影《七月与安生》、《手机》、《我不是潘金莲》,电视剧《甄嬛传》、《红高粱》、《那年花好月正圆》等等。脱离文本的创作,比如电影《长城》,电影的特效制作的特别出彩,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整个视觉观感得到巨大的满足。但是仔细斟酌,整个电影的逻辑与剧情经不起推敲与揣摩,让人只看到了图画却感受不到其中代表的意义。这样的电影只能利用明星效应、流量小生等手段加强宣传进而达到卖座的效果,却也只能做到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2、图像艺术与文学二者相辅相成,融合共赢

图像艺术与文学两者都是传媒审美情趣的媒介,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但同时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文学是以语言文字等表达符号通过创作主体的逻辑性编辑,用词语的叠加和意象的延续,使得读者在脑海中形成自我理解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能够接收到创作主体所表达的意圖与审美理念。以图像艺术为主的影视则是在高技术媒介上呈现不断变换的影像图片形成有逻辑的完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让观众接受其表达的审美理念。文学有着自己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可以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但是图画是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人一目了然。文学赋予图画内涵与意义还有历史等,反过来文学通过图画的展示,能够让人们身临其境,直观感受。

比如人们说起某一本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时,总在不经意间想到在电影片段或者影视剧中也曾出现,在说起经典电影片段时,也会随之产生对与之相像的流传广泛的文学经典作品的共鸣。所以,作为同是叙事艺术的影视与文学,它们之间的彼此共存、相互影响是一个很明显的文化现象。[2]简单来说,文学在广义上是一种文字表达,这也是为什么文学是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所谓的剧本,是属于广义文学的一种,而剧本本身又是影视拍摄的蓝本和依据。并且影视方面的宣传、影视新闻和影视广告节目的编辑和策划也与作者的文学素养密不可分。反之,一些作家在深层叙事艺术手法上,也会根据电影的一些拍摄和剪辑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例如:蒙太奇手法。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导演更加注重作家对于作品的意见与影响,有的直接与原作者合作把小说改编成影视剧。

举例来说电影《烈日灼心》,剧情紧凑,让人时刻捏着一把汗,保持紧张感,悬着一颗心,吸引人不断地看下去。在结尾处还能让人发出感叹,恍然大悟,回味无穷。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电影人们也各有见地,《烈日灼心》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实现了文本与图像的完美结合。从图像艺术的角度来说,镜头的转换,画面的紧张感让人深陷其中,从文学剧本角度,节节相扣的剧情,突如其来的反转,让人措手不及。

由此可见,图画艺术的发展并不能导致文学逐渐的边缘化,更不会造成文学的消亡,而文学也并不会随着图画、视频等的传播而失去他们的生命力,因为文学是基础,没有深厚的积淀,一切都是浮华的表面。图画与文学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对文学与图像艺术进行适时的调整,创造性的实现两者的融合共赢,创造出更好的作品,给人以美的感觉。[3]

参考文献:

[1]张玉霞.论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N].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11

[2]徐安维.刘恒影视改编作品的叙事研究[J].浙江大学,2007

[3]欧阳友权.艺术美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1999.12.01

作者简介:陶苗苗,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籍贯: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

猜你喜欢

文学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文学大师的遣词造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文学画中话
《台港文学选刊》2017年总目录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文学小说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