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丹麦初创企业的诞生
2018-06-07张弓
张弓
2015年,我所在的丹麦公司为了测试一个云通讯系统,要求我接触一家开在公司空置老厂房里的初创企业。企业创始人是个宅家工程师,工作经历不多,长年沉迷航空模型,就是那种一米多长、价值十几万带微型喷气航空发动机的铁皮飞机。这个企业是如何诞生的呢?原来2012年欧盟出台了新规定,5年后道路建造中不允许明火加热沥青。这急坏了不少施工企业。这位工程师将自己最熟悉的微型喷气航空发动机改造成一种涡轮机,体积比电热水壶还小,却可以喷出六百度的高温气体,他用这种涡轮制造了一个手推式高温凝固机,用于加热沥青,大受欢迎。公司2013年成立,2014年出产样品,2015年产品正式上市,第一年订单就高达6000万丹麥克朗(1丹麦克朗大约兑换1元人民币)。公司的宣传材料和路演PPT非常专业,但他们并没有专门的市场人员,这些宣传资料从何而来?答案出乎我意料,企业的产品是自己捣鼓出来的,但战略居然是丹麦政府的有关部门帮忙制定的,路演PPT则是通过我们公司采购找的第三方外包做的。
之后,我和他又聊过几次他的创业历程,发现丹麦有一套非常实用的帮助初创企业发展的流程。
当你开始创业时,丹麦有一个初步发展部门会进行政策讲解,告诉你一些行业和市场的短期形势,让你想清楚是否要真正开始创业。这个环节一般由一线公务员负责,他们行业知识相对有限,但政策知识很丰富。他们会把你的企业登记在册,同时定期追踪,看看政府相关部门是否有必要跟进。
一旦初创公司有了团队、产品和研发路线图,一些政府雇用的专家会来到你的公司,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帮你做产品定位和竞争力分析。当你的发展计划经过他们认可之后,国家的资助也会到位,第一笔创业基金约为200万丹麦克朗。丹麦大量初创企业的最早投资都来自于政府部门的扶持,当企业脱离初创期时,政府则以出售原始股份给创始人的方式撤离。对创业者来说,依赖政府部门投资的风险会比依赖其它方式融资来得可控许多。
如果你的公司研发和项目管理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那么丹麦最大的创业辅助机构——业务发展中心将会出场,它虽是政府机构,但更像一家专注于天使轮投资的投行,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有实战经验的投资界、商界大佬。被其认可的初创企业,除了能得到精英层面的分析支持,更能得到最高5亿丹麦克朗的固定资产调用额度。具体来说,政府相关部门会出面从高校或者大企业中协调借用你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如果没有现成的,便会出资购买并挂在当地大企业或高校名下,以此来确保固定资产得到妥善的监管和保存。万一你创业失败,高校和大企业这类实体也能为这些固定资产找到其他价值,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了解这些后,我才明白为何丹麦作为超高税率的北欧国家,还能一直被评为最适合创业国家的原因。
这些还不算完。在接触了更多初创企业后,我发现很多创业者其实没什么家底,手里现金四五十万丹麦克朗,就敢往投资密集型的制造业里闯了。
我曾经问过其中一些人,你们难道不担心创业失败、人生就此悲剧吗?我被告知,丹麦还有规模庞大的负责初创企业退出的机构。其职能是对创业者提出何时应该退出的忠告,以及降低企业破产对政府、企业和创业者三方造成的损失。机构核心部分由来自全丹麦25所律师事务所中负责商务诉讼的110位专家律师构成,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在一家初创企业完全合规的情况下,尽量消除破产对创始人的经济影响。“我们的每一步战略政府都知道,出了问题,凭什么该让我们自己承担?”曾经有一位创业人士向我发问。
在此之后,我开始对老厂房里那十几家小企业关心起来。曾经以为它们都只是我所在的大公司身边的基础零部件供应商,后来才发现它们什么领域都有涉及,做矿山通讯的,做牲畜称重的,还有做大数据分析的,任何一家都不像和我们公司有直接关联。这些小企业基本都是以很低的租金(大部分由政府补贴)租用大集团的厂房、办公室和生产线。事实上,他们得到的实惠远不止如此,很多小公司和大集团共用供应链,以大集团的名义对外采购,并因此享受极低的成本。他们甚至还公开在大集团内招聘专业人才,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似乎也不反对。
丹麦大企业的周边往往集聚许多明星小企业,比如马士基身边诞生了世界最大的海洋风能制造商维斯塔斯和海上救援制品公司维京集团,哥本哈根毛皮公司旁边诞生了B&O;音响、Jensens银器等奢侈品企业,这些公司或是共用供应链,或是面对相同市场,大家彼此协同但又都处于高附加值领域。比如我工作的老牌工程制造企业,近期就扶持了许多物联网和大数据相关的初创公司。大公司之所以愿意提携初创公司,是因为他们看重小公司灵活的流程,以及因此带来的在某一个新兴领域集中研发突破的能力。
丹麦的大学承载的初创企业就更多了。我曾经拜访过南丹麦大学里一家测试仪器生产商,发现他们不但受益于大学的渠道和硬件,更受益于大学中非常实惠且可靠的人力资源——学生。每个丹麦工科生都需要学习40多小时的产品线管理和市场营销,以使他们更加适应企业运作。这一规定对丹麦初创企业帮助很大,尤其在产品研发阶段。所以,丹麦的大部分初创企业都是在大学孵化的。
整个创业过程中,丹麦先是把初创企业放进大学的土壤,待其发芽,再嫁接到周围大集团的树干上,使其在创新暖房里不断成长,直到最后能够独立生存,最终成为在市场上耸立的参天大树。
作为欧盟的创新领先者,丹麦经济大大受益于民众高涨的创新创业热情。我曾经和欧登塞的一家初创企业产生过一些交集,我亲眼看到它如何做到连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等行业巨擘拿着欧盟第九研发框架计划(FP9)资金都没有做成的事情:成功定义了协作机器人这个分类市场,并有可能解决困扰整个欧洲中小企业的人工问题。从2011年生产出第一台样品到销售额破2亿美元,这家公司只用了6年时间。
(作者单位:丹麦丹佛斯动力系统公司)
链接·欧盟框架计划
欧盟自1984年开始实施的研究、技术开发及示范框架计划,是欧盟成员国和联系国共同参与的中期重大科技计划,这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以研究国际科技前沿主题和竞争性科技难点为重点。迄今已完成实施8个框架计划,其中FP8的资助金额达748亿欧元。FP9希望将进一步加强欧洲的科学与技术基础,鼓励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欧洲研发创新生态系统,以维护欧洲全球产业领导地位,并保持欧洲的经济增长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