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物质文化遗产该何去何从?
2018-06-07秦浩楠陶彬洁项舒婷
秦浩楠 陶彬洁 项舒婷
摘要: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有古老文化特色的佛寺之一,是浙东地区重要的禅宗古寺。现今的云门禅寺规模不复当年,但在当地政府、云门古寺僧尼的努力,民间慈善团体的支持下,绍兴市云门古寺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遗迹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云门古寺;文物遗迹;文物保护
云门古寺位于绍兴南部的平水镇平江村,其所在地原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故居,也是后来浙东唐诗之路上重要的“客栈”。历经沧桑,云门古寺虽已不复历史上的辉煌,但寺中仍保留如募修云门寺疏碑、王献之洗砚池等文物遗迹。
一、云门古寺的历史沿革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的故居和陆游草堂所在地,大多数走过浙东唐诗之路的唐代诗人都在此停留,并留下了不可计数的诗篇。
在《浙江通志》里记载着,淳化寺位于会稽县南面三十里处,是中书令王献之的故居。在晋义三年,因此处上空出现了五色的祥云,所以皇帝下诏改建云门寺。云门寺在唐武宗“会昌灭佛”之时一度衰落。在大中六年之时,由观察使李褒上奏再建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在淳化五年的十一月改为令额寺。据悉,自唐以来,诗人接踵而至。至宋时,云门寺已一分为四,分别是云门寺、雍熙寺、显圣寺、寿圣寺。
二、云门古寺的发展现状
现今云门寺由一座主寺和三座副寺(分别为广福院、看经院和寿圣院)组成。主寺现存清末的韦陀殿、大雄宝殿及厢房,总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四周民居环绕。一小院在大雄宝殿北面,院内陈列有三块残碑以及部分的残缺佛陀像。
云门主寺下设有三个分院,由不同僧人打理,三个分院相隔一定距离。广福院位于云门山山麓,主寺东北方向,地势高于主寺,由一个主殿、两个偏殿以及两排厢房组成,建成于2015年。看经院位于五云山半腰,建成于2007年,由两进殿以及一排厢房组成。第三个分院为寿圣院,整座院落呈长条状。
其中广福院驻庙的僧尼是释觉莲,原云门古寺的主持。在清时,云门寺原有一主寺六副寺及小庵等,但历经抗战与文革动乱,仅剩墨池一潭、石碑一通、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厢房数间和寺外五云桥一座。现有的广福院、看经院、寿圣院都由释觉莲在考察各寺旧址上主持完成修建,她还主持修缮了云门村村口的水泥路以及路旁的两座小庙。
云门古寺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许多古碑以及建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周边许多历史遗迹或被荒草掩埋,或不复存在,如:丽句亭、智永铁门槛、退笔冢以及嘉祥寺遗址等,但在宗教人士以及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其重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包括主、副寺的各方面修缮以及寺与寺之间的交通改善。
三、民间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云门为例
云门古寺历史文化圈在保护与开发中对于當代民间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运用新媒体等宣传手段,扩大社会知名度
现云门古寺已开通专属的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定期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发布相关信息,方便大众了解云门古寺的历史,通过线上的互动参与到云门古寺的保护与开发当中,以达到保护云门古寺及其周边文化遗迹的目的。在新媒体时代下,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远大的前景。数字化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为公众了解民间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参与到保护与开发中提供了数据详实、互动方便的平台。
(二)依托民间公益力量
在云门寺的复建过程中,民间慈善群体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民间慈善群体的帮助下,通过向其周围民间群众寻求帮助,宣传民间物质文化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多渠道进行筹集善款,原主持释觉莲主持修建、修缮了广福院、看经院、寿圣院及村口道路,路旁的两座小庙,云门古寺中也因此树立了众多功德碑。得益于民间力量的帮助,云门古寺才得以修复以及后续进一步的开发。
(三)以旅游开发为发展方向,打造历史文化景点
云门古寺及其周边的秦望山等地区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且相互具有辐射效应。近年来,秦望山作为会稽地区的地理标志之一,其游步道区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通过便利的交通带动古寺的旅游。现今民间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不能单靠一味的保护和投入,更需合理开发其经济潜力,发展定程度的旅游业,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实现有效反哺,使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拥有可延续的生命力。
(四)结合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云门古寺开设了如腊八节施粥、端午祈福、诵读经典、吟唱德音雅乐等活动,旨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公众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家庭、学校、社会注入一股清新、和谐之风,扩大了其文化影响辐射面。民间物质文化遗迹是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通过开展传统文化复兴,民风民俗保护、宣传等文化活动,来体现民间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属性,也有助于其自身的保护与开发。
(五)打造实践教育文化基地
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有重大意义。云门古寺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将云门古寺设为平水镇当地中学的学生综合活动实践基地,“若耶诗社”、“若耶文学社”等校内社团的成立既是学生接受云门文化熏陶的过程,也是云门扩大影响力的途径。民间物质文化遗址凭借其自身的历史内涵,与当代教育体系结合,创办学生综合活动实践基地,符合了时代精神,也为民间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辟了新途径。
(六)历史学者介入开展研究与调查
云门古寺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人文气息受到了名士、学者的关注,如已故的三桐炳武先生,著名词赋专家、书法家,曾多次到访云门古寺,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生前整理了大量与云门古寺历史文化圈的史料并通过博客形式进行展示、宣传。民间物质文化遗迹具有历史性与人文性两大重要属性,对民间物质文化遗迹进行历史解释与学术研究,扩大社会对其的关注度,有利于充分发掘其内在价值。
四、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面对优秀的民间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仅看重其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背后更为重要的文化性与历史性。虽然民间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优秀文化,近几年重回视野,并被不断引入课堂,逐渐受到重视,但依然有部分被遗忘在山野,缺乏社会关注。民间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老掉牙的历史,保护民间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再有所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