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018-06-07黄杰
黄杰
2018年是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批示精神,实现打造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要完成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这一重要历史使命,强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有机统一至关重要。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系统性,是指其建设内容包含文化运河、生态运河和经济运河三个方面,同时大运河又具有跨地区、跨流域的航运、灌溉、防洪排涝、输水通道、生态修复、文化承载等综合功能,所以其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性,是指其系统工程的建设,都是围绕打造“中华优秀文化金名片”、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世界文化强国这一整体目标而进行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协同性,是指要顺利完成系统工程的建设,实现整体目标,需要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既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特征,也是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沿大运河八省市,我省苏州、扬州、淮安等11个市也包含其中。目前,沿大运河各省市包括我省沿河各市都在立足各地实际,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前期调研或规划编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地和各部门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态度冷热不均、思想认识片面和协同配合欠缺等一些问题苗头。如,有的地区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简单理解为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其它部门参与热情和参与度不高;有的地区注重了区域范围内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有机统一,但忽视了跨区域协作协同;有的地区政府部门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性高,但未能有效发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去;有的地区具有争先进位的魄力,但缺乏与其它运河城市共建共享的胸襟。
由于中国大运河是至今还在发挥巨大作用的活态遗产,大运河遗产和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要想做好保护、传承、利用的文章,就必须抓住“统筹”这个要领。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批示中特别强调“统筹”,就是指明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篇大文章,保护、传承、利用是这篇大文章的三个组成部分。对江苏而言,“统筹”意味着从战略规划到体制机制,再到资源配置和战略实施,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和整体目标,注重做好区域协调和部门协调的工作。例如,我省如何将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与“1+3”功能区的规划建设有机衔接、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有机对接等问题,都值得认真思考和谋划。
进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有机协调的迫切需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指从顶层统筹考虑保护、传承、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工作重点;统筹考虑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国家战略空间布局的定位,形成与其它国家战略和省级战略的相互配合关系;统筹考虑和厘清沿河各市、各个职能部门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职责定位,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现预期的目标。解决这些问题,靠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某个地区不可能单独完成,必须从顶层设计上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全面系统地建立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
第一,在全国性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中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管理条例》完成前,我省可以根据省情,加快推动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使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依法有序推进,也为将来全国性立法提供经验。
第二,推动沿运河各市之间建立完善共建共享机制。例如在生态运河建设方面,可以建立沿运河各市空气联防联治的“总片长”和河流分段共治“总河长”联系制度,重点加强大运河流域大气、水、土壤污染的联防联控联治,实施防污减排的“蓝天”工程,提升水系统和大气污染治理管控能力,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處的新格局;建立沿河各市协同监测体系,整合监测站网布局,更新监测手段,建立监测信息发布和交换平台,实现监测活动协同、高效和信息共享;建立沿河各市水利、环保部门之间的定期联合执法机制,等等。同样,在文化运河和经济运河建设方面,建立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平台也有许多开创性工作可做。
第三,鼓励沿运河各城市、各区县、相关智库、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机制。例如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为统一平台,整合沿运河各市运河领域的国际项目,开展运河文化交流、运河遗产保护、运河城市治理、运河旅游互动的国际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协作共享合力;整合地方资源,建设淮扬、吴越和楚汉三大文化和人才培养高地,并积极主动对接教育部,争取建设成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带淮扬文化高地、吴越文化高地和楚汉文化高地三大国家级基地。
第四,要将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各地各部门的探索创新相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不断探索试验、总结经验。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两条腿”,“两条腿”走路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才能走得稳健。也就是说,在加强统一领导的同时,也要通过责、权、利的有效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鼓励各种类型的创新。当前可组织申报省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城市、示范区县和示范项目,不仅为我省其它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也为后续申报国家级项目打好基础。
第五,在发挥各级政府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借鉴杭州等地做法,筹建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股份制企业集团,集聚国家、地方和社会资本,以市场化原则参与大运河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真正形成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共建共享的全社会合力,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所蕴藏的巨大能量。
(作者系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