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大运河保护和利用大文章

2018-06-07赵建中

群众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遗产

赵建中

大运河江苏段开凿时代早、流经城市多、覆盖地域广、通航里程长,是大运河的核心地段。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做出江苏贡献,把这一伟大工程传承保护好、开发利用好?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加强整体谋划、做好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是大运河沿线8省市中开挖最早、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被写进2018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扬州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科学规划建设,既保护传承好历史,又适应当代生活需求,系统做好保护和利用的大文章。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刻不容缓。

江苏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情况

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2016年以来,提出并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以大运河为主干线,以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和徐州等沿运河城市为规划范围,共建共享江淮生态大走廊。沿运河各市纷纷出台有力举措,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

扬州高起点规划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出台《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办法》,依法保护大运河遗产;率先在运河城市中建设世界遗产监测平台并推广到沿线城市;以组建非遗大师工作室、486非遗街区以及非遗进校园活动,做细做实非遗传承;将扬州古城与古运河整体统筹规划,打造运河文化博览城;重点支持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在扬州的活动,在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淮安提出打造运河之都、漕运之都的口号,规划建设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和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作为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节点城市,淮安市持续加强南水北调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近年来,淮安在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上下足了功夫,兴建了多个与运河相关的博物馆,为打造凝聚大运河精华的文化带,淮安计划投资26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过百亿元,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此外,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徐州、宿迁等11个沿运河城市,也结合实际开展运河保护的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总体上看,各地依托运河沿线遗产资源,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观赏价值的文化旅游项目,在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中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

大运河文化遗产种类众多,地域情况复杂,是一个涵盖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多要素的巨型线状系统。除了沿线城市、县城,还有大量的古镇、古村和古闸、古塔、古桥,以及丰富的故事、传说、艺术与民俗,如何将这些庞大而分散的显性与隐性文化资源发掘出来,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北京、杭州两市推进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杭州市在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上,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超前谋划。进入本世纪,杭州就动议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2002年正式启动,2003年开始公司化运作,2017年在运河沿线城市中率先出台大运河保护与利用地方法规。二是抢抓机遇。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杭州不仅动作快,而且听取专家意见将浙东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围,从而与京杭运河、隋唐运河一起,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片。三是市场化推进。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的路子,从2003年即开启市场化、公司化运作,至今已形成大运河保护委员会与运河集团协同,运河集团内部投资(筹资与资产运作)、开发(拆迁整理重建)、产业(旅游养生休闲文化创意)和金融(资本运作)四位一体格局和组织架构。四是以创新为动力。主要体现在大运河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路、组织架构及运作机制的创新。特别是给予运河集团充足的人力和财力支持,成为杭州走在运河城市前列的秘诀。

北京市对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主要特点是纳入古都文化保护体系,起点高,具有前瞻性和全局观。在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中,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成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中“三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通州并就加强运河文化带建设作重要讲话,使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北京市近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北京市已逐步形成由文化建设规划、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与文脉梳理、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生产(文艺创作)等八大内容构成的较为完整的运河文化带建设体系。通州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后,人口的高度聚集为运河沿线的土地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其带来的巨大收益将会为运河保护提供物质保证。此外,北京通过挖掘未发现的、梳理现存的、征集民间的、利用活态的、创新现代的,全方位深化运河文化的内涵,拓宽运河文化的空间,从而“讲好运河故事”的做法,也值得其它省市借鉴。

江苏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是统筹省内大运河文化资源,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大文章。要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在遗产保护上坚守保护规划的红线。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准》,严格遵守《大运河江苏段保护规划》,《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办法》已通过并开始实施。在省级层面应加快启动大运河保护的立法程序,并积极推动国家对大运河保护的统一立法。重点是将江苏段的6段河道和22个遗产点保护好。要设置好保护标识和保护界桩,注意档案建设和信息保存。要特别注意环境整治,包括历史环境保护、建设环境整治、污染防治。要加强河段和遗产监测管理,從技术手段上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同时,重点围绕运河沿线重要文物的保护和修缮、运河生态改善和运河沿线环境的治理等环节,统筹列出任务清单,制定行动计划。继续推进运河文物资源调查,将其中价值较高、类型稀缺的运河遗产及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发展运河航运大通道,加快建设运河生态大走廊。江苏要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进行大运河的现代化改造,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大运河。目前,苏北运河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已能北调江水至山东、天津。大运河还要发挥防洪抗旱的积极作用,为沿线城镇提供泄洪通道,为沿线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加快建设运河生态大走廊,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极其重要的一环。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等建设相结合,加快沿线生态中心、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修复。积极开展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整治工作,有效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一方面,坚持生产性生态保护。大运河生态保护必须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其继续发挥造福于民的作用,并赋予其时代的精神和生活实用的价值,使大运河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打造“活力之河”。另一方面,合理规划岸线利用。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坚决保持和恢复沿河绿色生态,加快生态大走廊建设,打造“生态之河”。下决心完成“263”行动环保任务,修复生态,保护水源,在确保防洪灌溉、便利通航的基础上,保护清水活水向北流,造福更多百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性保护,使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三是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建设运河文化大走廊。要对大运河江苏段及沿线城市文化的價值与精神内涵作深度的梳理与挖掘,形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作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建设一批运河旅游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博物馆。通过加强对现有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发掘研究,让大运河遗产的文化价值充分呈现,唤醒沿线民众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大运河作为活态的线性文化遗产,文化类型繁多,如何实现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例如,要将运河非遗和物质遗产深度整合,如剪纸、戏剧、苏绣等进园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等等。首先,要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遗产,收集和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沿线非遗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有力弘扬我省各市优秀的运河文化。其次,要加大运河沿岸传统手工工艺、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等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挖掘更多能够传颂的运河故事。再次,要通过各类媒体、博物馆、考古现场等阵地,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各类传播表现形式及运河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各类活动,发挥运河遗产的教育、展示功能,让更多人分享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另外,要用运河边成长起来的文艺形式去创作新的运河文艺作品,如用京剧、昆曲、扬剧、淮剧、锡剧编演运河大戏等。

四是用好历史文化遗存,积极开发运河文化产业、经济产业。运河文化不必局限在河道、船闸和码头等固态遗产上,还应发展与大运河相关的运河文化产业、经济产业,做好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大文章。江苏运河城市应该在保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努力将这一历史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既要保持运河文化的本真性,又将文化内涵和运河价值融入到物质产品中,让群众既能感受到运河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品质,又能将它依然存在的实用价值融入现实生活,从而造福大众。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强省、运河文化资源大省,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运河江苏段沿线构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高地,通过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江苏运河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运河经济的发展推动运河文化的繁荣,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当前,发挥运河及运河文化在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最为现实。以旅游为例,运河江苏段拥有的河道驳岸、湖泊湿地、驿站纤道、古寺塔庙、古桥城门、会馆民居、园林街巷等众多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还有琳琅满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整体规划协调运河江苏段旅游,将岸上景点通过水路串连起来,形成联动效应。通过运河旅游的深度开发,打造出运河旅游的经典品牌。对扬州、苏州、无锡、常州等运河水上游进行提升,通过更为系统、宏观、科学的设计规划,形成网络化的旅游线路,进行全新的创意构思,在延展旅游的时间和空间上下功夫,把景观欣赏、水上设施体验、地方文化品鉴、美食品尝、游戏动漫等内容创意化整合,“尽显江苏之美”。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加强监管、协调规划,把大运河旅游变成富有投资价值的市场资源,吸引各路资本参与开发。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遗产怎么分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千万遗产
放歌大运河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