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与写作的较量结束了
2018-06-07许晓迪
许晓迪
菲利普·罗斯
(1933年—2018年)
美国人来说,5月22日这一天注定将载入2018年的“文化大事记”。被誉为文坛“3L”——Living Literary Legend(文学活神话)的菲利普·罗斯,在这一天画上了人生句点。在贝娄、厄普代克、塞林格等相继逝去后,罗斯的离世意味着一个文学时代落下大幕。
对罗斯来说,这个时代开启于1959年。这一年,他26岁,凭着短篇小说集《再见,哥伦布》获“国家图书奖”。前辈贝娄对这位文坛新人大加称赞:“与我们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光溜溜地呱呱坠地不同,罗斯先生一出场,指甲、毛发、牙齿都已长齐。”
然而,罗斯最早的声名并非由于文坛的称许,而是源自美国犹太社群的抗议声潮。作为新泽西纽瓦克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的后裔,罗斯的语言和思想却是美国式的。他以滑稽、辛辣的笔法,刻画了一批虚伪刻板的犹太人,直面他们(也包括自己)的身份焦虑与精神危机,这无疑让那些刚摆脱奥斯维辛噩梦的同胞感到震怒、尴尬和羞耻。
对罗斯而言,真正让他苦恼的不是犹太同胞,而是女人。与第一任妻子的婚姻终结后,他身边的女人不断变换,但被欺骗与背叛的感觉却从未消退。他曾带着女伴去见贝娄,谁知她被贝娄俘获而成为其第四任妻子。1994年,他與第二任妻子布鲁姆离婚,两年后,前妻写了回忆录《离开玩偶之家》,以“娜拉”自比,更让他深深蒙羞。
还有来自女权主义者的攻击。一直以来,罗斯那些粗俗露骨的性描写常常为人诟病,一度被贴上“厌女症”的标签。最典型的就是他笔下那个叫大卫·凯普什的“欲望教授”,其情欲膨胀,甚至变形为一只155磅重的巨大乳房。
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人性的污秽》。
罗斯虽不是“欲望教授”,但大半生确实在学院度过,作品也带有鲜明的学院派特点,偏向内心的省察剖析,难免知识分子的自恋。尽管如此,他也并非总是坐在象牙塔里。从1997年到2002年,罗斯将目光转向集体和历史,写下了著名的“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人性的污秽》。
“美国三部曲”覆盖了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历史时刻:在《美国牧歌》中是左翼运动和越南战争,在《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中是麦卡锡主义,在《人性的污秽》中则是克林顿婚外情与种族主义。罗斯以史诗般的格局,将“美国梦”神话中的迷醉、血污、谵妄和混乱,一一呈现。
半个多世纪里,罗斯发表了31本书,拿遍了英关文学所有重要奖项,倾尽全力“为每一段话、每一个句子而战斗”。2012年,年届八十的罗斯宣布封笔。他在纽约公寓的电脑上贴上纸条:“与写作的较量已经结束了。”
罗斯的虔诚、勤奋与高产,令人想起村上春树。他们二位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常客。近几年来,罗斯获奖的呼声居高不下,却次次败下阵来,英美媒体因此对瑞典学院怨声一片。
有人说,“犹太味太重”“本土性太强”“性描写太多”成为罗斯问鼎诺奖的阻碍,但不论如何,他始终将自己“拧紧”在时代车轮的辐条之上,为美国当代社会留下了一部庞杂、丰富的国家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