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转型与教师德育素养提升

2018-06-07邹太龙

中国德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德育

很显然,传统的经验式德育思维在大数据时代已难以为继,基于数据开展德育工作成大势所趋,不管是宏观层面的德育政策制定和德育质量监测,还是微观层面的教学安排和干预活动,都应该尽量“让数据发声”,跳出过去那种全凭教师个人经验、直觉或有限理性的做法。

2012年,联合国发布的白皮书《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的出现将会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1]作为一股席卷全社会的强劲浪潮,大数据正在进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全世界的学习与教育活动带来颠覆性的变革[2],当然也对学校德育的转型发展和教师的德育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那么,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新形势,学校德育究竟会发生哪些转变?这些转变将会给教师的德育工作带来什么影响?教师是否具备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德育素养?相关主体又该采取哪些措施培育和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这些都是当前德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转型

大数据“所具有的独特思维、先进理念和超强技术为学校德育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平台和新方法”[3],必将从整体上改变传统的德育生态,促使德育系统发生结构性转型。具体而言,大数据诱发下的学校德育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德育思维由经验式思维向数据式思维转变

大数据除了是信息层面的海量数据和工具层面的科学技术外,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让数据开口说话,让数据成为人类思考问题、做出行为决策的基本出发点”[4]。可以说,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是大数据对学校德育产生的最大影响。过去,受制于获取学生品德发展数据的难度较大,教师往往只能根据掌握的理论、惯常的做法或积累的经验开展德育工作,其结果是教师所提供的德育服务有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真正的道德需求,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在教育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共同推动下,学校德育各要素的可量化范围和程度空前提高,可供教师作出“循证决策”的学生品德发展数据也几乎唾手可得,数据正成为教师作出德育决策的基本遵循。大数据所具有的整体性、模糊性、关联性思维可以帮助教师捕捉到容量更大、粒度更细、黏度更强的有关学生品德发展的各种数据,其具有的预见性和个性化思维则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概率预测帮助教师较为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动态、政治立场、价值倾向、道德变化和行为趋向,从而为个性化德育服务和道德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很显然,传统的经验式德育思维在大数据时代已难以为继,基于数据开展德育工作成大势所趋,不管是宏观层面的德育政策制定和德育质量监测,还是微观层面的教学安排和干预活动,都应该尽量“让数据发声”,跳出过去那种全凭教师个人经验、直觉或有限理性的做法。

(二)德育模式由群体施教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在很大程度上,当前的学校德育依然是一种“德目主义”的群体施教模式,教师根据某一年龄段学生品德发展的总体规律,将德育内容细分为各种条目,通过专门的課堂教学对全班学生进行整齐划一的道德宣讲。而且,教师所遵循的德育规律和德育理论大都建立在特定群体的平均道德水平和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并不能针对具体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进行有效指导。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获取的门槛普遍降低,教师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在线学习平台、校园一卡通等渠道获取单个学生品德发展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为教师读懂千差万别的学生开启了一扇窗户,也为实现因材施教的美好愿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必将推动德育模式由群体施教向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服务转变。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德育所关注的对象从集体转向个人,学生的个性特征、品德发展状况和道德需求将会得到承认和尊重,教师就会“根据数据分析结论和思想行为的可视化描述,针对不同教育对象采用相应的教育对策”[5]。而且,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每个学生的品德在其构成要素上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准确地找出学生品德结构中的软肋和短板,坚持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充分利用多种开端的规律,开辟多种渠道,有的放矢地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6]。

(三)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对话转变

辩证地看,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外在的价值引导和内在的自主构建共同促进的结果。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和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单向灌输成为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教师成为知识的权威、真理的裁判、道德的法官,而学生则被视为知识的容器和美德袋。这是一种典型的上下级控制型关系,教师处于明显的支配地位。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在技术架构上的扁平化和去中心特点打破了教师的垄断地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适应“数字化生存”的学生比教师更能轻而易举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海量信息和优质的教育资源。由于“教师与学生具有同等机会获取知识,师生间的施教与受教、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从属的关系正在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7],这种关系必将促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对话转变。而且,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名校公开课和其他在线课堂的开放共享可以部分,甚至可以完全代替教师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而真正的课堂时间则为师生开展平等对话创造了条件。这时,教师如果依然将自身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二传手”,对学生进行单向的道德灌输,不能基于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平等地位去耐心倾听、真诚交流与有效沟通,必然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德育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四)德育开展方式由单打独斗向团队合作转变

当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业务较为熟练的德育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各司其职,有的在课程中育人,有的在管理中育人,还有的在服务中育人,在整体上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但是,就具体的德育活动而言,尤其是直接的德育课教学,其开展方式主要还是依靠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缺乏同事间的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而最终的德育效果也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很显然,这种方式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所强调的基于学生品德发展数据作出德育决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想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符合其品德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真实需求的个性化德育服务,除了要捕捉和存储丰富多样的学生数据外,还要能够从这些数据中获得有助于决策制定的深刻洞见。这就必然涉及数据的采集、存储、降噪、挖掘、分析和应用等多个程序,单凭教师的一己之力,只能是望“数”兴叹,无法从蕴藏巨大价值的海量数据中“沙里淘金”。所以,当“数据育德”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德育开展方式时,教师要主动“跨界”,积极寻求与其他领域同事的团队合作,学校则应加快建设大数据驱动下的学生道德发展协同服务中心,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聚集在一起,群策群力,共同破解数据挖掘难题。

二、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策略

如前文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教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教师若想在大数据时代浪潮中游刃有余,胜任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德育素养。那么,相关主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培育和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呢?在笔者看来,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一)教育部门应当好教师德育能力的“把关人”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不仅是一种价值层面的师德倡导,也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更是对每位教师在德育能力方面提出的普遍要求。然而,遗憾的是,在教育部门已经颁发的K-12阶段的教师专业标准中,并没有就教师的德育专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和相关要求。而且,在教师行业的准入门槛上,正在实行的教师资格证制度对申请者德育能力的考查也明显欠缺或重视不够。反观日本,其明文要求获取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是修满教育伦理和道德教育等课程的学分。由此,教育部门应当好教师德育能力的“把关人”,在《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资格条例》等文件中体现对教师德育素养的要求,“明确规定新教师在入职前必须完成有关德育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教师资格;同时,在教师资格定期更新时,也应有针对在职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的明确、具体要求,以促进教师德育专业方面的终身学习”[8]。此外,教育部门还需调整教师教育的培训模式和课程体系,在保留普通教育学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大数据应用方面的专门课程,在职前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教师应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此不断夯实教师的德育素养。

(二)学界应主动研究教师德育素养的重要理论问题

从学理上探究教师德育专业化所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而为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指导,是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界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比对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研究更为长久、全面和深入,已经较好地解决了教师胜任力的概念界定、模型構建、测评指标及具体应用等核心问题,而对教师德育专业化或德育素养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亟待加强。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拉开了大数据时代的帷幕,学校德育所处的母体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对学校德育的思维、模式、方法及开展方式造成巨大冲击,势必也对教师德育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基于此,以教师教育、德育等领域的研究者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对教师德育素养的重要理论问题展开相关研究,其主要议题应当包括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素养的现状、内涵、特征、指标体系、测评方法、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等,这些理论问题的有效破解,将为大数据时代教师德育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校应多渠道增强教师的数据素养

在基于学生品德发展数据开展德育工作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素养正逐渐成为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的显著标志,不仅关乎教师的职业生存和工作成效,也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然而,一个十分严峻的事实是,当前大多数教师对大数据及其对学校德育所能起到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或因思维习惯、技术恐惧等因素没有主动应用大数据的愿望,更遑论拥有相应的数据素养。所以,各级各类学校要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尽快帮助教师成为“数据脱盲者”(Data literate)。首先,在教师招聘环节应加大对应聘者数据素养的考查力度,从而倒逼应聘者主动提升自己,以便从源头上保证师资队伍的数据素养;其次,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联动培养模式,其具体做法又分为两点:一是对拟聘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从数据意识、数据技能、数据伦理等方面全方位增强教师的数据素养。二是为在职教师提升数据素养提供多元化支持,如举办大数据德育应用专题讲座、购买大数据学习书籍、聘请大数据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资助教师校外研修和继续深造等;最后,建立由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共同组成的德育工作坊(Workshop),让教师在团队合作和德育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据素养。

(四)教师自身应加强道德自律“行不言之教”

大数据研究权威舍恩伯格教授指出,大数据所具有的“全面回忆”功能构建了一个零隐私的数字圆形监狱,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在“第三只眼”的监视下无所遁形,我们成了正在“裸奔”而不自知的透明人。因此,我们必须好好表现,即便没有被人监视。[9]从行动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教师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示范者,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宜向学生强制灌输道德,而要用高尚的人格和道德行为对学生“行不言之教”,以无言的行动感化学生。[10]这既是一种隐秘而巨大的德育力量,也是教师德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往行为数据极易被追踪和提取的大数据时代,教师的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知行合一的道德践履者,而不是夸夸其谈的道德演说家。而且,教师除了要在众人面前言行一致外,还应加强道德自律和慎独功夫。倘若教师抱着侥幸心理,在私底下和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表里不一的分裂型人格,其人后的所作所为一旦为大数据披露出来,不仅先前的教育影响化为泡影,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一落千丈,而且之后的教育活动也会招致学生的厌恶和抵触,教师要想再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了!

参考文献:

[1]UN Global Pulse.Big Data for Development: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EB/OL].[2017-12-28].http://www.unglobalpulse.org/projects/BigDataforDevelopment.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赵中建,张燕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3]邹太龙,易连云.大数据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4):81-86.

[4]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50-61.

[5]郑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德育:从单一走向多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64-68.

[6]王逢贤.学校德育过程特点初探[J].教育研究,1979(3):35-39.

[7]裴淼,谭士驰,刘静.教师教育变革的理念演进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2(6):31-36.

[8]檀传宝.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2(10):39-46.

[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M].袁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8.

[10]邹太龙,冯新雅.大道无言:师生交流的最高境界[J].中国德育,2016(18):13-16.

【邹太龙,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德育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道德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