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要培育懂生活的诗意之人

2018-06-07唐福玖

今日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诗意孔子哲学

唐福玖

人类对于教育充满勃勃雄心,美国教育家杰克森受到杜威启示在《什么是教育》中就将教育定性为“是一项道德事业,是人类文化传播的过程”[1]。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则认为教育需要达到以下目标:塑造既有广泛文化修养又在某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让人有腾飞的基础,文化修养让人有哲学般的深邃和艺术的高雅[2]。在中国,以国家高中语文教育目的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教育“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作用”[3]。站在国家层面来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

教育的功能很多,似乎没有一个终极标准,但是作为一线教师却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教育理想追求。站在学生作为独立的人,人活着就是为了好好地生活的角度,我们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享受教育的快乐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为将来过上充实的诗意生活打下基础。因为中国古典教育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哲学思想“为己之学”已经展现了这种追求: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个人自身的进取发展,过上诗意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培育懂生活的人

《论语·宪问》中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4]”这句话不仅彰显了孔子的教育理想,更成了中国教育传统的精神,并给予当代理解教育与生活关系的重要启示:学习是为个人带来乐趣的个人事务,教育因此也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事务,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个人的自我满足[5]。

孔子“为己之学”的教育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教育首要的任务应该是通过施教实现受教者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且是一種个体促进自身内在的道德人性的自由发展。人的自我成长和自由发展是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学习的首要目的不在于取得利益和社会认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而是通过学习让个体变得更加充实,个体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

孔子应该是第一个全面认识到学习能充实个体人生的人,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孔子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业对待,学习的快乐就在于自己通过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成为道德完备的谦谦君子和典范。因为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7],学习就是不断地协调有失偏颇、可能走向极端发展的某种自我,达到一个和谐的“文质彬彬”状态,进而形成温文尔雅的君子人格。充实的生活不允许人的浮躁和极端畸形的发展,而需要一种和谐的状态,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

人的生活是由个人、集体、社会、自然多个部分组合而成的和谐统一整体,“西方主客二元论哲学将人的存在发展与自然、集体、社会割裂,导致人的生活和精神被技术化和病态化了”[8],进而导致人的异化。现代教育的二元论将人引向了技术化的世界,忽略了人是为生活而活着的本质,而中国的“为己之学”教育哲学思想则很好地打破了西方主客二元的教育观念,力求通过教育实现受教者的主客统一,充分发掘和实践教育“育懂生活之人”的功能。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9]”孔子认为真正懂生活的人不会过多关注物质需求,而是注重做事的敏捷、言行的谨慎,追求精神之道,因为他认为这是生活必需具备的品质。而他的学生子夏也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0]”教育包含生活的全部,看淡物质,谨慎言行,尽力侍奉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诚信交往,这些就是日常生活需要具备的品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懂得生活的这些道理,因此教育即生活。

《礼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话充分表明了教育通过提供自我的自由追求、自由成长、自由实现的平台,利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教育方法促进个体的充分的自我完善完整过程,然后通过治国、平天下的途径充分地将个体与家庭、集体、社会、自然联系在一起,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人一辈子的生活自然就变得充实满足。作为孔子“为己之学”教育思想的继承者,《礼记·大学》的作者对教育更是充满了理想,找到了调和个体与自我生活、家庭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的路径,很好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各层次矛盾。

孟子则将“为己之学”置于善性的自由彰显这一哲学范畴中,他更加认为学习的内在乐趣在于“自得”,并始终关注教育实现人的善性自得的作用。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之,则居安之;居安之,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11]”孟子“深造自得”的教育哲学观念更是对孔子“学以为己”的发挥,把教育的目的变得更加纯粹化,让学习者通过受教有所收获,获得自身的成长,尤其是善性的充分发展。人通过教育获得自我发展,在生活中自然能够左右逢源,悠然自得。

“为己之学”教育理想的核心是“为己”,所谓“己”就是生活之己,人活着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很好地生活,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促进自我的自由发展,培育懂得“自得”生活的人。

自由发展的过程在于唤醒生活的诗意美

“学以为己”的第一个层次是个体充分实现自我发展,第二个层次则是自我发展背后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状态——悠游自得的诗意生活。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了一首诗叫《人,诗意地栖居》,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变成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到现在这句话成为几乎所有人共同向往追求的生活状态。海德格尔说:“人并不是通过耕耘建房,呆在青天之下大地之上而居的,人只有当他已经在诗意地安居,他才能够从事耕耘建房这种意义的建筑。[12]”诗人和哲学家看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为了避免被异化,他们呼唤人回到一种真正的生活中来,这就是诗意的生活。

著名学者潘新和认为“语文教育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13],他说:“诗意,滋生于浩瀚温柔的慈爱悲悯之心。人性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自身、他人的垂爱和怜惜。文学教育要使学生学会悲悯,学会怜惜,关爱生命,拥有一颗利他、向善的心,人生于是才有梦,有浪漫的情怀。[14]”充实的生活就是在生活中能够关爱自己,热爱生命,帮助他人。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就是要激发人内心的这份向善的情怀、诗意的情怀来好好生活。“学以为己”所彰显的中国传统教育深层次理想就是引导人走上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之道。

儒家孜孜不倦追求“为己之学”教育理念的价值就在于努力寻求诗意的理想生活状态。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5]”孔子教育学生学为君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修炼无忧愁、无迷惑、无恐惧的心态,只有这样,人的生活才有充实的前提保证。孔子自己做到了不忧不惑不惧,所以孔子经常能发现生活的诗意美,比如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簡单的粗茶淡饭,孔子却能体会到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教育摒弃人身上物欲追求后给人带来的诗意人生的精神追求。曾经有人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评价自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7]”经常快乐到忘记忧愁,并且觉察不到人生的老去,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追求,这就是教育帮助人促进个体自由发展到来的对人生的至高境界的参透。李泽厚在评价孔子的这段关于“快乐哲学”的表述时说:“此乐即仁,乃人生境界,亦人格精神……乃审美:鸟飞鱼跃,生意盎然,中国传统才建此‘乐生的宇宙观以为支持,以求奋进,以积极乐观之态度对待生存、生命,此生存哲学最终归结为‘乐的心理——生活——人生境界。[18]”李泽厚从哲学角度对孔子“乐以忘忧”生活观进行阐发,认为孔子的生命教育哲学就是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对待生活的“乐生”哲学,人生命的整个过程充满自然就充满了奋进的力量,真正充满诗意的生活是对自我精神境界不断的追求和完善。的确,当孔子被困在陈蔡七天,无以为食却仍然“弦歌于室”,并且说困在陈蔡是自己的幸运,然后烈然返瑟而弦,子路则执干而舞,这是何等悠然自得的诗意生活情怀!这种精神动力的源泉就在充满诗意的乐生哲学观中,因此孔子最喜欢颜回这个学生就在于颜回能在“一箪食一瓢饮”中“不改其乐”,孔子认为这是他教育最成功的典范:颜回在孜孜不倦的追求道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诗意生活的真谛。

这种教育所引导人去追求的理想生活价值观恰恰在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有所缺失。教育需要为人根植追求生活诗意栖居的基因。然而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学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从学生到教师到家长到整个行业,处于浮躁的功利化状态,都在为了取得高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而奔波、忙碌,叫苦不迭,负重不堪。教育怎能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心态,怎能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浪漫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教育学生关注自然的真、人情的善、艺术的美,不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诗意妙觉的态度应物、处事、待己,而真正充实的生活恰恰需要审美,需要浪漫的想象和诗意的觉悟。

正如诗人余光中说:“生活里要有诗意,但不一定要做诗人。如果能对万物富有同情心、想象力,就离诗更近了。[19]”真正充实的生活不能仅仅满足于追求物质的充实,这样人将疲惫一生,而是需要美,需要对美的想象力,需要一种精神的价值引领。孔子“为己之学”教育理想启示我们,教育促进人自由发展的目的就是帮助人祛除个体的世俗特性,帮助人超越活在物欲世界的世俗人生层次,为个人建构唤醒诗意生活的价值观。

“为己之学”教育哲学意蕴的现代启示

“为己之学”的教育追求其实就是通过教育发展受教者的理想人性:身心的和谐发展,理想奋进,勤于思考,敏于理解,勤劳果敢,为人大度,乐观豁达,温文尔雅,爱好正道,勇敢正义,仁义诚信。这些就是充实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就是将这些人类美好的品质注入人的灵魂中,让人过上充实生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回到孔子“为己之学”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发现教育就是通过“教”而“育”懂生活之人。教育回到原点即是生活,教育的过程就是人不断地修正自我的种种缺陷和弊端,领悟生命的真谛,整个生活过程都充满奋进的力量和诗意美。因此,当前我们的教育帮助学生建构生活的价值追求,唤醒生活的诗意美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重庆市秀山县秀山高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美]杰克森.什么是教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2.

[2][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

[4] [6] [7] [9] [10] [15] [16] [17] [18]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426、28、189、48、38、430、219、222、223.

[5] [11]李弘祺.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167.

[8]靳健.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论:中西文化对话视野的国学学习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

[12] [德]海德格尔.郜元宝译.人,诗意的安居[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7.

[13] [1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65、69.

[19] 罗静.余光中:不一定要当诗人 但生活要有诗意[N].中国青年报,2002-5-23.

猜你喜欢

诗意孔子哲学
诗意地栖居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冬日浪漫
菱的哲学
被耽搁的诗意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春日诗意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