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应”城市基层党建组织力带来蝶变
2018-06-07姚成二
姚成二
以“红色党建”武装“红色头雁”,以“红色文化”筑牢基层“红色堡垒”,不断提升组织力,滨湖世纪社区以党组织对群众的有求必应换来了居民的一呼百应。
2017年12月,一份中组部关于《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以党建创新引领治理创新》的工作信息,放在了合肥市主要领导的工作案头。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做出批示:滨湖世纪社区党组织“两应”建设有成效、有亮点,希望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能注入新内容,体现新要求。
五年来,滨湖世纪社区聚焦“党组织对群众有求必应,群众对党组织一呼百应”,把党建作为一条红线,融入到社區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全国创响了基层社区改革的滨湖世纪“大社区制”新范式,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14项国家级荣誉,更是被学界誉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小岗村”。
成绩是昨天的逗号,奋进是永恒的主题。滨湖世纪社区在五年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党建创新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之路?
互联互通 下活治理“一盘棋”
“我从老师岗位上退下来后,来到滨湖世纪社区,作为一个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有责任有义务为党做贡献,虽然退休了,但要继续发挥余光余热,这是我加入枫丹园2号楼党小组的初衷。”年近70岁洪德泉离休不离党、退岗不褪色,是滨湖世纪社区唤醒区域党员的一个缩影。
“面对13.7万居民多元化的需求,社区人手十分有限,但有6300多名区域党员这一优质资源却处于‘休眠状态。”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党委书记束红英告诉《决策》,老党员、老干部是社区公共意识和文化建设的引领者,抓住这些“红色头雁”,就能带动一大批党员和群众居民参与进来、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滨湖世纪社区治理体系的关键一步。
把好脉,才能开好方。滨湖世纪社区首先以楼栋为切入点,延伸党组织触角,增强党建引领活力。
在实际操作中,纵向上延伸层次到底,推动网格党支部和楼栋党小组标准化建设,在小区层面建立网格党支部,在楼栋层面建立楼栋党小组,成功唤醒了像洪德泉这样的党员共3853名。横向上拓展宽度到边,将35家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纳入社区党建共同体,实现党员共育、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服务共抓的格局。党组织体系的建立,发挥出社区党委在引领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但社区工作“重千斤”,仅仅依靠党组织,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挑起千斤重担,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就要激发居民自治能力和社会组织内生动力。”滨湖世纪社区社会事务部负责人梁平说。
为此,滨湖世纪社区积极搭建社区自治组织体系。2015年9月,完成了首届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从社区居民骨干中选举产生8个居委会共40名成员,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将小区自治事务全部交给居委会领办督办,首开居委会去行政化运行先河。琼临居委会主任宋云桂告诉《决策》:“我们这个居委会,不承担任何行政事务,居委会成员不坐班、不拿工资,平时主要是带着居民参与到楼组自治、邻里互助、民主协商等各类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增进彼此的感情。”
在小区居民再组织、再动员起来之后,如何提供更加专业化、更具个性化的社区服务?滨湖世纪社区的方法是,积极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各类草根组织,壮大规范志愿组织。自2013年社区公益坊成立以来,共引进专业社会组织5家,孵化培育草根组织102家。在“你帮我帮、快乐共享”理念下,组建帮客组织68支,凝聚骨干志愿者3000多名,参与志愿者14000多人,累计服务时长16万多小时。2017年12月,滨湖帮客联盟正式成立,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上迈出一大步。
63岁的葛晓明是滨湖世纪社区春融苑的居民党员。2015年退休后,在网格党组织号召下,牵头组建了“平安心”安全巡逻队,每周二、周四对网格内春融苑、树荫苑小区进行安全巡查,帮助居民化解矛盾问题,葛晓明本人在居民中知名度、影响力也越来越高,荣获社区2017年度“最佳滨湖帮客”奖,还被推选为首届滨湖帮客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葛晓明笑着对《决策》说:“作为副理事长,担子更重了,但信心更满了。我将发动更多小区居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让我们社区这个大家庭在互帮互助中更加有爱。”
另一方面,滨湖世纪社区驻地企事业单位众多,为盘活社区资源,撬动各方力量,在2013年就创新成立了共治理事会,坚持“世纪共治·公益主张”理念,遇事多商量、有事一起办,构建起区域共建共治共享体系,被人民日报誉为社区里的“小联合国”。共治理事会秘书长江炳安告诉《决策》:“通过红色创投、公益路演、文化活动等方式,将辖区87家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各类组织和群众紧密联系起来,汇聚起社区治理合力。”
长期关注基层社区治理的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吴宗友对《决策》分析说:“滨湖世纪社区通过强有力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在党委政府和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无障碍的桥梁。”
组织保障,上下联动,左右协同,这是滨湖世纪社区治理体系的内核。通过社区党组织体系、自治组织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区域共建体系“四大体系”建设,编织出一张互联互通的社区治理网络。对此,合肥市副市长、包河区委书记宁波认为,“社区党建关键在于提升基层组织力,通过整体的统揽,方向的把握,治理体系的建设,下活社区治理‘一盘棋。”
赋权增能 赢得治理能力嬗变
“竹板打,走上台,我们心里乐开怀。学习宣传十九大,团结一心向未来。大会主题很鲜明,不忘初心为人民,五位一体布局好,四个全面战略棒……”68岁的金秀英是“圆梦”百姓宣讲团成员,她与融荫网格党支部的退休老党员们通过接地气、简洁押韵的语句,将十九大精神送到小区里,深受居民喜爱。
“这种宣讲形式好,听得懂、容易记,让我们更加清楚了解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好政策。”树荫苑的刘阿姨观看后说道。
用真情唱响主旋律,用实例汇聚正能量。“圆梦”百姓宣讲团用百姓话讲国事大事百姓事,进小区、进楼栋、进公园、进单位。十九大召开以来,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60多场次,成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的生动注脚。
室外的宣传宣讲如火如荼,室内的培训研讨也异常火爆。每周四的社区治理学院课堂场场爆满,居委会成员、社会组织负责人、共治单位代表、骨干党员、热心群众围绕着新时代、新思想、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居民自治等开展学习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作为全国首家社区治理学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先后开设了基层党建、城市管理、居民自治、志愿服务等六大系列课程,共计开展大小课170余次,参加培训近万人。
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李瑞鹤告诉《决策》:“居民发动起来只是第一步,如何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是社区一直考虑的问题。通过社区治理学院,党员和居民不断学习‘增能,慢慢地成长为居民领袖,被社区党组织信任和群众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61岁的刘式平,就是这样一位“居民领袖”。他在社区帮助下牵头成立了“长者健康吧”,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滨湖医院等医疗机构,为辖区老年人开展健康体检、保健讲座、心理疏导等特色社会服务,刘式平找到了发挥余热的劲头。
刘式平对《决策》说:“过去,没有掌握正确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以致于好事办不好、居民不理解,现在通过培训,工作能力、方法比过去强多了,比如通知体检,只要在微信群里发个通知就可以了。”
创新联系方式,提升办事效率,刘式平在治理学院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工作方法,成为“互联网+社区治理”大潮里的一朵浪花。
传统的社区治理,居民反映问题往往是通过自上而下层层转办,周期长,居民意见大。但在滨湖世纪社区,利用“互联网+”开通社情民意的“绿色直通车”,还上线“世纪早茶”微信公众号,打造全国首家社区新媒体工作室,成为宣传基层治理方式和理念的主阵地。
2017年下半年以来,为解决超大型移民社区传统管理模式模糊低效的问题,滨湖世纪社区又创建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一体化智慧服务平台,开创了以数据管理为依托的智慧社区治理。李瑞鹤告诉《决策》:“互联网+已经成为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平台,更是社区治理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有效化解了‘百姓办事多跑路难题。”
吴宗友经过多次调研后认为:“滨湖世纪社区通过思想政治引领、开办治理学院、用好信息技术等方式,把握社会发展最新的变化趋向和潮流,创新了社会治理的手段与平台,带来了社区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有求必应 换来一呼百应的治理生态
2018年1月8日,一场特殊会议受到多方关注。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解决滨湖世纪城小区居民集中反映的供水设施移交、供电价格、供暖开通等事项,到场的有市区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供水供电供热等9家单位。仅一天之后,滨湖世纪社区又马不停蹄地召开了世纪城9个园区党支部、居委会和部分业主代表面对面通气会。
面对居民的诉求,滨湖世纪社区在第一时间给出回应,换来了各方的普遍满意。这种多方参与、协商议事的新模式,已成为社区多元共治、居民自治的一种常态。
20多天后的2月1日,社区春晚温情上演,整场晚会由社区居民、文艺团队、共治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社区春晚由四个社区居民分别“点亮”四个关键词——温度、家、伙伴、成长,来讲述他们对志愿服务有温度、和美社区一家亲、公益伙伴齐共治、我与社区共成长的感想与感动。“春晚是我们居民的大联欢,能够登台演出,我感到很自豪。”居民陆会员作为旗袍协会的一员,在接到社区春晚邀请后,迅速投身其中。
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背后却蕴含着一脉相承的逻辑链条。“只有在‘有求必应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增强党委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形成跟党走的良好社区生态。这是滨湖世纪社区党建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的重点所在。”吴宗友对《决策》分析说。
滨湖世纪社区之所以能够收获“一呼百应”的治理效果,首先得益于持续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服务供给侧改革,将社区供给和群众多元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居民获得感。
其次是通过采取社会化、项目化、专业化方式,充分撬动整合驻地单位、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基金等多元力量,挖掘释放社区党员队伍中蕴藏的社会资源、思想资源、人才资源,推动了一项项为民服务措施落地生效,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过程,以实打实的“有求必应”赢得了社区群众心贴心的“一呼百应”。
良好的治理生态在居民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家住观湖苑小区的李申民,是一名退休老党员,刚搬到社区居住的那几年,每逢过春节要么回老家、要么到上海的女儿家,总感到新社区不热闹、没年味,“现在,社区里各种社会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春节我哪儿都不去,在这里心里很温暖。”李申民说。
滨湖世纪社区以党建创新引领治理创新的做法,受到中央和省市多家主流媒体关注与报道。对此,安徽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章国林认为:“基层社区治理,关键是要明确社区应当承担的职责,构建由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以民为本、服务居民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格局。”
五年來,滨湖世纪社区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体系就像吸铁石一样把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以‘红色党建武装‘红色头雁,以‘红色文化筑牢基层‘红色堡垒,不断提升组织力,最终以党组织对群众的‘有求必应换来了居民的‘一呼百应。”束红英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