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突出强调长三角一体化

2018-06-07范琦娟

决策 2018年3期
关键词:合肥城市群长三角

范琦娟

“长三角更像一个动车组,既有龙头,每个车厢又都有自己的动力,所以跑得快。大家都往同一个方向跑,就非常快!”

2017年12月,李强调任上海市委书记仅一个月,就带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调研苏浙皖,首站即来到中科院合肥分院,这里正以“哈佛八剑下庐州”激荡神州。

以王俊峰为首的八位哈佛大学博士,自2009年开始“集体回归”,签约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当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落户科学岛还不足一年,到2017年2月磁场科学中心混合磁体工艺通过国家验收,磁场强度居世界第二。人才与创新的力量,被凸显得淋漓尽致。

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一直引领潮头,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重拳亮剑。此举对长三角城市群意义非凡。“老大哥”的主动对接能否带来重大突破?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上海需要长三角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到了全面深化的阶段”,2018年1月24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发挥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专题会议上强调说。

“‘全面深化阶段,不是简单的修条路,而是全盘将长三角一体化资源进行配置,辐射出去。过去是求同存异,市场层面上找寻利益合作点;现阶段,需要的是市场与政府‘两只手共同发力。”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告诉《决策》。

从发展空间看,酝酿五年之久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发布,明确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到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规划指出:“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坚持‘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牢牢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要“控”住规模,就必须另辟蹊径,长三角地区是首选。

从定位看,上海要打造“卓越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这正是中国亟需一个能够比肩纽约和伦敦的全球城市,代表国家在世界舞台拥有更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充分体现。对上海而言,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是新一轮竞争的王牌和依托。

从要素集聚看,上海与苏浙皖的互补、互融十分显著。“长三角之所以发展得好,正因为它是多元、多中心的网络化城市群。浙江在民营经济发展和地方创新上表现优异,江苏在开发区建设、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等方面胜出一筹,安徽合肥则在科技创新上后来追上。三省一市间互相联系、信息共享,共同形成了长三角发展的动力。”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向《决策》分析说,“长三角像一个动车组,既有前行龙头,每节车厢又都有发动机,朝着同一个方向,跑起来就非常快了!”

上海的责任与担当

“周末工程师”曾是上世纪80年代最火的一个词,来自上海的工程师们,利用周末时间在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乡镇企业任技术顾问。1988年,人数达两万余人。

周末工程师对苏南浙北的乡镇企业的影响巨大,包括江苏阳光集团、雅戈尔等大企业等都是受益者。上海的智力、技术、理念就这样流动起来。

上海的丰富科技资源,对长三角的辐射一直在显现。2011年,由上海市科委牵头,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等为依托的“长三角技术转移系统”开始运行。2009年至2017年间,上海向浙苏皖累计输出技术总计23773项,累计成交金额达311.94亿元。“面对上海的技术、经验、人才,我们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所在。”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长章寿荣告诉《决策》。

上海作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开放的端口,其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和政治地位,一直是长三角城市群相对国内其他城市获得的最直接利好。“记得浙江省‘九五计划中,提出的省域优势是‘靠大海、靠上海,杭州市在国际上最初打开局面的用语是‘上海西南150公里的城市。”陈建军回忆道。

即使近几年浙江省互联网产业全国领先,信息经济产业成为黑马,但行业内仍存有这样一个说法:“互联网创业,往往是在北京找到钱,在杭州把项目做出来,然后跑到上海做商业试验。”简单直白地点出上海在商业领域的独特地位——市场最前沿。

上海的科教文卫等资源禀赋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因此长三角地区众多城市主动对接。浙江嘉兴处在对接上海的第一梯队。2017年7月,嘉兴召开“接轨大上海,打造示范区”的发布会,至此嘉兴全面接轨上海进入了新局面。轨道交通上,5条地铁与上海接轨,2条高铁互联互通,上海又一机场落地嘉兴;在政策互通上,双市交通卡、医保卡已通用,社保和教育资源也正在促成,公积金统一化处于规划;在重大项目申办中,嘉兴成为2022年亚运会分会场。这些都是同城化效应的进一步体现。

从上海承接产业转移,也一直是长三角在做的事。2017年10月,合肥上海产业园正式挂牌,成为合肥上海双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对外开放平台。2018年2月,产业园在上海举行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10多个项目正式落地。“今后园区将复制上海先发园区以及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全面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材料、智慧健康四大产业体系。”合肥上海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韩东亚向《决策》介绍到,合肥上海双城合作正式进入快车道。

显然,从长三角其他城市寻求与上海合作的过程中,周边城市对接的内容即协同发展的需求。“上海的地位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龙头地位下降,对长三角的影响会是负面的。”章寿春向《决策》指出。

“全面深化”下的互动共赢

青浦区作为上海与浙江、江苏接壤的地域,在2018年1月正式开始“断头路”盈淀路打通工程。青浦区共梳理出了14条省市对接道路,主动进行完善,并且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也在积极研究中。

“有人担心路通了,资源就被引走了,但实际上沪苏浙皖四地发展禀赋各异,只有资源整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正如青浦区书记赵惠琴所说,产业耦合要有所分工。“我们的设想是,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头脑在上海,身体在外面;关键制造在上海、一般产业链在周边。”

除了打通县域“断头路”,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高铁网络也需完善。从安徽看,东向高铁网络布局略逊于南北向。商合杭高铁浙江段未开通,合肥与上海中间一段因地势原因,尚未真正达速;从上海向长三角辐射看,沪汉蓉高铁未建,宁西高铁也未通,通道建设上仍有余地。

除了以交通网络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对接外,长三角城市群内需要深化、细化制度合作。

回看历史,上世纪80年代中就有了“上海经济区”的规划设想并成立经济协调会。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1997年升格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2001年,成立由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2004年启动了沪苏浙三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2009年,两省一市吸纳安徽作为正式成员出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

“虽然三省一市有高层定期交流的机制,但内容单薄,不是决策性的机制。正式签订制度性的协议欠缺。真正的制度合作应是分层次的,包含三省一市的最高层、城市群际之间的合作、城市间城际合作关系。在长协会上,需要提出更多多边的合作。”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宏向《决策》分析。

李强近期揭示了上海在推进长三角一体的四方面重点工作。一是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完善长三角合作常态长效体制机制。二是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三是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全力推进大气和水治理协作,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在协同发展中必然面对利益竞争,能否打破行政体制造成的障碍,也成为合作中的一大关键点。”潘毅刚向《决策》分析说。

猜你喜欢

合肥城市群长三角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