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核心素养考查探析

2018-06-07李桂花

地理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考查特征区域

摘要:本文以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为研究对象,通过列表分析其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考查方式、知识载体、素养要求等,揭示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特征,为一线教师指导高考地理备考复习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考地理;全国Ⅱ卷;考查特征

近几年高考地理命题立意经历了“知识”、“能力”,如今向“素养”过渡的阶段,高考地理试题逐渐转向以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本文以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特征。

一、人地协调观素养考查分析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与理解[1],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秉持的基本观点,是地理课程最核心的价值观,包括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在处理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支配着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及行为[2]。人地协调观作为人类的一种思想观念,难以直接测量,高考地理试题对其考查常蕴含在学生解答问题时的态度上。综合分析2015—2017年三套高考地理全国Ⅱ卷的题型、材料、知识及素养考查和素养体现等可知,其人地协调观素养考查具有以下特征。

1.人地协调观素养贯穿始终

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分别以22、27、26的较高分值考查人地协调观素养,地位突出。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高考地理试题对此素养的着重考查,凸显国家对地理基础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强调当代地理教育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从题型看,人地协调观素养考查已形成以必考主观题为主、“环境保护”选考题为辅的较为稳定的考查形式,通过学生对主观题的解答可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人地关系所持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时的态度,以更好检测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养成。

2.以环境问题为知识载体

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每套试卷对人地协调观素养考查均集中以我国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相关知识为载体,涉及内容有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工业运输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改善喀斯特山区人地关系的措施、河流的综合整治与开发、协调道路建设与生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治理水土流失树种的差异等。以上内容既是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又能充分体现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利于测评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理念的认知程度,更能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运用于生活实际,解决地理问题。

3.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

人地协调观素养包括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近三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对其考查集中体现于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兼顾科学的环境观与人口观。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结合情景材料中的各种地理问题,分析人地关系协调与失调的内在原因,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与措施,理解个人、社会和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引导学生改善自身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日常行为,诸如适度包装快递、回收利用包装盒、旅游观光中爱护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等。

二、区域认知素养考查分析

区域认知素养是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1]。人们生活在区域之中,且时刻改造着区域。不同的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不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结构存在差异,只有全面而科学地认识区域及其人地关系问题,才能对区域进行科学地综合开发与利用,因地制宜地将区域人类活动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地区间共同发展。本文从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五大认知内容[2]进行统计分析,其区域认知素养考查具有以下特征。

1.区域认知素养日益重要

区域是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载体,也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明确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因地制宜发展的前提。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评价区域发展状况,明确区域之间差异,探讨区际联系,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认知素养的基本要求。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分别以28、28、40的高分值考查区域认知素养,2017年考查比重大幅提升,在四大核心素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今后也将继续成为重点考查的方向。

2.试题材料呈现图文结合

地图及其它各种地理图像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认识区域的重要载体。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國Ⅱ卷各呈现3幅图像作为区域认知素养考查的材料,且每幅图均配有隐含解答问题的重要地理信息的文字材料。9幅图中,有7幅图为区域分布图,其中仅有两幅图未标注经纬线,但明确告知所在区域,极大减小学生区域定位的难度。2017年全国Ⅱ卷出现“无图考图”新形式,有一组客观题以单一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非洲气候分布。至此,试题材料呈现以图文结合为主,这对学生提取并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提升较大,为充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3.自然与人文地理高度融合

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考查区域认知素养的试题涉及知识内容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知识包含:非洲经纬度位置判定、区域气候特征、地势特征的判断、河流水文特征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重要地理界线、高纬地区路面特征、洪积扇特点等;人文地理知识包含: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及作用、热带雨林地区铁路修建应防范的问题、产业转移、工业区位、中国家电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影响区域联系的因素等。区域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场所,融合考查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全面分析与解释区域特征或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思维素养考查分析

综合思维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也是地理学科基本的思维方式。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而人类活动就发生在综合的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之中,受其影响同时也影响地理环境各个方面,这要求分析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时,需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地方综合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其综合思维素养考查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思维素养地位突出

综合思维则是基于地理学综合性特征而提出的素养,也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思维方式。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侧重考查综合思维素养的试题分值分别为22、33、34分,分值逐步提升,重要性日渐突出。考查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2017年以主观题为主,分散至第36题和第37题,不同试题情景材料与知识载体,更有利于多次数、多维度、多层次地测评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水平,并且解答主观题,能更清晰地展现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水平层次。

2.多以原因分析为命题角度

纵观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考查综合思维素养的问题共有16个,10个问题以原因分析为切入点进行考查,其中主观题6个,涉及内容有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生物栖息地变化的人为原因、现代封冻期难以徒步跨越海峡的自然原因、跨海大桥建设成本高的原因等,要求学生能综合分析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厘清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同时还需充分考虑地方性因素,解释区域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3.综合维度逐步立体化

综合思维素养表现为三个维度的综合,即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了两个维度——要素综合与地方综合,要求学生能综合不同尺度的地域特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出发,分析地理现象;2016—2017年全国Ⅱ卷除以上两个维度之外,新增时空综合,要求学生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进行地理因果联系逻辑推理。至此,三个维度得以全面考查,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加立体多元,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能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全面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辩证看待地理问题。

4.紧密结合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显著特点,在高考地理中,综合思维素养多与区域认知素养结合共同考查[2]。在综合分析地理事象之前,常需要结合地图与文字材料,对区域地理位置及区域地理特征有基本认知。如2017年第37题,学生在分析现代封冻期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冰期全盛时跨越海峡的季节及理由、跨海大桥建设成本高的原因之前,均需要对图示白令海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海洋环境等有基本的解读,才能综合各地理要素解释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原因。

四、地理实践力素养考查分析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多种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1],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地理观察与测量、模拟实验演示、考察调查方案设计与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利于提升其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与地理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增强适应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提高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育科学探究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以及责任感等品质[2]。其地理实践力素养考查具有以下特征。

1.地理实践力素养落脚选考题

尽管早在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就提出“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各地也广泛实施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但难以通过纸笔测验的形式在有限时间内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因而在高考地理中,与其它三大素养相比,实践力分值较低,但通过对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考查地理实践力素养试题统计分析可知,该素养已提升至每年必考地位,考查比重较为稳定,逐步受到师生的广泛重视。其考卷均以“旅游地理”与“环境保护”选考题形式进行测评,学生从中任选一题作答,分值为 10分。

2.知识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均以密切联系生活的现实问题考查学生的素养水平。2015年要求學生根据经度进行有意义的时间换算,这对学生而言是现实生活中极有可能遇到的现象,如与国外亲戚朋友何时电话联系更加适宜,甚至将来工作需要向位于欧美的公司总部汇报业务时,均需计算时差。2016年则以我国快速发展的快递业为背景,考查快递外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在全民网购时代,此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有助于学生反思并改善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关注社会发展问题。2017年要求学生结合出行目的,思考外出旅游的前期准备,均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3.突出学以致用能力考查

纵观2015—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考查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四道试题,全部集中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即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纠正生活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日常行为,户外活动中能灵活应对环境及其变化,具备积极适应环境的户外生存能力。如2015年的时间换算,2016年的收寄快递适度包装、回收利用包装盒等内容,均突出测评学生将所学知识、观念付诸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地理观察观测、模拟实验演示、考察调查方案设计等能力目前尚未涉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李桂花.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近三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分析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考查特征区域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抓特征解方程组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区域发展篇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