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初中语文教学亟待加强的意识
2018-06-07苗哉运
苗哉运
【摘要】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最具人情味。责任感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语文这门人文学科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本文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进行阐述,旨在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责任感 教育 意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67-02
众所周知,责任感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基本体现和要求,是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初中时期正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及社会责任感的黄金时期,学生开始慢慢形成了自身的世界观,人格独立性也渐渐完善,而此时也是他们学习的最佳时间,因此在这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语文学习在此方面便体现了很大作用。
一、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具有指导学生的作用,更应该传递责任感的意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构建社会责任感的意识,首先老师应当以身作则,自身充满社会责任感,如此才有助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老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浅层的语文知识,更应注意带领学生学习深层的语文知识,尤其在老师文章中出现社会责任感时应深入探究。老师在日常上课中就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安静愉悦的氛围,大家互相平等,互相理解包容,如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责任感重要。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学生会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所牵引。那么老师就要帮助学生在学习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其中内涵,引导学生知晓其中的哲理。像,“孩子是童言无忌,而大人却有所顾忌。”“人们看到皇帝时的心理?”等等。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后,也许就会明白孩子的世界是纯洁的,而大人们却接受着虚假世界的束缚。并可以进一步思考,到底该怎样做人,是保持天真无邪,还是接受虚假“游戏”。
二、人文教育,汲取课文中责任意识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秉承着学生是主角,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有责任思想,这是教育的精华所在。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选择往往极具文化内涵,囊括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具有浓浓的历史印记,时间印记和正确的思想指导,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就像司马迁的《史记》深刻的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不屈不饶、永不言弃的斗争精神和彬彬有礼、海纳百川的胸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以及《谈骨气》等名篇,深深的刻画了中华民族崇高的人格和不屈不饶的精神。不仅国内的,国外名篇也是如此,深深的体现出精彩斑斓的外国风俗和人文理念,像《变色龙》《最后一课》等国外名著,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价值理念,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老师在平时的課堂上,不单单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对课文中所表达人生价值和道德素养进行深入解剖,这些才是文章的精华,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三、贴近感知,用美文渗透责任感教育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感知往往来源于外界的信息刺激。因此,语文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性格,启发学生于众多的书籍里收获知识,发展思维并理解人情事理,于书的语言里明白作者的观点,于阅读优秀的作品里提高思想境界,于增加社会阅历里提升自身修养。我在教育教导时,注意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各样好的文学书籍并指导他们对其进行诵读、浏览及鉴赏从而感受出它的美妙与高尚。比如指引学生用闲暇时光去看《西游记》《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富兰克林自传》等伟大作品,让他们了解吴承恩、曹雪芹、列夫·托尔斯泰、爱因斯坦等名家,使其接近杰出的书籍与著作,拓展眼界,体会人类的慈祥、正直、真诚与良心,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境界,感受文学书籍的魅力,加强自身的素质。当指导学生阅读书籍并增加文学知识量时,老师应引领学生迈出校园,亲近自然与生活,拓展学识,积攒现实的作文材料,让书本和生活相融;领悟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并锻炼他们的感性思维,让其感受到书本和现实的不同,以吾笔抒吾情,以吾心绘吾思。
四、实践应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知道,责任心具体表现在对人与对事,社会责任心的产生要求学生于现实中领悟其意义。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多关心热门话题,使学生能够从其中说出自身的想法。初中生的思想正是由单纯变为复杂的时候,对于周围的一切有很强探索欲,而对待其认识常常过于极端,这就需老师的悉心教导与感化,使他们养成用两面性的观点来理解所有。比如,当讲解《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学生自愿地发起并加入有关的公益项目,如帮环卫工人打扫、无偿卖书等。通过参加此种公益活动,他们便可感受到此类工作的不易,领悟到是这些人的勤劳和敬业才使城市得以洁净;学生于无偿卖书中,对于那些怀有恶意的人,试着以正面态度、换角度想,改变急躁的心情,完成自身的任务。虽然这是艰苦的体验经历,但学生可以利用其变得成熟一些,明白“敬业与乐业”的实际含义。借此学生感受到了工作的辛苦并领会到每个岗位都必须严谨的看待才可感受出它的幸福。他们往后也需用平静的心去做一切工作,不破坏别人的劳动结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责任感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的探索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让其完成“心中有爱,眼中有人,手下实践”的义务。此途径对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有重要影响,我们应不断研究更实用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成才还能成人。
参考文献:
[1]王丹.浅论责任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34).
[2]葛亚梅.让“责任感”有效地融入语文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5(10).
[3]巩艳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J].现代语文,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