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期的儿童文学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6-07陈丽萍
陈丽萍
【摘要】目前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文章在总结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以萍乡为例的本科院校转型时期的儿童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本科院校转型时期的儿童文学教学面临诸多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儿童文学课堂教学质量,文章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儿童文学教学;转型发展时期;对策
【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萍乡市社科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7JY10。
一、前言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的范畴,国内外对于它的研究不计其数。但作为一门大学课程而言,对于儿童文学教学本身的研究为数不多。近几年,一些地方性高职高专,尤其是师范类的地方性高校,积极投入“建院升本”,使得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建设特色专业与课程教学成了转型期发展的关键,根据高校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以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对儿童文学的教学特点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在师范生教育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转型期的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的儿童文学教学提供理论基础,促进教学发展。
二、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现状与思考
目前学术界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期的儿童文学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的直接研究很少,间接研究数目可观。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点集中在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几大方面,这些研究大多是根据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学术文献,具有很好的教育指导意义。早在2003年9月24日的“全国儿童教学研讨会”上,王泉根教授就做了题为“新世纪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中心发言,后来此文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2004年《学术界》第108期上,文中王教授不仅分析了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现状,而且对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有着前瞻性的设想,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孙建国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强调了儿童文学教学本身在人文教育中起的重要作用;袁虹的《加强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主要是基于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的研究;王玉玺从“儿童诗教素养”教学创新模式研究儿童文学教学;王泉为改变传统儿童文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种情景创设;周晓波早在2004年就有了对于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思考,她从教材改革、师资培养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殷继英、陈相伟等也在2008年有过对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的思考;皮进也基于影像文化语境对儿童文学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张雪辉详细地分析了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王坤建、王娟则探讨了儿童文学的教学定位;陈晓红、闵海燕也分别在《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學课外延展模式探究》中对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当前,有关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是文学教学研究的一大主体内容,也是主流方向。虽然儿童文学教学逐渐趋于繁荣,但目前依然较为薄弱,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儿童文学教学方式有待调整。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践经验,笔者发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期的儿童教学依然面临着很多难题。
三、儿童文学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建制等不够完善的原因,其本身带有浓厚的高职高专教学气息,在招生和培养学生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给儿童文学的教学带来了不少难题。
(一)学制多样带来的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等专科层次的培养较为灵活,在培养方向上有定向与非定向之分,在培养年限方面有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和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培养模式。另外,高校升本后会有四年制本科层次的培养年限。不同学制的学生,其基础不尽相同,因而儿童文学教学的对象良莠不齐,这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材、教参等教学资料,使得现阶段的儿童文学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以萍乡市当地新建本科院校为例,为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要求,该校某学院从2015年9月开始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通过几轮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教师发现该校学制的多样性带来了儿童文学课程开设时间不一和授课班级学生规模变化等问题,这些都给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文学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师资紧缺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儿童文学教学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相关教学师资缺乏,尤其是专业儿童文学教师紧缺。萍乡学院某学院第一次开设儿童文学课程时,面临的是一位教师支撑整个儿童文学教学的局面,甚至此种局面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直至2017年上半年,此种僵局才得以缓解:相关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承担了部分儿童文学的教学任务,儿童文学课程的专业教师逐渐增加,学院更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儿童文学专业人才的引进提上了日程。但目前该院教师紧缺,教授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一人独当一面,将整个年级甚至两个年级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重任独自扛起的现状短时间内尚不能改变。显然这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时期儿童文学教学的一个缩影。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教授儿童文学课程时,通常在开课之初教师们就能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学习动机浅层化,他们认为儿童文学是无用的。在学生们看来,儿童文学课不像其他专业课那样有明显的学习效果。他们认为儿童文学是无用的课程,不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文学方面明显的提升和进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高年级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几乎为零,上课通常是人到心未到,相关教师的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四)优秀教材缺乏,教学设备不够完善
儿童文学作为萍乡某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而言受到的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优秀教材的缺乏和教学设备的不完善。优秀教材的缺乏源于儿童文学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受到的重视不够。从教材订购一事即可窥见一二:虽然儿童文学相关的专业教材不可胜数,但能经得起推敲适应转型时期本科院校的儿童文学教材凤毛麟角。在萍乡学院某学院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时期,每个学期任课教师都选用不同的教材,以求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寻求最优教材,从而更好地服务本院儿童文学课堂的广大师生。王杰、杨红霞等主编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以及王玉芳主编的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是目前选用的相关教材,其他可供选择的更好教材尚待发掘。
另外,迫于转型时期教学场地的限制和教学设备的欠缺,儿童文学排课的随意性很大,小班授课、合班课可以随意编排。教学场地受限,教室可大可小,学生们的固定教室或年久失修、设备简陋的大教室都成了儿童文学的教学场地。这些因素势必影响转型时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学科社会认可度不高
儿童文学具有纯真美、稚拙美、变幻美和质朴美的特征,它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然而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作用在学生们看来,就是在教学中是否有见效快的直观指导效果,而忽略了儿童文学涵盖的深刻内涵和长远影响。笔者通过对几个幼儿园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发现,小朋友们和家长们对于儿童文学的认可度不高,不知其为何物。连近些年来火爆的绘本(绘本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也更多的是被家长们作为教化之用,而忽略了它们本来该有的其他功用,比如审美素养的培养、语言能力的提升、认知能力的加强等。这些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热情不够,学习认真程度偏低等。
四、对策分析
要想解决萍乡某学院儿童文学教学方面存在的以上几点问题,对应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紧密联系院系学制特点,科学合理安排课程
为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要求,院系相关教师不能随意编排不同学制学生的课程设置,而应经过科学论证和研究开设儿童文学课,要注重课程开设时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儿童文学教学应该在文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并且较普通文学的内容更加强调基础性和实践。因此,上课学生的规模应当相当,每堂课的学生人数不能相差悬殊,每节课以50人左右的学生数量为宜。通过对比2012级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2015级高中起点三年制学生的儿童文学小班(50人左右)授课和2013级初中起点五年制每两个班(100人左右)合为一个班上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效果,笔者发现小班授课优势明显,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认真度更高,知识接纳量更大,期末成绩合格率和优秀率都更高等。为此,院系儿童文学的课程安排应定为小班授课,各年级的开课时间也应科学合理做适当调整。
(二)提升现有相关教师专业水平,引进专业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现有的专任儿童文学教师要学会不断成长,从经验不丰富的新手快速转变为经验丰富、对知识点掌握游刃有余的专业儿童文学教师:“既能投身科研,又能实施教学探索和教学改革,还能兼及创作的集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创作能力为一体的多向型教师。”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大力度鼓励现有的儿童文学教师提升儿童文学素养,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加大对儿童文学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多方面考查新引进教师的儿童文学综合实力,从而壮大儿童文学教学的教师队伍,增强本学院儿童文学教学的影响力,提升本院儿童文学的教学水平,从而带来越来越好的儿童文学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明确儿童文学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全面认识到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主动积极认真地学习儿童文学课程。要让学生在认识到儿童文学纯真美、稚拙美、变幻美和质朴美的同时,还知道它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并且将这些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地运用到课堂案例分析中和幼儿园的实践教学中。比如在分析《小猴子吃西瓜》时,要意识到其中蕴含的稚拙美;在学习《进城怎么走》时要将其中的质朴美分析到位。多让学生参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在学生分析到位时要及时夸奖他们,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他们的不当分析,教师也要适当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增强。
(四)发掘优秀教材,完善教学设备
对于现有儿童文学优秀教材缺乏这一现状,教师要在现有的儿童文学教材中积极发掘,寻找出适用于本系不同学制不同年级学生的儿童文学教材。另外,儿童文学教师可以联合优秀的儿童文学专业人才编写优质的儿童文学教材,为转型时期本科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教材支撑。
另外,教学设备有待改善。对于教学场地有限和教学设备不够完善的问题,院系教师应该寻求学校支持,让学校从政策和资金上保障现有教学场地得到扩大、教学设备得到升级换代,为儿童文学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提升儿童文学的社会认可度
儿童文学的发展,“要面对儿童文学创作生产、出版传播、社会需求这一现实。有其他社会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方能成就儿童文学的一片天空。” 要提高广大社会人士对儿童文学的认知,尤其要让大家知道儿童文学素养需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让众人知道儿童文学可以开启儿童心智,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有利于人文精神、审美素养的培养等,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积极性,儿童文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相应地得到提升。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总结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现状基础上,对转型时期萍乡新建本科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时期的儿童文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学制多样带来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专业师资紧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优秀教材缺乏,教学设备不够完善以及学科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安排者要紧密联系本院系学制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儿童文学课程;其次,要积极推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再次,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积极性;另外,相关教师要不断发掘优秀教材,学校要完善教学相关设备;最后,提升儿童文学的社会认可度是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助力。
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儿童文学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价值,重视儿童文学教学也就是重视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繁荣离不开儿童文学教学的推动。积极推进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能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合力能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和儿童文学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学术界, 2004(05):98-113.
[2]孙建国.基于文化自觉的高师儿童文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教育文化论坛, 2012(04):54-58.
[3]袁虹.加强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16(01):64-65.
[4]王玉璽.高校儿童文学课程“诗教”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儿童发展研究, 2016(02).
[5]王泉.论儿童文学教学中情景的创设[J].语文学刊, 2010(03):138-139.
[6]周晓波.高师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 2004(01):15-18.
[7]陈相伟,殷继英.高师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1):3536-3537.
[8]皮进.影像文化语境下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师, 2016(08):51-52.
[9]张雪辉.参与式儿童文学教学的尝试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10(25):85-86.
[10]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报,2010(02):20-22.
[11]王云海,武丹丹,李峰.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研究与对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163-168.
[12]王玉芳.儿童文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13]龙永干.论儿童文学课程中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设置[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04):45-48.
[14]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报,2010(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