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2018-06-07陈春华
陈春华
【摘要】文章以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前提,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首先分析了提升有效性的意义,随后从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思阶段展开了分析,进而明确了几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52-02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开展有效的教学行为。这里所说的教师行为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从教师本体而言,包括教师对教学的各种认识、情感、意识等。从教学过程而言,一是包括教师备课阶段的行为,如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等;二是包括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三是包括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为此,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就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能否在主战场上良好地展开语文教学活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快速推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能否贯彻落实[1]。在新课程标准如火如茶推行的背景下,应当注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综合素质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逐步将学生培养成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为更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努力。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教学准备阶段的有效策略
1.认清自己,高效备课
在新的备课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独裁者,也不是新课程下的无所作为者,而是从“主角”退居“次主角”,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备自己就是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三方面相结合[2]。首先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与强势之处,设计出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案;其次课后必须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期望备出一节精彩的课;最后经常进行自我评价,提升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大胆的设想和实践。如一位老师在准备《小蝌蚪找妈妈》(语文版一年级)这篇课文时,她根据自己擅长于手工课件的制作的特点,运用小蝌蚪、青蛙的图片来进行叫教学。这位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手工课件形象生动的讲解课文,体现了教师能认清自己从而备出高效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学生,高效备课
新课程下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备课必须先备好学生。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要求教师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优势互补[3]。教学必须了解、重视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怎样才能有效地备学生?第一,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语文知识的起点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备课做到全面性、科学性;第二,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因材教的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第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背景,备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案。如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事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在教学古诗《静夜思》(语文版一年级)时,请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来当你的妈妈,你背诗给我听好吗?”不料这位男生竟嚎啕大哭了起来,很长时间都没办法停止,使得老师和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大吃一惊,不知怎么办才好,情急之下这位教师只能停下课走过去安慰他,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小男孩的妈妈在两年前就因夫妻关系不和,撇下孩子远走他乡,不知去向了。这位老师因为不了解这个学生的情况,触及到使学生伤心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尴尬的局面。教师不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全面高效地备好一堂课。
(二)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策略
1.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教师与学生是对话的主体,这种对话应是一种平等、轻松的状态,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个性,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存在的意识;第二学生与教师都是平等的人,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会真正的学习。如在上《司马光》(语文版一年级)时,老师给学生营造了平等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分别让同学扮演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对话,让学生自己感受文中两个小主人公的感情,以平等的地位来上好一堂课。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这样的教学氛围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采用多種提问形式
课堂是一个师生对话交流的场所,必然离不开提问。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做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是学生进入探索思维的理想状态。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利用一些图片、手工课件、音乐等直观教具,并用巧妙的语言提出问题,用直观的物体来提问,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潜能,产生不可阻挡的乐趣。第二,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拓思维的问题,开放性的答案,让学生畅所欲言,踊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语文版二年级)时,老师的提问就是运用国王、花盆等手工课件巧妙的来设计问题,贯穿于整篇课文,这位老师能采用直观教具的方法来提出问题,不但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还能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上《月亮的心愿》(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时,一位老师在一开始上课时,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心愿”,然后问:“学生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接着在“心愿”两个字之前加上“月亮的”三个字,再问学生:“月亮能有什么心愿呢?”、“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呢?”教师通过引发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三)教学反思阶段的有效策略
教学反思是需要一定知识基础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情景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些“要求”和“运用”是离不开教师一定的知识基础作出判断的[4]。因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以一定的教学知识为基础的。首先,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本学科的知识及与本学科相关的边缘学科的知识,如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学、美学、文化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这是教师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其次,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反思他们自己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从而提高他们对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确实朝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前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从教学之前、授课过程中以及反思阶段着手,提出教学建议,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文知识,以此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4):296.
[2]王宗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条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30.
[3]林碧珠.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07):234-235.
[4]上官万全.有效性策略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