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文本语言因素,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2018-06-07陈淑英

教育界·上旬 2018年2期

陈淑英

【摘要】教师应充分发掘并利用好文本的语言因素,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因文而异,以学立教,引领学生披文诵读,涵泳语言,并适时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探寻读、写、说结合的着力点,从而达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披文诵读;涵泳语言;创意表达

一、 披文诵讀,品味语言精妙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就能做到凭直觉和自动化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可见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记忆规范的语言文字、发展语言、陶冶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要深于传情。在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后,选择与之相一致的情感导入教学,或是以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描绘动人的情景,或是字斟句酌地进行范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将作者的情转换为教师的情传递给学生,努力实现情感的触发、沟通、共鸣。

朗读指导时要依托文本,注重感悟,体现层次,讲究策略,运用各种传情达意的方式或手段去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心领神会地加深对文本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的理解。

可采用“四读”课文的方式循序渐进:1.正确朗读,感知全文;2.流利朗读,理清条理;3.自主朗读,品味细节;4.感情朗读,表情达意。其中第1、2环节是对文本的初步理解,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可让学生进行默读或在预习时自主完成;第3、4环节是精读部分,是课堂阅读的重点,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去感受、品味语言的精妙,去理解、挖掘作者深蕴于文章中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

二、 涵泳语言,内化习作素养

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品读文本,涵泳语言,搭建读写互促的新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发掘文本中的语言因素,引导学生“情动而辞发”,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并适时借鉴、移植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

(一)挖掘文本留白处

教材中,有些课文刻意将事情写得比较简略,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有些课文在人物的对话中安排省略,让读者去深思,揣摩。教师应该利用这些留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测、构思和补充,让留白成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最好载体。

例如《老人与海鸥》一文倒数第二小节是一个省略号,教学时我抓住这个含有无限深意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将无法言说的事、无法倾诉的情写出来:“此时,作者把这无法倾诉的人鸥深情都化在了这泪珠般的省略号中,你能把它倾诉出来吗?”学生早已“情动”,此时的“辞发”水到渠成。有的从观众的视角来倾诉,有的继续写鸥群,有的抓住其中一只海鸥来描述……这个小练笔既让学生已动之情得以倾泻,更使文本从多角度得到延伸。

(二)捕捉文本真情意

在潮州市实验学校三年级语文《给予树》的观摩课上,林老师把握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契机,有效地渗透写话训练,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教师抓住“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句话,引发同学们联系自己的思考、感悟,用“我们有 ,可小女孩没有”“每当 ,小女孩多想 ” 进行真情表白。在随后的朗读交流中,孩子们很是动情,他们不仅充分感受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勾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还在对比中感悟到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关心他人。

(三)探究文本悬念处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耐人寻味,引人遐想。对于这样的结尾,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把悬念表达出来。

例如《凡卡》一文似喜实悲的结尾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凡卡梦见爷爷收到了他的信,梦醒了,凡卡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没有收信人的详细地址,爷爷怎么能收到信呢?”“他应该趁老板不在赶快逃跑,不能在这里等死!”“没有人同情他的,你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最终还不是冻死街头!”……有学生难过地撇着嘴说:“可怜的凡卡,难道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吗?”这个深化中心的结尾,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激发了学生对旧俄制度的愤恨,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和痛心的情感。这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内容和中心进行合理想象,进行《凡卡寄信以后……》的片断练习。

练笔中,学生积蓄在心中的强烈感情迸发出来了:有的写凡卡偷吃狗食惨遭毒打的悲惨景象;有的写凡卡第二天发现信件被遗弃街头,痛哭后昏倒在街头的场景;有的写凡卡忍受不了毒打,逃跑后遇见了好心的牧师……生动形象的语言,震撼人心的话语,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是对文本意蕴的进一步开拓,从而深化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四)借鉴文本促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教学中,可以从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结构等入手,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传情达意的方法,学写一段流畅的话、一个精彩的片段、一首有趣的诗歌、一篇生动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对《匆匆》一文开篇的排比句进行仿写,学生写出了“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小河结冰了,有再淙淙流淌的时候”这样精彩的语句;又如学习《山中访友》一文运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与校园里的五星红旗、小树、小鸟等打招呼,表达回归校园的欣喜之情;再如指导学生学习儿童诗《致老鼠》的写法,细心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以《致××》为题进行仿写,感受诗歌创作的快乐;学习《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介绍家乡春节的习俗,让学生及时把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自然地迁移到习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