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掘金”让荒漠造福人类
2018-06-07原碧霞,贾立君
在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成,是生态治理的难点。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积极利用沙区土地、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在不毛之地搞种植、养殖、清洁能源生产,治沙用沙,开发沙草产业,让荒漠造福人类,得到各国点赞。
这是鄂尔多斯一家企业利用沙柳生产的型材。
荒漠掘金 世界点赞
“相比于传统治沙方式,中国用功能性植物来固沙,不仅固住了沙,还能长出家具!”2017年9月10日,来自澳大利亚国家级科技研究机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遥感科学家Neil Sims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考察防沙治沙项目时,这样称赞中国治沙植物——沙柳。
9月6日至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鄂尔多斯市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大会高级别会议的贺信中提出“让荒漠造福人类”。
内蒙古是沙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年减少。
沙漠增绿 农企增收
“以前农牧民靠‘烧火棍子’取暖做饭,现在我们要让他们靠废沙柳条子致富。”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说。
沙柳,是沙漠中最常见的绿植,它似“网围栏”般将沙地边缘紧紧封锁,改变了荒漠化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沙地治理中功不可没。
在治沙人眼里,沙柳浑身是宝。“沙柳耐旱、耐寒、耐高温、耐盐碱、耐沙埋、抗风蚀、易繁殖、生长速度快,特别适合咱们这种沙地种植。”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林业局种苗站站长刘飞云介绍说。沙柳经过一系列处理,可以制成沙柳木型材,具备防水、防腐、阻燃、环保等功能,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格沙柳木型材和装配化沙柳木结构节能住宅,以及户外景观的木制品制作。
沙漠里能掘出的“金子”不仅仅有沙柳,内蒙古自治区沙草产业协会会长张卫东介绍,有的企业在沙地里种植苁蓉、甘草、沙棘、锁阳、苦豆子、葡萄、枸杞、水稻,有的企业在沙漠里搞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旅游等。同时,一些企业“吃沙、用沙”,以新材料为主的砂工业也悄然兴起,用风积沙生产建筑瓷砖、生态透水砖。
目前内蒙古涉沙企业近300家,年实现产值近480亿元,主要发展沙漠种植加工及新能源建设项目。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故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沙草产业构想,十多年来,长期遭受沙害的内蒙古实践他的理论,涌现出一批沙生药材、沙漠葡萄酒、沙漠旅游等品牌产品。
“特别是沙生植物加工利用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其中甘草、苦豆子、沙漠葡萄酒、沙地西瓜、莜麦、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带动上百万农牧民增收致富,也给沙地披上大片绿装。”张卫东说,现在内蒙古的沙漠、沙地扩展总体上得到了遏制,局部地区已在好转,这与沙地种植业的发展不无关系。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说,“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节约利用水资源,科学适度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生态旅游业、精深加工业等绿色富民产业,推动沙区走上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前景广阔 有待扶持
尽管沙漠普遍缺水,但充沛的光热资源可以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发展“多采光、少用水”的沙草产业潜力巨大。
其实,沙漠还是人类健康产业的天然药圃,其中生长着许多珍贵的药材,它们是地球演化亿万年保留下的植物,耐寒、耐旱,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我国西部沙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张卫东认为,比如内蒙古,可以“以水为先、以水为限”在绿洲边缘、黄河沿边沙漠地带,开发建设农业型的沙产业;在缺水无水的沙漠腹地则开发沙漠旅游;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周边,开发沙产业建筑材料;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大漠,建设风力发电及光伏电站等清洁能源。当然,这些必须寓保护于开发之中,强调市场主导作用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法则。绝不可逆自然而动,违背自然规律。
张卫东说:“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沙漠,人类一定会开发出来更多产品,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