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不同降糖治疗方案与抗结核疗效的关系研究
2018-06-06石亮
石亮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接受不同降糖治疗方案对其抗结核效果的影响情况。方法:两组给予相同的 3HREZ/15HRE抗结核方案,研究组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用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对照组在抗结核治疗时给予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结果:两组治疗前FBG、2hPBG水平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FBG、2hPBG水平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痰菌检查结果转阴率(90.20%)高于对照组(74.51%),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各项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控制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血糖对提高其抗结核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保障此类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口服降糖药物;皮下注射胰岛素;抗结核疗效;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3-03-257-01
糖尿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后将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各项机能降低,从而显著增加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02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接受不同降糖治疗方案对其抗结核效果的影响情况,为提高患者疗效、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2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男56例、女46例,年龄40-84岁、平均(61.38±0.67)岁,入选患者均属于初治肺结核、痰抗酸杆菌涂片检查结果为阳性。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102例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n=51),各组上述相关数据对比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给予相同的 3HREZ/9HRE抗结核方案,其中H为异烟肼、E为乙胺丁醇、R为利福平、Z为吡嗪酰胺,根据患者实际体质量计算各药物使用剂量,根据病情及检查结果可适当增减药量,总疗程跨度12个月。研究组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用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即三餐前30min给予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皮下注射+睡前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皮下注射,各类胰岛素具体注射剂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对照组在抗结核治疗时给予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常用包括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阿卡波糖等。
1.2.2观察指标①糖尿病: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餐后2h血糖(two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检测值变化情况;②肺结核:记录两组治疗12个月后痰菌检查结果;③安全性:两组用药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计量资料经(x±s表示、计数资料,经n(%)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x2),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均顺利完成18个月相应药物方案治疗,期间未见死亡、退出、中断等异常情况,治疗完成率各组均为100.00%。经分析可知,两组治疗前FBG、2hPBG水平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BG、2hPBG水平均较之前有所下降,研究组血糖控制效果更优,数据对比P<0.05(如表1);研究组治疗后痰菌检查结果转阴率高达90.20%(46例),对照组仅为74.51%(38例),数据对比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各项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如表2)。
3讨论
研究表明[1],糖尿病发病后机体以胰岛素作用障礙及(或)胰岛素分泌缺陷所致高血糖作为主要表现,长期高血糖将显著影响机体正常代谢状态并损害全身组织器官。肺结核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多发的合并症之一,其主要危险因素在于糖尿病患者具有较低的免疫功能从而无法有效抵抗入侵机体的致病菌,而糖尿病患者肝脏具有较低的维生素A转化功能,维生素A缺乏后将显著下降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分裂能力,淋巴细胞分裂过程延缓后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受到相应抑制从而为致病菌增殖提供有利条件。
有研究显示,发生肺结核后将导致糖尿病病情进一步恶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恶性循环,显著增加临床疾病治疗难度,最终将危及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提示,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医生需同时给予抗结核、降糖治疗,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病情进展、确保临床治疗效果的用药目的。但有研究显示[4],肺结核发生后机体将处于内代谢紊乱状态,提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将具有较高的促肾上腺素、皮质醇、醛固酮水平,而肺结核所致发热症状则将使机体内大量能量消耗从而加重胰腺代谢负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对血糖控制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如何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选择正确的降糖方式仍是目前广大临床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
研究表明,由于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均通过口服途径给药,若加用口服降糖药后该药物药效可能受到抗结核药物影响从而不利于血糖获得良好控制,应引起相关医务人员注意。皮下注射胰岛素是目前世卫组织推荐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降糖方案,此举虽具有操作繁琐、有创等弊端,但通过皮下注射方式补充的外源性胰岛素可迅速进入机体内循环并发挥相应降糖目的,通过提高胰岛素分泌功能及敏感性从而使血糖控制在安全稳定的范围内,机体自身B细胞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后对提高免疫力、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中性粒细胞功能均具有积极意义,使抗结核效果显著加强。本文通过分组研究后证实,研究组经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后其痰菌检查结果转阴率90.20%,经口服降糖药的对照组痰菌检查结果转移率74.51%,研究组血糖控制效果、用药安全性优于对照组,此结论与罗建奎[2]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利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案控制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血糖对提高其抗结核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保障此类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米佳丽,张兴,冯敏.2种降糖治疗方案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临床特点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4,23(7):60-62.
[2]罗建奎,周春来,丘霞,等.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不同降糖治疗方案与抗结核疗效的关系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18):1997-1999.
[3]倪艳,邹永胜,刘泽明. 强化降糖治疗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