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邑的教育新跨越
2018-06-06龙建刚李少杰
龙建刚 李少杰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客家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作为河源市“首善之区”的源城,一直以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重视教育,以深厚的民生情怀发展教育,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推动教育,坚持“科教兴区”战略,主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发展需要,在不断巩固教育“创强”和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把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作为建好“首善之区、幸福源城”的重中之重,用心谋划、积极作为,全力争创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视野:统一认识多角度科学规划
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保障。源城区委、区政府在推进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过程当中,统一认识,牢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创新思路,紧紧把握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高瞻远瞩,科学规划,为区域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拓展视野、厘清思路。
1.深化战略思考
源城区始终坚持“科教兴区”发展战略,着重凸显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立了谋划源城教育科学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发展的目标,并以三个适应诠释谋划源城教育科学发展:一是适应源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適应教育发展规律需要,三是适应源城教育优质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三个适应”既遵循其自身的内部规律,最大限度激发教育的内生动力,又立足实际,以区域内人民群众幸福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指向,最大可能发挥教育这一上层建筑的反哺功能。从中不难看出源城区在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上的良苦用心——教育获得科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提升,人民群众得到教育发展的红利。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源城区始终把关注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获得作为教育施政的重要追求,为此,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五项具体可考量的指标用来诠释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师生安全有保障,二是有完善的办学条件,三是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四是有优良的教育质量,五是有良好的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并且,源城区把发展教育作为党委政府的民生工程和责任工程,列入政府每年要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2.优化工作思路
自始至终,源城的教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坚持在对接省市教育改革宏大叙事的背景下“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围绕我省“争先进、当标兵、建高地”的目标任务,源城区提出“1+7”的工作思路:“1”就是以“创强争先”为龙头,“7”就是同步推进7项重点工作,即推进新建扩建学校工作、推进校安工程建设、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建改扩建学校,增加学位供给,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1”个龙头,“7”项重点,目标引领策略,思路决定出路,点面结合、科学推进下源城育人环境全面优化便变得自然而然。
3.强化经费保障
源城的财政收入相对紧张,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源城发展教育的眼界与心胸并没有被并不宽裕的财政所局限,相反,源城以高屋建瓴的视野、高瞻远瞩的气魄来看待和规划教育对源城经济社会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源城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教育投入多元化,实现了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010年以来,源城区多渠道投入教育工程项目建设资金15.4亿元,新办学校16所,改扩建学校59所,增加学位3.75万个。
源城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城乡覆盖”的办法,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和宽带升级,装备了安保监控系统和广播系统,完成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国家及地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新举措:统筹协调多路径深入推进
源城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规划,给当地的教育事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展环境,极大地激发了教育内在的发展动力。在源城教育行政部门齐心协力的科学推动和创新实践之下,源城教育整体呈现出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良好景象。
1.全体系提高质量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是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如何推进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是教育领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点和难点。源城区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短板,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上敢想敢干,真抓实干。几年下来,全区共有省规范化幼儿园80所,占幼儿园总数的72.7%;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9所,覆盖率80.9%;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为98.2%。各项指标就算是与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政府之义务;基础教育,教育之基础。源城区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标准化发展。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覆盖率达100%,民办学校覆盖率达90%;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差异系数为小学0.377、初中0.309,校际间差异逐渐缩小,教育均衡水平不断提升。
高中教育普及发展。源城区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提质扩容和薄弱高中改造工作。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近年投入1853万元改善两所公办高中的办学条件;2016年,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7.8%。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源城区政府将民办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满足群众个性化教育需求;先后出台了《源城区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源城区奖励民办教育学校举办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扶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北大德爱学校、光明学校、金摇篮幼儿园、源南镇榄坝村幼儿园都是受源城人民欢迎的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成为源城教育的一大亮点。源城区逐步重视并落实城镇新建住宅区配套学校(幼儿园)建设“三同步”(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强力推进“交钥匙工程”,有力保障了学校建设质量。在雅居乐社区小学学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推动雅居乐地产续建雅居乐二小,以满足社区学位需求。
2.全方位提升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它更多地是强调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教育对于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近年来,源城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惠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教育公平。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源城区迎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非户籍少儿的入学问题。为了妥善解决,源城区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问题。目前,全区有非源城户籍中小学生44366人,占学生总数59.6%。其中,36774人就读公办学校,占进城就读学生总数的82.9%。“两为主”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
保障残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源城区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2013年择址高标准迁建了源城区育智学校,2017年又动工新建一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健全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体系。近3年,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以上。
保障库区移民子女入学。自开展教育创强以来,源城区先后投入2.2亿元,在库区移民居住较集中的区域开办2所学校,改扩建4所学校,解决了库区移民子女入學就读问题。
保障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源城区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也因此在农村有着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成为源城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为此,源城区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教育、财政、民政、妇联、团委、工会、关工委等部门和镇(街道)、村居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幸福成长。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帮扶机制,联合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帮助,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近三年,资助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8828人次,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3.全过程提振师资
源城区坚持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工作,通过实施“强师振教”工程,持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
拓源头,让好苗子进得来。源城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和课程计划需要,每年做好中小学教师核编和定编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做好缺编教师的招考录用工作。2015 年至2017年,公开招聘和引进优秀教师634名,解决了教师缺编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其中,专门为农村中小学定向招考专业教师184名。
抓培训,让好骨干强起来。源城区建立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认真实施“强师工程”,抓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等培养培训工作。开展“十佳教学能手”“十佳教坛新秀”等评选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注重教育科研,建立了“以区教研室为龙头,学科中心教研组为主体,示范性教育科研基地为平台”的教研运行机制,形成了“以研促教、以教强研”的良好环境,有效激发了教师科研热情与创新潜能,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骨干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
用激励,让好老师留下来。源城区坚持落实“两相当”政策,不断提高教师工资福利水平,教师享有与公务员同等的住房、医疗、社保等福利待遇。此外,分别给全区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每月发放津贴400元、500元、600元;给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师每月发放津贴1000元;对参加继续教育(专业课和公需课)培训及个人参加学历提高培训的教师均给予经费补助。坚持对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补充到学校行政管理队伍。
新亮点:内涵发展多元化特色实践
一个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一众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打造。特色,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内涵,是学校个性最美丽的外显。没有特色的学校是缺乏灵魂的学校,自然无法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诗意栖居地。源城区的中小学校立足自身实际,对接区域教育发展,个性化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收获精彩连连。
1. 雅居乐小学:“八雅文化”树优雅
雅居乐小学围绕当前河源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及源城区建设“首善之区,幸福源城”目标任务,以“雅”为核心,将优雅文化建设融入教育教学,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崇雅风、立雅规、育雅趣、讲雅言、践雅行、创雅境、建雅园、塑雅人”的“八雅”教育,着力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在促进校园文明创建以及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崇雅风,努力营造优雅的校园人文环境,着力打造儒雅的教师团队,倾力培养“举止文雅、谈吐温雅、内涵博雅、气质高雅、品质敦雅、学识慧雅”的文雅学生;立雅规,开展“优雅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制订优雅文化教育校本教材,把所有活动的开展制度化、规范化,使优雅文化教育有本可依、有章可循;育雅趣,让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中华传统武术等成为活动素材,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主题活动,创建“雅文化特色班级”,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雅的兴趣爱好;讲雅言,通过点头、微笑、手势、神情、体态等肢体语言,培养学生优雅谈吐,以优雅的谈吐展现友好、融洽、真诚、尊重、自信的形象和气质;践雅行,强化对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引导,通过举行“文明之星”“文明班级”“和雅班级”“美德少年”等系列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班级之间“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氛围;创雅境,在校园建设中,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融合,学校的书香长廊和客家主题文化长廊成为浓缩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的一道清新的人文风景线;建雅园,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突出办学理念,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塑雅人,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高标准、严要求把自己锻造成由里而外散发着高雅气质的“雅人”。
以“八雅”为引领,雅居乐小学的孩子们当起了“小小文明监督员”,凡是发现身边人有不文明行为,都记录下来,监督大人们立行立改。雅小3000多名学生作为3000多个家庭的“小小文明监督员”,成为3000多个家庭的文明传播者。这3000多个家庭就是河源创建文明城市的一分子。学校通过推行“八雅文化”教育,将学生们培育成优雅文化的执行者、传播者,不仅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点赞,而且通过孩子们的“言传身教”,将以“雅”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传递给家长,进而辐射引领一方社会文明风尚。
2. 公园东学校:像花一样绽放
公园东学校作为一所新办学校,从筹建伊始,校长吴雪斐就在构思学校的发展定位。他很清楚:特色办学,品质立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他带领学校行政班子团队反复探索、反思、研究之后,终于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像花一样绽放”,即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一个像花园一样安全、美丽、惬意的学习环境,秉承“至善至美,厚积薄发”的校训,做真善美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灵的和谐健康发展。
学校围绕红色德育课程、黃色智能课程、蓝色创客课程、绿色健康课程、紫色审美课程“五彩生态课程”进行教育教学各项活动,聚焦核心素养,丰富“花朵”的内涵。
红色德育课程。红色德育课程的育人目标指向是“五会少年”中的“会交往”。学校将其主要渗透到思品课中,延伸到周会、主题活动课、升旗仪式等阵地,包括节日课程和生命课程。将常规活动课程化,每一项活动都制订活动方案,保证活动落到实处,促使活动组织者按照课程要求来设计活动。比如在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学校开展实践活动,研究节日习俗、讲述节日传说、组织节日小联欢,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
黄色智能课程。黄色智能课程的育人目标指向是“五会少年”中的“会求知”。它是语数英基础课程的拓展性内容,不仅在课堂上实施,而且学校充分利用晨读、午读时间进行延伸。在基础课程中,公园东学校以自信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快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五个课堂”作为评价标准,构建“阳光生态课堂”。
蓝色创客课程。蓝色创客课程的育人目标指向是“五会少年”中的“会创新”。公园东学校主要结合科学课,延伸到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机器人创客活动。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科技活动小组,根据学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科幻画比赛、电脑绘画竞赛、自然科学知识竞赛等。
绿色健康课程。绿色健康课程的育人目标指向是“五会少年”中的“会健体”。公园东学校主要将其渗透到体育课上,延伸到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紫色审美课程。紫色审美课程的育人目标指向是“五会少年”中的“会审美”。学校以音乐美术为主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的书法、美术、合唱、舞蹈、尤克里里、小钟琴、小主持人班的活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学会吹拉弹奏乐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不仅培养学生气质,更展示个人风采。
3. 啸仙中学:“三志三礼”育英才
2017年9月19日,金秋飒爽,彩旗飘飘,啸仙中学全体七年级新生和近200位家长代表齐聚在学校阮啸仙雕像前的校道上,举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啸仙中学新生入学礼“立志”教育活动。学校利用新生入学时期,教育孩子们要时刻审视自己,解剖自己,警示自己,以便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初中阶段学习生涯的第一步。这是近几年来啸仙中学以“三志三礼”教育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缩影。
啸仙中学以河源籍革命先烈阮啸仙的名字命名,阮啸仙的革命精神无疑是学校全体师生最大的财富。有鉴于此,学校逐步总结提炼出“三志三礼”教育模式:对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志入学礼”活动;对步入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开展“我的青春梦想”——“砺志青春礼”活动;对即将参加中考的九年级学生开展“奋斗·拼搏”——“扬志毕业礼”活动。
不同年级不同的活动,体现出学生初中阶段三年不同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重点,从而对应体现出各有侧重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其中,对七年级着重加强诚信教育、纪律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讲诚信、守纪律、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树立崇高的理想,立志成才。八年级则着重加强仁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引导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热爱人民,不追求奢侈享受,远离不健康生活,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磨炼意志,提高承受能力。九年级则着重加强尽责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为了崇高的理想,坚忍不拔,一往无前,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
结 语
一个区域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动态系统工程。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装备、教育体制和师资等诸多因素。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源城区在宏观层面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在中观层面坚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发掘潜能,实现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协同共进;在微观层面,依托客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人才优势,努力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项目和品牌学校。
推进教育现代化,源城尽显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