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正品 坚守真品 追求精品
2018-06-06暴玉喜
暴玉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曲艺作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载体,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要真正发挥好“命脉、源泉、根基”的作用,核心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曲艺创作,只有创作出好的曲艺作品,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说,曲艺创作是连接曲艺和中国故事的桥梁与纽带,是两者的融汇与贯通,是展示曲艺魅力和反映中国好故事的载体和平台。多年实践的启示,我深感在曲艺创作中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要素至关重要,即一“正”,二“真”,三“精”。
一、以“正”为先,着眼“正品”讲故事
“正”是方向,是前提,是准则。不管什么曲种,考量其高下优劣,一看思想立场是否端正、是否具备创新探索性;二看艺术水准如何,是否具备精湛的形式技巧、美学策略;三看观众是否喜欢、是否养心养眼。所以说,“正”是第一位的。
(一)讲正能量的故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就是我们曲艺创作的方向,是曲艺创作的第一准则。
2016年9月22日至29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随中国曲艺家协会赴广西、湖南、江西三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曲艺名家新秀“重走长征路”采风创作主题实践活动。行程数千公里,重走长征路、探寻革命旧址、查阅党史资料、倾听苏区故事,送欢笑慰问演出。这次重走长征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红都瑞金,当年瑞金参加革命的有49000多人,其中参加长征的有 31000多人,为革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到17166人,其中牺牲在长征途中的烈士有10842人。如今的瑞金拥有180余处红色旧居旧址,10000余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睹物思情,心中激荡。红军桥、红军帽、红军井、红军烈士纪念塔等一个个红色遗址深深定格在我的脑中,八子参军、十送红军、华屋17棵青松、陈发姑一生守望等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穿透我的内心,震撼心灵,我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射到可敬的红军战士中,一口气创作出沁州三弦《十七棵松》、长子鼓书《长征托婴》《心中的丰碑》。通过一步步的长征路,一部部的长征主题作品,感受长征精神带给我的无穷动力,感悟长征精神带给我的洗礼震憾,感到长征精神是我人生的价值信仰。我深深觉得重走长征路是一次心灵净化之旅,是一次时刻让人体验艰难、崇尚信仰的朝圣之旅,更是一次鼓舞士气,树立理想的抱负之旅。
(二)弘扬正气讲故事。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鼓舞人民士气,鞭策警示人们,是曲艺责无旁贷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2016年3月,受中国曲协安排,我以长子鼓书的形式创作了一部反映全国第五届诚实守信模范刘真茂的故事。带着敬意和追求,我走近刘真茂。他是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瑶岗仙镇退休干部。30多年如一日,甘于寂寞与艰辛,坚守在义务护林第一线,自掏腰包建立护林哨所,与偷伐偷猎者斗智斗勇,尽一生力量守护湘、粤、赣三省交界的一块绿洲。1993年,在护林队经费短缺、人员纷纷下山离开的时候,刘真茂却毅然决定自掏腰包重建观察哨,继续坚守。他的妻子身体有病,没有工作,办了一间小卖部,两个孩子在学校读书,没人帮忙是做不过来的。妻子说,护林队垮了,你还管那么多干什么?“几十万亩山林,是一笔多大的财富,要是毁了,怎么向后代子孙交代?”随后,在海拔1600米的山坳上建房子,沙子、水泥等所有材料都要靠肩膀背上去。他把多年积蓄的36000多元全投进去了,家里的小卖部只好关门。观察哨离最近的村庄也要翻数重山,走四五个小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只能听收音机,看老报纸。他每天巡山要走30多公里山路,30多年來巡山总里程相当于绕地球10圈。为节省时间,他养成了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习惯,有时只带几个红薯上路。退休后,他完全住到了山里,小儿子结婚办喜事没有回家,春节团圆他也没有回家,30多年来有22个年头在哨所中辞旧迎新。
感人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的内心,我从刘真茂30年的坚守入手进行构思和提炼主题,力求把刘真茂的感人事迹写成通俗易懂的长子鼓书,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让全国人民感受道德的良知和无私奉献的胸怀,让刘真茂的感人事迹通过长子鼓书的形式传播出去,传唱下去。
(三)讲好故事先正己。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作为一名曲艺人,德艺双馨,至关重要。要讲好充满正能量、散发正气的故事,作为创作者本人来说,自己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颗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红心,有一颗刚正不阿、浩然正气的公心,有一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苦心。
这就需要曲艺工作者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净化和磨练,自觉深入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与创造,把创作的根基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中,潜心创作,挖掘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要坚持写人民,写生活,抒真情。带着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对乡村的眷恋、对曲艺的虔诚,进入艰苦的创作和体验之中,进行长期的积累和升华,不断用深邃的眼光发现题材,挖掘题材,感悟题材,接地气,传真情,让作品有温度、厚度和高度,传递时代正能量,奏响时代最强音。
二、以“真”为基,着眼“真品”讲故事
“真”是根基,是支撑,是本质。曲艺反映生活基本上是一种“平视”的目光,这种目光大体符合现实主义反映论的三种原则。一是题材的现实性,二是态度的客观性,三是表现的真实性。好的曲艺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中的真实故事,饱含的是真情实感,而不是胡编乱造,虚情假意。
(一)好故事必须真实。2017年1月,我受山西省委宣传部委托,创作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曲艺作品参加全省百场巡演活动。其中一部就是以派驻武乡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扶贫干部张志鹏为原型创作的长子鼓书《小米县长》。另一部围绕武乡县上史乡岭头村的第一书记史小兵的事迹,创作了武乡琴书《梨花情》。这两部作品都是群众身边的真人真事,彰显的思想都是主人公内心的真实表达,不是矫揉造作,没有随意改编,两部作品在全省巡演后,社会反响强烈,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
通过创作长子鼓书《小米县长》和武乡琴书《梨花情》我深深感到:真正的好作品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群众中得来的,都是真实的再现,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动。
(二)好故事需要真情。好的故事都是充满真情实感,渗透文化的痕迹和脉络,点点滴滴犹如甘泉滋润着心灵,这是精神家园的回归和熏陶,是灵魂的洗练和陶冶。
宝丰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盛会,每年正月十三,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成百上千民间艺人在此集会,说书亮艺,以曲会友。其热闹场面,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奇葩。带着一种敬重,带着一种挚爱,2016年我首次带着长子鼓书《起乳名儿》参加了第十一届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书会的几百亩麦田里,四面八方的艺人顶着狂风,满身尘灰,在山岗上、小路旁、河滩里摆下阵势,扎下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以天作幕,以地作台,或亮艺、或助兴、或写书、或会友。这里汇融了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四川清音、东北大鼓、乐亭大鼓等各种曲种,空旷的田野变成了宽阔的舞台。
2017年我再一次走进马街,再一次被感动,四面八方的群众在这里寻觅新一年的头彩,民间艺人一年的艰辛在这里尽情宣泄,忘我说唱。尽管场地喧嚣无比,但是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注解得淋漓尽致,他们在演绎生活的磨砺,演绎从艺的快乐,同时也在尽情的抒发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这就是生命的质感,这就是生命的光亮。我被这一幕幕场景所震撼,所感动。我决定用曲艺演曲艺,用曲艺人说曲艺人的这种情结架构曲艺的深邃和久远,让生活真实和艺术夸张有机的结合,以此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链接。我一一记录下来,揉进曲艺的情怀中,融进艺术的敬畏中,融进生命的注解中,用真情实感创作出了长子鼓书《马街赶会》。
(三)好故事一定真寻。曲艺说的是百姓事,唱的是百姓情,最具生活底色,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艺术,抱诚守真、抑恶扬善是曲艺的优良传统。
我在创作长子鼓书《小米县长》《梨花情》《出山》等作品时,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多次走进革命老区武乡县、平顺县、壶关县等地,正值数九寒天,雨雪滂沱,我在山路上艰难行走,但是心里一团火,因为当我在现场采访第一书记的感人事迹时,我深深被他们的执着和敬业精神所感染,被他们以造福一方百姓为荣,以脱贫攻坚为业所付出的艰辛所打动,心里顿升一种敬仰之情,这无疑成了我创作的动力源泉。带着这种动力,我多次走进贫困村、贫困户,记录下他们的前后变化、内心感动、质朴语言,也记录下他们对第一书记的由衷热爱。每一次和第一书记面对面交谈,心与心碰撞,都激发出我的创作灵感,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敬佩的人,我要把他们的事迹通过曲艺的形式搬上舞台,让生活变为艺术,讲好他们的精彩故事,传递他们的时代强音,焕发更多的激情与动力。
三、以“精”为要,着眼“精品”讲故事
“精”是凝炼,是升华,是标杆。创作的作品要成为最终的成品,受到群众的欢迎并广泛传播开来,成品必须成为精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文艺创作,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这就为我们搞好曲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精品力作提供了标准、路径和遵循。
(一)讲好故事需要精深的思想。创作好的作品,讲好故事,必须突出鲜明的主题和精深思想,彰显出一种精神力量。只有思想性,才有引导性、教育性,才有應有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2016年10月16日至24日,我随中国曲协赴台湾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活动。怀着感激的心我们走进台湾的高校,走进台湾的敬老院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曲艺向台湾的亲人交流传播。那几日,我的整个心境异常激动,海峡两岸曲艺交流连起了两岸的骨肉情长。带着感动和感激我创作了《乡愁》:“魂牵着乡愁,背负着乡恋,经历了悲欢,走过了千年。坎坷的历程,颠沛着怀中的鼓瑟琴弦。唱出了心中的相思,唱不尽盛事和谐的凯旋。心系着家园,走进了田间,欢乐的笑声,激荡着海峡两岸。迁徙的岁月,芬芳的曲坛,参天的大树,让海峡两岸根脉相连。承载着社会责任,把曲艺传承牢牢扛在肩。愿血浓于水的两岸情,浸润浇灌两岸曲坛,繁花似锦百花园。”
在即将离开台湾的时刻,我泪流满面,情不自禁创作出了鼓曲《宝岛行》:“暮秋海峡邀相约,两岸交流曲扬播。漂洋过海传乡韵,南腔唱来北调和。曲艺走进大学堂,又与老人共欢乐。手舞足蹈有学子,耄耋寿仙溢酒窝。热泪盈眶含情脉,一曲天籁泛碧波。宝岛一路欢声唱,曲艺种子尽光泽。天边云霞汇彩墨,灿若群芳满城郭。海浪拍岸做信使,乡情传播一车车。中华曲艺根脉深,龙的传人牵爱河。昨夜我饮杯醉人的酒,魂牵梦萦荡心窝。海峡曲艺欢乐汇,手足同胞融爱河。今霄我有个狂颠的梦,梦里笑容似云朵。梦中笑,乡风乡韵凝乡情,梦中忧,句句乡愁难割舍。梦中动,艺播种子入沃土,梦中歌,曲苑群芳八仙桌。心融乡土掘源流,心思乡愁意广博。饱含乡情存友谊,溢满香味醉心窝。鼓瑟琴弦尽欢乐,牵出乡思一摞摞。曲艺流布路广远,今朝两岸融爱河。传承曲艺有重托,坚守曲艺莫蹉跎。扎根沃土创精品,走好正路布恩德。宝岛行,海峡两岸歌连歌,宝岛醉,今朝离别难割舍。宝岛思,打造精品为人民,宝岛乐,水乳交融奏凯歌。中华曲艺根脉深,一脉相承盼和谐。两岸曲艺共繁荣,期盼团圆唱新歌。”把这种海峡两岸浓浓的情怀写进去,穿越时空,化作一种精神的永恒。
(二)讲好故事需要精湛的藝术。创作需要尊重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要注重提炼和艺术的加工,但艺术并不是抽象的、神秘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如同烹饪一道美味,并非需要山珍海味,普通的油盐酱醋,也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佳肴。
曲艺语言不必夸张、都是老百姓的语言,接地气,富有原生态的美感。曲艺的表演动作不必程式,不必采取象征的程式符号。曲艺历来雅俗共赏,雅中透着俗趣,俗中含着雅意。“生活味儿”决定着自然的舞台风度、简洁的语言风格、简约的形体动作、简洁的叙述方式,以及像生活本身的那样一切艺术表现。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对曲艺来说,生活最亲近,群众最可爱。曲艺艺谚讲:“不隔语,不隔音,紧要的是不隔心。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百姓,要获得精湛的艺术,就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学习钻研,不断挖掘磨炼。
我在创作长子鼓书《腊月天儿》时从民俗的角度出发,唤回人们的记忆和向往,浓缩乡情和乡景。腊月天的描写是一个受众广泛的主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褒扬,是对传统节日的留恋和再现,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夜的欢聚,蒸黄蒸、备年货、扫灰尘、剪窗花、贴对联、放鞭炮、挂灯笼、拜大年—— 一个个红红火火的场景,一个个热热闹闹的场面。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画面,每一幅画面我们都是主人。一个情节派生一个情节,构成情节链,句句不离人与景,字字凝练人与情。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展现,从始至终采用白描手法,把过年的情景展现出来,让人回味,让人生情。字里行间贯穿一个情字,是对腊月天的深深思念之情,是对普通百姓千丝万缕的情愫。曲本选择的是小事、小情、小人、小理,身边的事,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即我们所说的常形、常理、常情,把常形、常情、常理贯穿到腊月天的各个环境中,通过人物潜移默化的行动,通过一幕幕场景的再现描绘出来。同时,在语言运用上,是从生活化的语言中找灵感,从生活中品味道。每个元素都平中显奇,在平淡中见俏,平俗中见雅,崇尚自然美,自然无雕琢,把生活的画面通过时间的顺序连接起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一幅幅逼真的年画。
(三)讲好故事需要精良的制作。好的故事要靠好的作品讲述,好的作品要靠好的演员演绎。曲艺是一个大整体、大系统,相互关联,环环紧扣,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要一丝不苟,尽心用心,从一开始的构思、创作,到最后的编排、搬上舞台,都需要高标准严要求,真正做到精心精致,精美精良。这就要求曲艺工作者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对党和人民、对社会和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创出精品;必须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要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一流,追求卓越,不求过得去,而求过得硬;必须树立真正的效果意识,讲落实,求实效,看结果,真正把工作的成效体现到推动命脉、源泉、根基作用的发挥,体现到群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使曲艺真正大有可为,使中国好故事久远流长。
崇尚正品,坚守真品,追求精品,是在曲艺创作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要义所在,也是曲艺创作的基本准则和奋斗目标。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作为曲艺工作者,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紧密融为一体,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把自己对时代的感悟、对人民的热爱化为对曲艺艺术的不懈追求,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深入到轰轰烈烈的时代热流中,寻找最美中国故事,潜心创作,孜孜以求,向善、向真、向美,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真正讲好最美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