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群众语言讲有温度的百姓故事
——以《伊犁日报》“走出新疆的伊犁人”报道为例

2018-06-06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尔西系列报道伊犁

(伊犁日报社,新疆 伊宁 835000)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这说明会讲故事是一种能力,故事讲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闻写作与传播,是一个写故事和讲故事的过程。比起板着面孔说话的新闻报道,读者更愿意阅读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新闻故事。如何在弘扬主旋律中讲出精彩且令百姓爱读的故事?新疆《伊犁日报》已连续4年推出系列报道——“走出新疆的伊犁人”,深受读者欢迎,也是采编业务上一次成功的尝试。

讲故事需要新闻策划

随着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加强新闻报道策划以彰显媒体的独创性势在必行。

2015年,为了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新疆伊犁日报社精心策划,推出了“辉煌六十年沧桑话巨变”、“伊犁人不会忘记”、“从数据看变化”等十多个系列或专题。“走出新疆的伊犁人”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避免以往冰冷生硬的成就性报道,在前期策划中,报社决定要创新重大主题宣传的途径与形式,既要从宏观上展示成就、总结经验,又要善于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如何能让成就性报道多一点百姓视角、多一点温度,力争对读者有所触动更有所感悟?报社经过反复商讨,认为宣传报道内容必须创新,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最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讲好伊犁故事,一定要寻找好的故事。地处边疆的伊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个由47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精彩的故事。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讲述身边人、身边事,却极少关注从本地走出、生活在异乡的伊犁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各族伊犁儿女走南闯北,不但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这些大中城市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甚至有一些人还远赴国外闯荡。他们凭着执着的信念、不懈的追求,不但在异乡扎根,还在各行各业逐渐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从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偏远小城,走向资讯发达、竞争激烈的大城市,他们是怎样走出去的?在陌生的异乡是如何打拼的?他们都经历过怎样的艰辛?

随着视角从内而外的转换,思路也渐渐清晰,策划人员都非常激动,“走出新疆的伊犁人”系列报道一定能讲出读者爱读的故事!

2015年3月31日《伊犁日报》4版

讲好故事需要经营

经过广泛征集线索,2015年3月31日,第一期的“走出新疆的伊犁人”在《伊犁日报》4版以整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了!

在这一期的4个人物故事里,有为了梦想不懈追求的哈萨克族女孩巴彦·卡德尔别克;有在广州从事青少年户外教育工作、不断挑战自我的王东;还有在北京和武汉执着打拼的白领曹景和赵永梅。

这其中,《巴彦:向着梦想飞》一文讲述了梦想成为景观设计师的哈萨克族女孩巴彦·卡德尔别克经过不懈努力不但梦想成真,还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传承哈萨克族传统刺绣文化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哈萨克族姑娘,能在人才济济、竞争空前激烈的上海站稳脚跟并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很多读者称赞她是“伊犁人的骄傲”。

这一组系列报道引发了读者的热烈反响。不少热心读者纷纷为报社提供新闻线索,将身边的亲人、朋友推荐给我们。经过筛选,报纸又先后刊发了《从伊犁走出去的世界恐龙学家徐星》《“恰克恰克”传人马合木提》《怀抱梦想在北京奋斗的韩斐》等。无论是响当当的大人物、还是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既有温度,又有亲和力,被读者津津乐道。

报道接近群众,才有受众。这些系列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地人透过系列报道了解了走出新疆的伊犁人在异乡拼搏的艰辛,被他们历经失败仍不放弃、为梦想执着追求的品质所打动,他们的成功也让更多人有信心去尝试“走出家门天地宽”。而远在他乡的伊犁人,看到自己登上了家乡媒体,这对采访对象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有许多被我们采访报道过的人曾感慨地说,在新闻报道之后,更有干劲,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以后会继续努力,争取做的更好。

历时4年至今,“走出新疆的伊犁人”依然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了《伊犁日报》一个立得起、叫得响的系列报道,有力地提升了《伊犁日报》的亲和力、传播力、影响力。

把故事讲好需要创新表达

笔者认为,“走出新疆的伊犁人”之所以受到读者的追捧,与它契合了时代发展的特点,最能体现伊犁人的变化,从侧面展示与时代潮流变化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创新表达讲故事的手法密不可分。当记者把镜头和笔墨投注在普通人的拼搏、奋斗、进取、坚韧,把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推向媒体,让他们成为伊犁人为之自豪、奋发向上的力量时,充满生活味、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正是读者乐意看到的。

在“走出新疆的伊犁人”系列报道中,本报采取了以下方式:

先交朋友、再讲故事。在确定每一个采访对象后,报社都会特别要求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先交朋友再进行采访。由于采访对象均在外地生活且工作压力大、节奏快,记者们往往在经过电话沟通后,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采访对象保持联系。时常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动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记者或利用被采访对象回乡探亲时面对面采访,或通过视频聊天等方式进行采访。

为了讲好故事,报社要求记者采写稿件要客观真实,要原原本本、不夸张、不拔高、少说教、少议论,既要展示他们现在取得的成绩,又要侧重于实现这一过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达到宣传的目的。

沟通密切、持续关注。“走出新疆的伊犁人”中,《胡尔西丹: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讲述的是从17岁便走出伊宁市的回族女孩胡尔西丹辗转日本和北京求学、创业的故事。从事高端旅游工作的胡尔西丹在采访中向记者表示,家乡的风景并不比国外的旅游胜地差,她计划把伊犁的高端旅游做起来,为伊犁的旅游事业发展出力。

稿件在2015年10月21日见报后,采访记者一直与胡尔西丹保持联系,持续跟进。当年11月17日,胡尔西丹回乡探望亲人,并借机考察伊犁旅游市场。记者得知后对胡尔西丹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这便有了后续报道《胡尔西丹:“我愿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报道刊发后,本地旅游部门致电本报表示,胡尔西丹针对伊犁旅游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意见非常有针对性,值得采纳。

深挖细剖、用细节说话。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细节不仅是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还是深化主题,增强新闻作品吸引力、感染力的制胜法宝。“走出新疆的伊犁人”的系列报道中,注重细节,还原场景,大量的动作细节、环境细节等语言符号的运用,成为了讲好故事的重要因素。

在《胡云青:独闯深圳十二年》的报道中,记者讲述胡云青艰苦创业,10个月搬了13次家的经历时这样写道:“有几次,白天把行李放在新搬进的家,转身就出去办事了,晚上回来却找不到自己住在哪个小区。”胡云青说,有一次,她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住处,就沿着小路来来回回兜圈,竟引起小区保安的注意,几番盘问之后,才把她领到家。

这段细节描写将胡云青独自一人在异乡打拼的不易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加深了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好的新闻故事是对思想的传播、对温度的传递、对品质的传承。“走出新疆的伊犁人”系列报道在发现和讲述故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获取了宝贵的经验。今后,我们将会努力讲述更多有关伊犁的好故事。

猜你喜欢

尔西系列报道伊犁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夏尔西里怀想
丝绸之路与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