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出“不”字的精彩

2018-06-06

江苏教育 2018年37期
关键词:横画欧阳询平竖直

“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字,但它却蕴含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书法知识。

一、平衡对称的精彩

1.书写均匀工整。我们写字不应该乱,应该写工整,比如图1的“不”字,这样写就显得有点乱,不稳,没有达到起码的要求:工整。

怎样就算工整了呢?横平竖直(正),撇捺对称,笔画距离均匀,字就算工整了(如图2)。

图1

图2

语文教师看到字写成这样已经很高兴了。但是,从书法的角度看,这个字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为什么呢?因为它还不够灵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活”。那怎样才能变“活”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打破那个对称,不再横平竖直。那会不会又变乱呢?会的。如果不按方法乱变,又会回到乱、怪上面去了。那变化的方法是什么呢?打破横平竖直,稍微左低右高即可,但不可过高,过高就乱(比如图3)。

2.制造平衡对称。我们来看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是怎么写这个“不”字的(图4)。

图3

图4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横画,轻微的左低右高,形成动感,横画鲜活了。撇,本应该从中间或左边起笔,撇左捺右,非常对称。但这个撇的起笔偏偏不从中间起笔,而是非常顽皮地跑到右边去起笔了。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就是左边它自己家里的位置空了,而且右边重了,明显就不对称了(图5)。

图5

图6

怎么办?谁来补救?点离它太远,只有竖来补救。竖把头歪到左边,填补一下左边撇留下的空白。然后再回到中间,往下写竖(图6)。补救成功!这就是这个竖为什么如此特别的原因,这个竖我们称之为“歪头竖”。歪头竖的头伸到左边,不但填补了空白,在重量上还和撇右边的部分相等,整个字显得更加对称稳重了。而且笔画变长变“多”了,整个字也显得更丰富。撇跑到右边起笔,是书写者不小心写的,还是故意这样写的?很明显,是故意为之。这体现了书法家高超的安排结构的能力。这就是书法艺术中的“造险”和“救险”。造险,就是故意制造一个危险,让人感觉要出问题了,但是,利用后面的某个笔画加以补救,险情得以排除,化险为夷,整个字又恢复了平衡,而且更加对称稳重了。整个过程体现了书法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使得书法由普通写字上升为艺术。这就好比杂技演员走钢丝时翻一个跟头,让观众觉得表演更精彩。然而,表演不能过分,书法也是如此,如果“不”字的撇跑到右边太多,或者横左低右高太明显,都是救不回来的,整个字结构就是失败的。

二、柳暗花明的精彩

如果一场表演只有一个高潮,这场表演还不能称为精彩纷呈,书法也是如此。如果你认为“不”字就只有这一个变化,那你就低估欧阳询的水平了,欧体为楷书之冠,绝非浪得虚名。“不”字撇画故意偏左起笔,制造“危险”,然后通过竖画的歪头,化“险”为“夷”。这一造险和救险的过程,增加了汉字结构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使普通的书写上升到了书法艺术的层面,这体现了欧阳询高超的结构水平。“不”字最后一个笔画是长点。根据我们的理论,长点是捺画变化而来,所以长点也叫反捺。它和撇是一组对称的笔画,就好比我们的左手和右手。一般来说,有撇就有捺,有左手就有右手,当然,也有残疾的,比如独臂老人,只有一只手。既然捺和撇是一组对称的笔画,那么,在写捺画时,就必须和撇画形成对称,就像左右手一样。一般的对称是这样的(图7):但是,这种金字塔一样的对称我们称之为“绝对对称”,虽然平稳,但太过工整,也就是说,会稍显呆板。因为它左右两部分无论长度、方向、角度,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显然只能得六七十分,及格而已。我们要90分以上。怎样才能提高分数?变化!但变化方法不对,可能60分都得不到,甚至只有二三十分,比如图8两字,都是不讲方法的瞎写。

图7

图8

图9

图10

那正确的变化方法是什么呢?在统一中求变化。我们来看欧阳询是怎么写最后这个点的。欧阳询把捺(点)的起笔降低了一点(图9)——造险开始,让人感觉右边的点肯定会下垂,两边不会对称了。人们感觉可能会这样:这个点低了,左右明显不对称了。但是,点起笔虽然低了,书写时却不沿人们担心的方向向下运行,而是屁股往上一撅,直奔撇尖的对称点而去(图10)。也就是说,降低起笔位置,造成不对称的假象,但收笔却和左边又是完全对称的。杂技演员翻起了跟头,让观众的心悬起来了,但又稳稳地落在钢丝上。这样,起笔降低高度是变化,收笔还是在对称点上。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求变化,完全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经过这样的变化,“不”立马消除了呆板的感觉,变得平稳而又活泼,生机勃勃。这个字活了(图11)。一个非常简单的“不”字,欧阳询通过两次变化,反复地造险、救险,将其写得丰满、平稳、活泼、生动,充满趣味,精彩无比,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华传统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图11

三、见微知著的精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举一反三地运用这个重要规律!

先看“人”字(图12):“人”字的捺画起笔为什么要降低?为什么不和撇的起笔位置一样高呢?根据统一中求变化的原理,捺的起笔如果和撇的起笔位置一样高,会显得非常呆板,适当降低起笔位置,就是一种变化。“人”字我们平时写过无数遍,其实一直都在无意识地运用这个规律。再看杖、和、粉、耕(图13):

图12

图13

现在你知道木字旁等左偏旁的点为什么那么低了吧?也知道点为什么要在撇竖分叉的地方而不在横竖交叉的十字路口了吧?原来,点如果对准在横竖交叉的十字路口,和撇就完全对称了,没有变化,60分,及格而已。点适当下移,就有了变化,生动活泼,90分!

继续看未、来、东、天(图14):

图14

“未”等字的捺画起笔位置,不在横竖交叉的十字路口,都做了适当下移。

以上例字中可以看出,撇和捺变化的对称表现得非常微妙,但撇和反捺(长点)的对称变化就会非常明显。比如:饮、深、怀、于(图15):

图15

以上例字中的反捺(长点)起笔明显偏低,和“不”字是完全一样的。这提示我们,写反捺(长点)往往要比写普通的斜捺平一些。

接下来看“始、去、至、颂”(图16):

图16

“始”右上角的部件“厶”,读音同“私”,也是“私”字的原字,很形象,胳膊肘往里拐,取自私之意。注意右边的点,它对准哪里?显然不是对准撇的起笔位置,这一点和“不”字是一模一样的。“去”“至”的点似乎对准了撇的起笔,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因为撇上面有横画阻挡,所以撇的起笔降低了,撇原始的起笔位置应该接近横画。“颂”字当中有三处,点和撇的对称都做了适当变化。

当然,以上方法,欧阳询也不可能每个字都写得非常标准和非常明显,这种变化本来就是不可太过,微妙为贵,有的不仔细看很难看出来。有的笔画因为其他原因也必须写得对称一些,平正一些,甚至有的字也可能出现败笔,毕竟欧阳询也是人,不是神仙。

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帖中注意仔细观察,所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猜你喜欢

横画欧阳询平竖直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一)
拼拼摆摆一个字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紧扣“横平竖直”求面积
画说汉字——百
唐欧阳询《用笔论》
书法启蒙·隶书第三讲
铅笔字
写字大课堂
翰墨闲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