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经筋推拿手法在视疲劳儿童近视预防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6-06张宇翔赖伟霞梁宗挺吴海峰莫彩琰吴西西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壮医经筋屈光度

张宇翔 赖伟霞 梁宗挺 吴海峰 莫彩琰 吴西西

视疲劳一词,最先由William Mackengin在1843年提出,临床表现为视力模糊、流泪和头痛三大特点[1]。而基于2014年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视疲劳的定义为由于各种病因使得人眼视物时超过其视觉功能所能承载的负荷,导致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或伴有全身症状等以至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一组症候群。视疲劳以患者主观症状为主,眼或者全身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因此,它并非独立的眼病[2]。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视频终端普及和教育方式的演变,视疲劳逐渐趋于幼龄化[3],给儿童及家长的身心带来巨大负担,并有可能加速近视的形成。而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可追溯至孙思邈《千金要方·七窍门》:“其读书博弈等过度患目者,名曰肝劳。”《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进一步阐明:“凡读书作字,与夫妇女描刺,匠作雕銮,凡此皆以目不转睛而视,……则眼珠隐隐作痛,诸疾之所由起也。”与现代视疲劳描述的触发因素相符。21世纪初,曾庆华[4]认为本病属久视劳心伤神,耗气损血,目中经络涩滞和肝肾精血亏损不足,筋失所养,调节失司所致。由此可见,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过用目力、劳心伤神密切相关,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肝、心、肾。鉴于此,我科现运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植根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首次运用于视疲劳儿童近视预防的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疗效,在对比了90例患儿的临床疗效后,阐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视光中心及眼科确诊为视疲劳的10~12岁(五、六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儿童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设定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每组收集45例患儿。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见表1如下,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及病情分布均无明显差异。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及病情分布比较

1.2 纳入标准

收集2016年4月~2017年1月我科10~12岁(五、六年级)视疲劳患儿病例,所有病例均散瞳验光,检查眼位,经全面眼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眼病者,散瞳后屈光度在0.0~+1.00D,视力>1.0,能够坚持壮医经筋推拿疗法并及时复诊,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或已经停药2周以上,全身无器质性病变。

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眼视光学组专家诊疗经验共识,认为在明确视疲劳病因的前提下,用眼后出现以下症状即可诊断为视疲劳:①不耐久视、暂时性视物模糊;②眼部干涩、灼烧感、发痒、胀痛、流泪;③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

1.3 排除标准

①不能坚持治疗者;②眼科检查后有其他眼疾者,如角膜疾病、晶状体疾病、眼底疾病等存在眼部器质性病变的儿童;③有精神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疾病史。

1.4 治疗方法

①推拿组:采用壮医经筋推拿疗法,壮医经筋推拿手法:在眼周(攒竹、鱼腰、丝竹空、上明、阳白、精明、承泣、四白、球后、瞳子髎等)、头顶部(印堂、目窗、头维、神庭、上星、前顶、百会等)、肩颈部(风池、风府、哑门、天容、天窗、肩中俞、肩外俞、肩井、肩髎)、上肢(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合谷、内关、养老)每穴按揉,贯彻“以痛为腧”原则,在以上区域对经筋线上的肌筋膜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轻至重,以切、循、按、摸、弹拔、推按、拔刮、拑掐、揉捏等手法行检。重点检查肌筋的起点、止点、交叉点、拐弯点。肌筋形成的筋结分点、线、面等形状,以触压疼痛异常敏感为特征,同时伴有病变区皮肤毛孔增粗、肌筋膜增厚等;经筋解结方法:贯彻“松筋解结”原则。运用壮医经筋手法,医者先用?法在病变部位来回滚动3~5遍,使局部充分放松发热,然后采用拇指顺着病变部位的经筋线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拔、捏拿等分筋理筋手法,要求手法要“中结”,即以手拇指沿筋结肌纤维方向进行弹拨约2 min。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以上手法操作过程约 20min,1 次 /d,一周五次 为 1 个疗程,治疗持续2年;②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治疗措施,仅要求定期复查。

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叮嘱家长督促患者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和不健康用眼,定期按规定复查视力(每6个月复查1次)。

1.5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眼部及全身症状明显缓解,远、近视力正常,散瞳后屈光度≥0.00D或眼轴≤24mm,裸眼视力≥0.8。无效:治疗后眼部症状及全身症状均无改善,近视力正常,散瞳后屈光度≤-1.00D或或眼轴>24mm,裸眼视力<0.8。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1)经治疗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后,实验组及对照组散瞳前裸眼视力、散瞳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结果分别对比如下,可得出结果:实验组6个月内复查时两组裸眼视力、散瞳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改变无明显异常(P>0.05),而在第12个月、第18个月、第24个月复查时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差距逐渐增加。见表2。

(2)对比实验组及对照组各复查阶段疗效,可得出结果:实验组在各阶段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2

表3

3 讨论

由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对于确诊视疲劳患儿,运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干预后患儿的近视率可得到有效控制,并且裸眼视力有所提升。本课题手法作用在与目系有密切联系的膀胱经、胃经、大肠经、胆经、督脉、肝经、肾经、脾经及部分奇穴。其中膀胱经所选睛明位于头部,属近治作用;而本经主一身之表,可抵御外邪、护卫正气、增强体质,促进目系发育。胃经与大肠经均属阳明,其特点多气多血,故于本经施行手法可激发气血,濡养眼睛。胆经起于目外眦,“经络所至,主治所及”,所选用穴如风池穴为本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内与眼络相连,可疏通眼络,清理头目。督脉为阳经之海,总领阳气,“阳为阴之使,阴为阳之用”,目为阴体,视为阳使,阴阳互根互用,激发阳气能同时调治器官本身及其功能,而后目能视。“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开窍于目”,故目疾多责之于肝。脾肾二经相配合,先后天相资,小儿体质提升,则目系发育完全。奇穴如鱼腰、印堂,其二穴曾别名“光明”,有迎接光明之意,可治目视不明。朱林平[5]等发现利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刺激头面部相关筋结区,能促使眼球及周围组织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睫状肌细胞和视网膜细胞修复并增强其再生的能力,有效减轻或消除视疲劳。

除外手法治疗效果,家长在带领患儿至我科治疗过程中,会与我科医生反复交流,对视疲劳及近视的认识更为深刻,患儿的依从性也较未治疗者为优,因此实验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眼习惯均优于对照组,可能在近视预防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目前在眼科专业领域内,对于近视眼预防方面治疗手段较少,且多数使用睫状肌松弛剂或人工泪液替代物等滴眼液滴眼作为干预手段[6-7],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睫状肌松弛剂如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等,使用后会出现畏光、视近模糊等副作用,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对患儿的学习生活造成不便。且大部分滴眼液含有防腐剂成分,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会损伤角膜上皮细胞[8]。Nakamura[9]临床实验结果认为支配虹膜或睫状体的副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可能是导致视疲劳的原因之一。而现代医学认为,穴位的按摩可以提高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及其相互作用[10],按摩眼周穴位能刺激睫状神经节,此为调节视力活动的重要神经节。因此,本治疗手法具有无副作用、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有点,值得研究并推广。但限于本课题经费及时间有限,所收集样本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正并扩大样本量,令结论更具信服力。

猜你喜欢

壮医经筋屈光度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调整切削屈光度对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的影响研究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阿托品与复方托吡卡胺在儿童验光的差异比较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