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鱼类的 “安全屋”
2018-06-06海洋与渔业罗茵广东放生协会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罗茵 图|广东放生协会
鱼礁是海底的隆起物和堆积物,其上附着和生长着大量饵料生物,人工鱼礁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鱼类构建一个觅食、生长、繁殖的“安全屋”,以达到增加海洋水生动物多样性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的开展人工鱼礁建设。作为最早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广东省先后投入资金8亿元,建成人工鱼礁50座,礁区核心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到8处。
人工鱼礁的投放,犹如神来的一笔,人工鱼礁不仅能保护、增殖鱼类,还能起到修复区域生态、改善水质、减少赤潮、阻止海底拖网作业等作用,已逐步成为大海的守护者。
已建成人工鱼礁50座,礁区核心区面积300平方公里
广东是最早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试点和增殖放流试验省份之一。上世纪 80年代,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开创全国之先河,在南澳岛、大亚湾、放鸡岛、蛇口等地启动人工鱼礁试验,并取得卓越成效。
2000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在全省开展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的设想。6月 10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在阳江市双山岛海域开展了人工鱼礁建设试点工作 ,并取得初步成效 ,从此揭开广东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的序幕。
在此基础上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及时开展《广东省沿海人工鱼礁建设规划报告书》的编制工作,规划了广东十年人工鱼礁建设蓝图,并于 2001年1月通过专家评审。
2001年 2月,广东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议案。《议案》决定∶从2002年起,至011年,用10年时间,投资8亿元(省财政5亿元,市、县、区财政3亿元),在广东省近岸海域,建设 12个人工鱼礁区,共100座人工鱼礁。
2001年 4月,在巩固阳江市双山试点的同时,广东又决定选择珠海市东澳海域作为第二个人工鱼礁建设试点。
2002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专门设立了人工鱼礁研究室,编制了《广东省沿海人工鱼礁建设总体本规划(202-2011)》。
2002年至 2013年,省财政下达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等 26个市、县(市、区)以及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资金共计 5亿元。各有关市、县(市、区)配套到位资金约1.6521亿元。
目前,广东省已经建成人工鱼礁50座,礁区核心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为进一步巩固人工鱼礁建设成果,在惠州东山海、珠海庙湾岛、茂名放鸡岛海域建设 3座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工程。在龟龄岛东海域、珠海庙湾岛海域、汕尾遮浪角西海域和南澳岛等海域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到8处。
渔业资源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据悉,人工鱼礁之所以能够达到吸引和增殖鱼类,主要是因为海洋洋流遇到海底固定物而产生上升流,将海底丰富的营养物质带到上层水体,为鱼类生长和繁育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其产生的大面积阴影和缓流区,也能让鱼群躲避风浪和天敌;礁区水域形成上升流、线流、涡流等多种形式洋流加强了区域海水的循环和流动,长此以往能有效改善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减少赤潮等现象发生;此外,人工鱼礁周围能够形成一个各种营养物质利用能量循环和食物网结节而成的生物保护圈,部分海洋生物能够吸收和清除海洋中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减少海洋污染物含量。
根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会同有关技术单位,及各方专家通过潜水观察和水下可视化视频观测结果显示:人工鱼礁投放不久,礁体上就附着各种海洋生物,如翡翠贻贝、软珊瑚、藤壶、牡蛎、羽枝等,覆盖率超过95%。金钱鱼、三线矶鲈、横带九棘鲈、黄斑蓝子鱼、黄鳍鲷、胡椒鲷、勒氏笛鲷、石斑鱼、紫雀鲷等鱼群在礁体四周活动。
据投礁前的监测结果对比表明,投礁后礁区的海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饵料生物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都比投礁前有了显著增加,礁区的鱼卵及仔稚鱼数量也明显增多,绝大部分礁区周边游泳生物的渔获量都比投礁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如惠东大星山由 28种增加到37种,惠州大辣甲北由 31种增加到 34种;投放一年多的廉江龙头沙游泳生物的资源量比投礁前增加了9倍,东澳岛北增加了7倍。
据报道,广东省人工鱼礁海洋牧场比未投礁的一般渔场每年增加渔获量 38万吨。在人工鱼礁区中,刺网渔船每年经济效益达到18万元 ~30万元 /年船,钓业渔船年经济效益达到 18万元 ~32万元 /年船。采用资源增殖评估方法和海洋牧场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模型进行计算,已建成的人工鱼礁区,每年直接经济效益每亩达709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