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洋生态文明「广东范本」
2018-06-06海洋与渔业方琼玟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
水清、岸绿、滩净、物丰、湾美、人和……
先后出台《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广东基本形成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建成了珠江口及粤东粤西、大亚湾在线监测系统,海洋环境浮标等一批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投入使用,近年来及时发现并处置赤潮 60余起,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在全国率先启动“美丽海湾”建设,汕头青澳湾、茂名水东湾、惠州考洲洋已打造成环境优美的旅游景点。
在湛江、汕尾、潮州、珠海等地投入7亿元开展港湾整治,初步实现还海于景、还海于民。
先后投入资金8亿元,建成人工鱼礁50座、礁区核心区面积达 300平方公里,渔业资源得到了较好恢复,海洋生态修复效果明显。
新建 5个保护区,全省保护区达 103个,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濒危物种和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居全国前列。
深圳市华侨城湿地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首个“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区项目”,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绿盾 2017”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中,先后开展执法行动 25次,立案查处55宗,罚款逾7亿元。
……
从以上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广东近几年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水清、岸绿、滩净、物丰、湾美、人和”的总体目标。广东作为海洋大省,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达 4114公里,居全国之首,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很大程度决定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在建设“海洋强省”的过程中,坚持陆海统筹、生态管海,大力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便成了当务之急。
|思忖当下|
广东近海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最新的《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全省实施监测的 74个各类代表性入海排污口中,有 27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超标率约 36.5%。超标排放的主要是市政污水入海排放口和入海排污河,主要超标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珠江、榕江、练江、深圳河、黄冈河等主要入海河流年入海污染物总量226.23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173.73万吨,约占总量的76.79%。
在 4月 10日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何少青指出,广东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珠江口、湛江港、汕头港等河口、海湾海域水质仍为劣四类,市政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突出,入海河流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湾长制”、“滩长制”还未建立起来。
“随着生态红线制度的实施,美丽海湾建设、蓝色海湾整治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有效缓解了广东省自然岸线逐年下降的压力,但是,过去粗放式开发利用海岸带所遗留的生态问题仍较严重。”何少青说,截至2017年底,广东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仅略高于 36%,离国家要求广东到 2020年不低于35%的指标仅剩下 1%左右的利用空间,实际上也就是40公里左右,这对于保障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压力较大,海岸线整治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何少青指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陆海统筹、协同联动的有效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湾长制”等工作涉及环保、住建、国土、水利等多个部门,目前协调联动的机制尚未全面建立,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仍处于被动地位;在海洋执法方面,虽然“绿盾 2017”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碧海 2017”海洋环境专项执法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海滩垃圾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排污口联合执法、海洋工程环境执法等监管力度还有待加强,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问题还未得到彻底治理,尤其是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问题自查整改工作进展缓慢,整改任务依然艰巨。
|警钟长鸣|
海洋生态污染将致渔业资源枯竭
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一环,大量的海洋污染,将产生我们不能承受的严重后果,不仅会导致沿岸和近海海域的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海水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异常,将导致赤潮频发;海域污染还将导致许多典型生态系统如红树林面积缩小,自然景观被不断破坏……
对于广东近海污染,广东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广东环保部门联手监测和治理污染多年,却难以痊愈。有知情人表示,偷排就犹如猫鼠游戏,当环境监测人员采样的时候,化工厂就会开动污水处理装置,但等监测人员一走,污水处理装置就关停了。环境监管部门哪有那么多人力和精力,时时刻刻紧盯着每个企业,更多时候,需要企业自身具有环保意识。何少青认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除了以6·8世界海洋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放鱼日”、海滩清洁周等活动为契机,还要大力开展以“美丽海湾”“美丽海岸”“美丽海岛”“美丽滨海湿地”为主题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以自然保护区为窗口,加强生态保护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发布典型案例和生态保护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开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必须要有敢于担当的意识,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何少青说。
|多措并举|
致力海洋环境保护生态修复
据了解,目前广东已建成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加大了对入海污染源、超标排放排污口、海漂垃圾、入海河口等的监测力度,建成了珠江口及粤东粤西、大亚湾在线监测系统,海洋环境浮标等一批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全省建成海洋观测站点总数达到 27个,在南海分局的大力支持和省、市、县(区)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共排查各类入海污染源 2839个,困扰多年的入海污染源底数基本摸清。每年组织编制《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并向社会发布,将超标排污企业名单公布于众。
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基本形成全方位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出台实施《关于推动我省海域和无居民海岛使用“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海岸线使用占补平衡制度,推进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改革;组织制定了《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价值评估技术规范》,开展了珠海三角岛部分使用权价值评估,顺利组织完成三角岛挂牌转让工作。
在蓝色海湾建设方面,汕头青澳湾、惠州考洲洋、茂名水东湾美丽海湾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珠海横琴新区、湛江徐闻县、汕头南澳县、惠州市和深圳大鹏新区成功列入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方面作出示范。
广东还实施惠州考洲洋、潮州柘林湾、汕尾品清湖、汕头南澳岛等地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开展湛江金沙湾、南澳岛、威远岛、小铲岛等海岸海岛整治修复,湛江、汕尾、潮州、珠海等地投入7亿元开展港湾整治,初步实现还海于景、还海于民,经过整治修复的海岸海湾已成为旅游热点,深受群众欢迎。
在海洋执法方面,与海警、海事等部门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强化海洋倾废活动监管,2017年开展联合执法行动7次,查处非法倾废案件20宗,海上违法倾倒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在海洋环境保护宣教方面,2017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牵头分别在阳江、深圳等地举办“关注海洋健康、守护蔚蓝星球”,“共建大湾区、同筑海洋梦”等主题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海洋生态保护氛围。全省统一部署,开展“我爱美丽广东,我爱洁净沙滩”主题活动,全省 3万多人次参与,清理海滩 103处,岸线长 236公里,清理海滩垃圾 260吨,还原了海滩清洁干净面貌。在处理珠海宰卖中华白海豚非法事件,以及救助大亚湾海域搁浅的抹香鲸、救护搁浅在江门海域的糙齿海豚、单次救护 10只绿海龟等事件中,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工作,引起了媒体热点报道和社会广泛关注。
|许诺未来|
水清、岸绿、滩净、物丰、湾美、人和
未来的海洋应该是清新的、蔚蓝的、波涛汹涌的、令人向往的,《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许下承诺,2030年,基本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何少青指出,为了推动广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还要攻坚克难,全面落实海洋生态红线管控要求,确保到 2020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 85%以上,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 35%以上,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 85%以上,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不低于28.07%。
2018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将做好以下几大工作,何少青介绍道,建立重点海湾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湾长制”、“港长制”、“滩长制”、垃圾管理长效机制等五项制度;开展柘林湾、大亚湾、镇海湾、海陵湾和流沙湾等沿海重点养殖区域养殖容量调查评估,分步整治削减近岸及港湾传统小网箱数量,鼓励离岸智能型深水网箱;出台《广东省美丽海湾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2020年前,完成 1处以上美丽海湾建设,真正实现“水清、岸绿、滩净、物丰、湾美”的美丽海湾建设目标;研究出台《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监督管理办法》,明确沿海各级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职责,落实各沿海市生态红线保护责任;继续开展“绿盾 2018”专项行动,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并对去年整改工作“回头看”;省监测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共建广东省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技术支撑中心,利用该平台共同完善赤潮、溢油等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点完成珠江口及粤东粤西海域 15套浮标在线监测系统的投放和试运行,同时整合全省海洋环境在线监测数据,构建海洋环境监测大数据综合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平台,为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及时、准确、客观的数据支撑等。海洋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