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源
2018-06-05张竣维宋昌泽
张竣维 宋昌泽
摘要:中国最广大的地区是农村,绝大多数的民众是农民。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里写道,“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而中国共产党就恰恰对农村进行了最为广泛深刻的组织动员,赢得了农民,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关键词:人民群众;力量之源
早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即古田会议决议)一文中“关于流寇主义”部分中强调了“建立根据地”“自我培养扩大红军”“和群众一块做艰苦斗争”三个方面。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根据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得红军有了倚靠,不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寇,能够建立政权,组织生产,更重要在于打破了地主对于乡村的统治,使得政权能够直接接触管理农民,打破了地主士绅这类可怕的中间商,直接把支部建到了村里,使得党的政权能够直接而充分地调动一切资源,实现了我们今天常说的O2O。
反观国民党,因为他们奉行的是西方政党的精英组织模式,只想着通过知识分子、企业家等少数的精英分子来改变整个国家,却又不愿意上山下乡,缺乏基层的根本性支持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什么工农武装割据能够夺取政权,为什么人民群众的小车能够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动员效果的无疑是以下一系列令人乍舌的数字:淮海战役期间,共动员“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8539只,汽车257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前方实际用粮43400万斤,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为1比9,大大超过战役初期1比3的概算。”
远观南宋一朝,虽然经济发达,虽然民心可用,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社会组织能力,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能力,最终的灭亡也是必然。同理,满清八旗的军政合一所爆发出的组织力、战斗力也是皇权不出县、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大明王朝所万万不能及的。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寻找反清复明的力量,但是走遍中国,却找不到任何可以组织起来的力量,封建中国的农村完全是处于一种乡绅自治的无组织混乱状态,除了每年上缴皇粮,其他的事国家一丝一毫都不会去管,农民们除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的什么也都不会去管,完全处于一种孤立封闭的状态,哪里又有什么力量可言,反清复明也就终究只能是一个梦想了。这似乎也预示了后來的国民党,作为海外发展起来的党,在中国的不得不借助帮派发展自己,联合财阀治理国家,因为他们这个党自己是没有组织力的,不得不去借助其他力量。关于这一点,在小说《白鹿原》中也有体现。
中国如此,外国依然。据不完全统计,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外训系培养出5位总统、1位副总统、1位总理、8位国防部长,将军不计其数,知名的例如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等等。有意思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来到中国的学习的时候仅仅是中校或者上校,这些不仅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学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组织动员最基层的老百姓。在混乱无比、贫穷落后的国度能够异军突起,改天换地,或许可以归功于武力,归功于在中国学到的先进的军事理论、技术,实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这无疑是浅薄的,为什么只有从中国回来的行,其他去美国、英国、法国学习的就不行呢?我想,这与他们学习到了如何动员组织基层群众,最大程度整合利用资源是更加分不开的,这种组织的本领,不仅仅可以用来打仗,更可以用来进行建设国家。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下的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还有一句话说得更好,但却很少被引用,“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毛泽东看透并点破了中国的弊病及其根源,并不是武器装备差,也不是国力孱弱,最根本的是无组织。所以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抓手,就是一定要把民众组织起来。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起不同的历史任务,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